世界上有多少版本的茉莉花歌?
这是我在文学城的音乐快车上看到的,觉得挺好的。我推荐给大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按照以下链接下载来听听。背景音乐是黑鸭版。
茉莉花象征着美丽。西欧的花语和蔼可亲。菲律宾人视其为忠于祖国和爱情的象征,推荐其为国花。当客人来时,他们经常把茉莉花编成花环,挂在客人的脖子上,以示欢迎和尊重。
1.戏剧版
/yyjd/scmp3/book5/06bz.mp3
4.黑鸭歌唱版
/合唱/歌曲/moli.mp3
10.茉莉钢琴版
Zyzz.com/soft/3.mp3之歌/浪漫钢琴99/cdr13/A05。MP3文件
多美的茉莉花啊
——20世纪80年代以来茉莉研究综述。
株洲市方成教育科学研究所
大江南北有很多茉莉花,广为流传,很多人都知道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用过茉莉花的曲调,但是到底用的是哪一朵茉莉花呢?是江苏的茉莉花()?还是乾隆年间英国希特纳在中国录制的《茉莉花》()?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大部分只是以此为荣。毕竟能看完整部歌剧《图兰朵》的人不多,研究茉莉(以下简称莫)的人也不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期刊和专著对莫的研究主要涉及不同地域民歌莫的起源、传播、比较以及与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比较研究,概括如下:
1.茉莉的起源
主要文章有:钱仁康《音乐歌曲源流考证(十六)》(1985/5《中小学音乐教育》)、《第一首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茉莉花》(钱仁康音乐作品选(一))、《任意的《芬芳的茉莉花》(艺术)。
钱仁康对《月歌考苑(十六)》中莫的出处和第一首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茉莉花》进行了详细考证(但两篇文章在时间上有矛盾):我国最早刊登莫歌词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间(1736-65438+)。我国最早于道光十七年(1838)出版了《莫谱》(1837见于《阅阁考苑》),由《相书》主人编辑出版的《肖辉集》中载有《花调》萧清大师宫池谱谱。莫最早的记谱法是1804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在《阅阁考苑》1806中也有说),英国地理学家、旅行家、首任英国驻华大使秘书(乾隆1792-1794)。书中说,莫的乐谱是由希特纳记录的。钱先生从原著中的罗马化歌词推测,Hittner可能录制了这首来自广州的民谣。希特纳《简单》《莫》的旋律到底是哪里的民谣,又是在哪里录制的,没有进一步考证。
摘要:在《茉莉花开》一文中对莫的考证,是根据钱仁康在《音乐随笔》第三辑1980发表的《妈妈,妈妈,你好迷茫》和《茉莉花在外国》一文。任意指出:墨原名双翠,后称花腔。同时,她考证茉莉在1000多年前由阿拉伯和印度传入中国,最早见于福建和广东,300多年前传播到苏州、杭州、扬州等地。
冯光裕在《中国通宗民歌》中提到了莫的起源,但不如钱仁康详细。关于《相书》主人所编《肖辉集》的成书时间,两人的文章记载有很大差异。冯光裕记录的是清道光元年(1821),钱仁康记录的是道光十七年,钱先生本人对“公元”的确切年份也有矛盾(前面提到过)。此外,冯光裕还以《墨》中的双翠形式的歌词和曲调为依据,试图考证《墨》和《双翠》中的曲调是否与明代散曲家刘晓祖刻本《词范》中的歌词有关。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但结论不明。
2.茉莉花的歌词
关于莫歌词的介绍,向在其专著《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中作了细致的介绍。他认为莫的大部分歌词是歌剧《莺莺》的原话。但有的地方不唱的故事,只唱《好一朵茉莉花》的第一段和同类的两三段,如苏北的莫;有的地方用别的花名唱词,内容和这个差不多;有的地方唱《吴花儿》,讲的是杀嫂子的故事,但不多。
钱仁康在中国第一首流传海外的民歌《茉莉花》一文中提到,在中国最早的出版物《百秋》中,就记载了“莫”的歌词是《西厢记》的戏词,也就是说,唱的是莺莺的故事。
何芳在《扎根中国,芬芳四海五洲——江苏民歌茉莉花集》(江苏音乐1992/4)一文中提到,他在江苏六合、仪征等地向当地一位民间艺人学习唱莫时,当地艺人唱的内容包括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等花卉的歌词。后来他是怎么模仿的?
