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凡,什么样的人才是时间的失败者?

失败者不是那些失败的人。我们可以做一个情境测试,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失败者。

对于创业者来说,关注研究的失败比关注研究的成功更有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在一个充满挫折、挑战和威胁的环境中,学会做一条“漏网之鱼”,实现真正的“出逃”或“大逃亡”,可能更有意义。

成功和失败是密切相关的。美国人非常关心并喜欢谈论成功。同时,他们也非常关心并喜欢谈论失败。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失败的恐惧至少在强度上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失败是他们更在意的,深藏在内心的一个概念。

多年前,广告界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美国政府机构委托奥美公司做了一个公益广告,想告诉人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起初,奥美设计了一个广告,告诉大家吸毒是多么的可怕和邪恶。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远离毒品。

结果广告播出后,效果很不好。因为大家一看就会觉得不疼不痒,甚至有非常明显的说教成分。当人们认为你是在说教——无论你是在对企业、政府还是教会说教,人们都已经把你从心里屏蔽了。

后来他们反思,不断思考如何让这个广告真正打动人。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个点:这就是美国人最大的隐藏痛点——害怕失败。最后,这则广告呈现了一个主题:将吸毒与失败、失败者联系起来——也就是他们常说的“失败者”。吸毒者等于“失败者”。

这个广告做出来之后,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它打中了“意有所指,语无所指”这个词:失败者。几乎每个美国人都害怕被称为失败者,所以当这个广告把吸毒者和失败者联系起来时,几乎触动了所有人的神经。

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当某种东西被认为是邪恶的时候,它永远是有吸引力的,只有当它被认为是庸俗、愚蠢和失败的时候,它才不会受欢迎。有些人特别喜欢恶,特别喜欢不健康的生活,就像跟年轻人谈不上健康,教育他们过健康的生活——因为年轻人喜欢过不健康的生活。

但是年轻人最怕的就是被人说窝囊废。Loser这个词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在中文里很难找到对应的词。你说你把它翻译成了“失败者”和“失败者”,但是不够强烈和生动。寓意着像尖刀一样刺人的破坏力,这是我们在“窝囊废”“窝囊废”这两个词里感受不到的,所以现在中国流行这个词。

记得腾讯和360“打架”的时候,周以他一贯的风格写了一条微博:一个常年扒窃的妓女,一个卖假药的假毒贩,几个职业败类。聚在一起很有趣。这个词杀伤力太大,太刻薄,一定要慎用。

但是今天我们要谈谈这个词——失败者。今天我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谁是失败者?如果说失败,几乎所有人都失败过。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成功者,他们在成功之前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拿破仑说过,在一场战役中,所谓的胜利,无非是比对方晚输五分钟。所以,显然不能说谁失败了谁就是失败者。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李敖大师做出的一个很刻薄甚至有点庸俗的论断,但并不粗糙——他说世界上很多文章其实都是狗屁文章,但细分一下,写狗屁文章的人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个叫“扯淡”。也就是说,他是人,偶尔会胡说八道。很多时候,他的文章还是不错的;第二种人叫“狗屁”。他是狗,偶尔放屁;最差的是第三种,叫“屁狗”。

李敖的论点可以放在失败这个话题上。有些人其实并不是失败者,甚至最后也不是胜利者,偶尔也会失败。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面,你可以叫他失败者,但他不是每天都失败,有时候还会失败;第三种比较难过。他一路失败,从做人到做事。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什么是失败者?显然不是失败。这样说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失败者,甚至不是在说那种从来没有什么成就,时不时就陷入困境的人。我们所说的失败者,是指无论是行为还是外在表现,他都是一个失败者,内心也是一个失败者。所以这个话题可以归结为什么是失败者的心理逻辑。

曾经和朋友聊到现在的年轻人——每个人都在混不同的网站,有的在微博混,有的在知乎混,有的在朋友圈混。大家都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喜欢混这三个圈子的人分别有什么特点?有朋友明确表示,在微博里,输的人最多,在知乎里,输的人最少,混微信好友的人数介于两者之间。当时听了这句话,觉得这个论点真的很有意思。

这符合我们平时的观察。在微博上,我们最有可能遇到刻薄的人。随便发一条信息,很可能被骂。这种谩骂不太好,基本就是两个字。比较客气的叫“扯淡”,比较恶毒的是那些我无法重复的话,但是在知乎,这种情况比较少。

为什么都在线?为什么微博里有那么多恶毒刻薄的话,而其他两个圈子里没有那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学规律:人在陌生人和熟人的环境中表现不同,甚至可能刚好相反。

有些人在熟人圈子里彬彬有礼,但如果你有幸搭过他的车,你会发现他是那种特别容易路怒的人。谁稍微违反规则,谁就骂人;如果有人挡了他的路,他会尽力把别人推到路边。有时候他不理解自己的情绪。停好车后,他似乎恢复了正常状态。