三。茉莉花的传播
1.对于莫在中国的传播来说,主要文章《扎根中国,芳香流遍五洲——江苏民歌《茉莉花》集》的仿作是什么?作为作词人,他讲述了如何在江苏六合、仪征与当地一位民间艺人学唱《莫》,以及如何统一当时金银花、玫瑰等其他花卉的歌词。他还对新改的歌词进行了演唱提示。最后,他讲述了1957、1959、1981和90年代,歌词改了的莫是如何在国内外传唱的。
关于莫是如何逐渐在长江南北传播的,以及他最早是在哪里被传唱的,目前还没有其他的研究文章。但钱仁康在他的文章《学校音乐歌曲如何翻新》(钱仁康音乐作品选(上))中提到,翻新旧学校音乐歌曲的方法之一是“翻凤”法。他分析说,沈心工的校歌《蝴蝶与燕子》、《剪辫子》采用了“翻凤”的方法,即使用Hittner录制的Mo。这对莫的传播应该是有帮助的。
2.莫在国外的传播主要是前面提到的钱仁康的两篇文章。他考证了莫在国外的流传:由于巴罗在中国的游历影响很大,德国人卡尔?最古老国家的音乐恩格尔(1818—1882),1870丹麦安德烈。彼得。民谣与旋律(1801—1880),10集,1883出版的波希米亚德国奥古斯特。威廉?安布罗斯(1816—1876)写的《音乐史》和1年英国布鲁姆和莫法特合编的《各国歌舞》都采用或引用了茉莉,“65438+。班托克(1868-1946)出版了《各国民歌一百首》,他的《茉莉花》是以三声部炮的形式写成钢琴伴奏的。”在美国年,佛罗伦萨?哈德逊?《茉莉》中收录了博茨福德编撰的各国歌曲集,日本校歌《茉莉》(上田寿四郎作曲)也是以此曲调为基础,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在歌剧《图兰朵》中也使用了此曲调。
4.《茉莉花》在各种传统音乐体裁中的比较研究
传统音乐的各种流派主要有民歌、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等。本文对传统音乐各流派中的《茉莉花》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文章有:钱国桢(1994/4《音乐学习与研究》)的《传统音乐各种体裁的民歌《茉莉花》比较研究》、冯光宇的《彝族香茉莉花》和《中国同宗民歌》。
1.钱国桢民歌《茉莉花》在各种传统音乐体裁中的比较研究:
(1)莫歌舞体裁比较研究:a .以河北南皮莫为例,描述其作为歌舞体裁的舞蹈表演形式,分析莫作为歌舞体裁在节奏、节拍、旋律、调式、结构、前奏曲、间奏等方面的特点;第二,以冀中莲花瀑布和东北二人转为例,分析了东北彩区莫作为一个歌舞流派的乐观特征。
(2)在现代对联说唱音乐中,吸收了莫(或花腔):a)北京弹弦派歌中的花腔,由于说唱音乐化的要求,突出了快词、闪词的节奏特点;b、广西文化场的花腔充满雅趣,更接近江苏的莫,保持了南方民歌的色彩特征。
(3)莫(或花腔)也被现代对偶戏用作自己的唱腔:A)由演唱的一段花腔,这是50年代流行于京津两地的一种戏曲剧种,曲调简单明快,节奏密集,声腔组合恰当;b .在广西彩调戏的调性唱腔中,《雪花飘》是莫的变体,整个唱腔简洁脱俗,既保留了民歌莫的典型调,又有地方特色调的清新。
(4)在民族器乐中,无论是合奏还是独奏,莫都被纳入自己的演奏范围。a、山西鼓乐八套中第三套《推轮轴》的第七首乐曲,为了推动整套乐曲的高潮,把优美抒情的“莫”化为快速炽热的音乐;梆笛手将《莫》改编成笛子四变曲。音乐由慢变快,由优美变得火热,在高潮中结束。
(5)莫还被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和民族管弦乐合奏,钱国桢没有再一一列举。
2.《茉莉花香》主要探讨莫在民族器乐中的运用。她以山西晋中的莫音乐为例,说明了莫在作为独立曲牌演奏时,吸收了山西民歌中经常出现的" 4 "和" 7 ",形成了鲜明的音乐音调,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与此同时,晋中的“莫”音乐作为套曲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吸收进了整套音乐之中。如山西八套第三套编曲《莫》,通过加词加花的方式展现了不同于声乐的器乐表现。同时,她还列举了一些以莫为主题的器乐独奏曲和合奏曲,说明对莫的吸收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3.冯光宇在《中国通宗民歌》中,主要以湖北小调花腔为例,说明莫被说唱流派吸收并演变为一种基本调:从歌词、旋律走向、落音、乐句的发展来看,湖北小调花腔明显脱胎于民歌莫,但根据民间音乐的特点,
5.不同地域民歌《茉莉花》曲式的比较研究。
主要文章有伊伊的《茉莉花香》、的《汉族民歌概论》、的《中国民歌》、冯光宇的《中国通宗民歌》。此外,钱国桢在《各种传统音乐体裁的民歌茉莉花比较研究》中也有论述。他们认为苏北的莫是“花腔”之母,是以苏北的莫为基础,与其他地区的莫相比较。
1.先来看他们对苏北莫的分析:
(1)彝族人认为苏北的莫在旋律、节奏、音域、拖腔等方面更委婉、优美、好听。
(2)认为苏北莫的旋律以曲折递进为主,少有小跳跃,具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征。一般歌词只有前几段,西厢记不唱,是人们较早收集介绍的。
(3)认为,就歌词与歌曲的配置而言,江苏的莫多为一字一拍或半拍,非常密集,唱速略快于河北和东北的莫,但整体风格气质上更抒情。