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在微博里,很多人都不认识。即使你关注了这个人,他也不知道你是谁。当对方不知道你是谁的时候,你骂他什么都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特别是他职位比较高,名气也比较大,你基本上处于一个黑暗的角落。你可以轻松大胆地在熟人圈子里说你不敢说的话,做你不敢做的事。

在魔鬼的字典里,有一个关于勇气的定义:勇气是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男人最愿意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没有危险,没有个人责任的时候,人很容易表现出一种所谓的勇气。鲁迅说,中国人对待外国人其实有两种态度:我们笼统地说外国人,就叫他们“洋鬼子”;如果是一对一,面对面,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外国大人”

一个人在现实中越是胆小怕事,越是不成功,越是觉得自己战无不胜。他在虚拟世界里,会寻求一种不面对任何危险、不承担任何责任的“补偿性满足”,会在虚拟世界里表现出平时不敢表现的状态。

这是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立克小军。在马晓军被警察局抓住并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后,他回到了镜子前,实际上是在教警察。当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当我们不负责任,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特别勇敢,特别强大,这说明你在现实中是卑微的,胆小的。

过去在农村,所谓可耻的懦弱,被称为“恶鬼”、“懦夫”。是指在对方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特别愿意表现出无畏、勇敢、坚强的人。人们喜欢做什么?比如挖孤儿坟——挖了别人的祖坟,但那是个孤儿,也没有人来找你麻烦,也没有人来找你说理,报复你;踢寡妇的门,骂聋子,打瘸子...

这是最不值钱最被鄙视的。我们称这样的人为“懦夫”。我们一般对这类人有很多称呼,比如“懦夫”、“猥琐男”、“渣男”,所有的词似乎都没有那个词准确——失败者。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情境测试,看看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测试?也就是不管什么原因,在我们无力还手的情况下,你对对方是什么样的态度。《菜根谭》说:“严于小人不难,难在不恶;以礼待人不难,以礼待人难。”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经办过一个杂志,经常收到读者来信。有一次我收到一位女士的来信:“现在一个男人向我求婚了。他们家很有钱,他也在追我。现在我犹豫要不要接受他的提议。”

甘地说,这很简单。如果他请你去他们家,或者请你吃饭,你要特别注意他是怎么对待他们家的佣人的,在餐厅里是怎么对待服务员的。因为这些人在他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如果他仍然有礼貌,他仍然尊重他们,你就嫁给他;相反,不要嫁给他。今天,他非常尊敬你。他追求你是因为你的美貌,也是因为他想从你身上得到什么。"

简单来说,你今天状态很强,他对你好没关系;重要的是在你处于弱势或者和他平起平坐的时候,他会怎么对你。

只有当你在做不必要的事情,你不必承担不必要的责任,你不必接受可能的报复和负面后果,你仍然坚持原则和分寸,你的态度仍然表现出和处于弱势状态的人一样,这才是值得信任的。

这种测试看似简单,其实很有用。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进行一次测试和评估。当我们感冒时,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感冒了?那无非就是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头疼脑热,就知道自己感冒了。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失败者呢?

有一个简单而有用的标准-

我们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即使不说,也习惯性地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负面评价,恶意揣测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如果是这样,说明我们内心有很大的焦虑。

事实上,在我们心中,我们已经悄悄地意识到我们的失败和失望,我们非常清楚我们在社会和社区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心中有很大的焦虑。所谓焦虑,就是我们感觉到痛苦和不快乐,却不采取行动。那怎么做才能解决焦虑呢?

焦虑的正常解决方法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改变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但有些人选择了另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简单概括为: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否定。当我们知道自己不好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猥琐、肮脏、卑微的时候,我们选择把所有人、所有事都理解为:其实我们都一样,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快感。

当我们在别人和某件事上看到某种快感的时候,内心会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当我们发现一个人身上的漏洞或瑕疵,一件大家都认可的事情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快感会形成一种奖励机制,不断刺激我们继续寻找这样的快感。

就像一个懦夫,当他不是真正勇敢的时候,他会去寻找这种补偿性的满足。当他对自己的失败极度焦虑时,他会对别人的成功有“独特”的解释。比如别人的成功是运气,别人的财富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一个人虽然长得帅,但是心思很单纯,另一个人虽然长得漂亮,但是其实很浅薄。

当我们总是希望在别人身上找到这样的所谓漏洞和不足,而当我们确实找到这些所谓的漏洞和不足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一种快感。如果你长期享受这种快感,这可能是你一生中经历的唯一一种快感。如果你只有一个快乐的来源,那么不管你承认与否,你都是一个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