(4)冯光宇认为苏北的莫采用五声音阶,旋律流畅,节奏稳重多变,音乐充满诗情画意,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富有感染力。如果用吴语唱,会更加深刻细腻,新颖亲切。
(5)钱国桢认为苏北的莫是最具江南小调特色的,五声、递进旋律、四平均、二比一、切分音节奏,使歌曲流畅,具有江南语言的节奏特点,而短小的第三句和抢先的第四句则表达了人们对茉莉的热切喜爱。
2.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对莫在不同地方的对比:
(1)夷人在她的文章中,首先比较了河南商城、甘肃泾川、江西南部和山西奇台所作的《墨》,认为四首旋律虽有许多相似的乐集,旋律线的起伏相似,都是调号,但由于A首句和四首曲的降调不同;b、甘肃泾川、江西南部和山西奇台的莫有“4”和“7”分音;c、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惯;d、采集于赣南采茶戏、七台花大鼓,结合舞蹈动作,使四种曲调的形制、音乐形象差异很大,给人不同的感受。
然后她比较了辽宁长海、河北南皮、山东常山写的《墨》,认为他们的文风都比较粗糙,都有与当地方言密切相关的衬字。河北南皮的莫,因为6#5和2#1的小度,颜色感很清新。而《黑龙江的莫》却因歌手的处理而独树一帜,即在结尾延伸高音,注入富有东北乡土气息的衬词“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此外,她还比较了河北省深泽县两种调式不同的莫曲,分别是正调(当地的莫习俗,结束于征调,称为正调)和反调(莫习俗,结束于商调,称为反调)。虽然他们的第一个乐句中有两个乐句是重复的,但是音乐的进行和降调是不一样的,而第二个乐句的音乐和声和音调是不一样的。乐句延长到五个半小节,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然后“反调”的第三个乐句收紧,连续三个十六分音符的字是多腔的,使得“甩调”变短,最后落在商业音上。
(2)先后分析了河北南皮的《墨》和山东日照的《罗淑》。他认为河北南皮的《莫》是典型的河北调,旋的起伏较大,南跳较多,旋的起伏较大,南跳较多,字前的装饰(音符、三连音)较多,由字的声调引起,带有北方色彩,每句话的重音是出于歌舞表演的需要;段后的长调,旋律素材来源于鲁剧《四平调》中常见的长调。姜鸣香认为山东日照(鲁南“四望”之四)写的《罗淑》用“花调”来表达四月至六月对潘阆归来的向往,旋律较少,曲折细腻,第三、四乐句衔接紧密,使歌词合成一个较长的句子。
(3)周晴晴利用对比光谱对苏北、冀南和黑龙江的钼进行了对比。南皮的《墨》与江苏的《墨》相比,跌宕起伏、色彩鲜明、叙事曲调丰富。但从北方民歌的角度来看,南皮的《莫》因为速度慢,大调五声音阶的递进,曲调中出现五次的小二度音程,显得相当温柔细腻。东北莫的旋律比江苏莫更接近河北莫,但旋律比南皮莫更直、更简单、更跳跃、幅度更大,所以看起来更有棱角,细节更少。最后,拉带的旋律骨干音和南皮的莫一模一样,只是风格不同,有东北人豪迈、豪爽、快嘴的特点。
(4)冯光裕分析了南皮、河北、临汾、山西、固原、宁夏、黑龙江等地回民写的《墨》。他认为南皮的莫是带抑扬顿挫的六音音阶,比苏北的莫音域更广,旋律起伏更大,明亮,有北方小调特色;因为歌词是张生和莹莹的故事,音乐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曲调既有说唱的味道又很优美,节奏既轻松又轻快,民谣歌手的出色表演使得民谣的意境得到了强烈的渲染。
山西临汾的《莫》是一首七音民歌,在旋律上特别强调“4”和“7”。音色更加自然,使得旋律更加委婉动听。是一首情歌浓郁的民谣。民谣歌手的唱腔含蓄深刻,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
与苏北的莫相比,宁夏沽源县的莫在歌词内容和旋律上有许多变异。原来的“4”音和符号“#4”音的交替出现,使得“4”音的使用非常有特色,并引起一定的颜色变化。句末“牧童”的口音突出地方特色,但其音乐结构和每个乐句的降调。
《黑龙江的莫》是一首由男歌手演唱的民歌。与女歌手的唱腔相比,莫的唱腔独特而工整,富有层次感,简单而稳重,轻盈而优美,含蓄而又充满热情。歌曲旋律凝练,简单幽默,语速缓慢,抒情热烈欢快。开头句的衬词和结尾句的衬腔自始至终相互呼应,颇具特色。曲调棱角分明,刚柔并济,跌宕自然,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人们喜爱茉莉的喜悦。
综上所述,“茉莉花”产生了许多品种,多姿多彩,独具特色。为了满足广大各阶层人民的需要,它主要成为汉族音乐各种体裁中的音乐题材。再次肯定的回答是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使用的茉莉花的曲调是乾隆年间英国希特纳在中国录制的茉莉花()。芬芳的茉莉花带给我们骄傲和许多美丽的艺术享受。衷心祝愿我们的茉莉花永远开不败,越开越漂亮!
参考资料:
http://www.zzer.org/download.asp? ID = 700 & amp;S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