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怎么护理?
中风
中风是中医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种以突然昏厥、意识不清为主要症状,伴有口斜、语言不利、偏瘫的疾病。因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医学界将其与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师们正在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中风-常见综合征
①感冒入中,经络阻滞型。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疗要祛风通络。药方是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失调。腰酸耳鸣,舌红脉细。镇肝熄风汤滋阴熄风后方可使用。
③痰热腑实证,风痰失调。痰多便秘,苔腻,脉滑。小承气汤可以用来治痰。除了中脉症状外,还有嗜睡或无知等精神症状。
也可以分为两种综合征:
①封闭综合征。咬紧牙关、双手坚定、四肢痉挛强烈的症状多为经验性的。阳闭者红热,苔腻,脉滑。治寒开窍,滋阴熄风,宜用枳鲍丹羚羊角汤。阴闭者面暗唇暗,肢冷脉缓。辛温开窍,化痰熄风,宜用苏合香丸、涤痰汤。
②脱离综合征。症状是眼睛闭着,嘴巴张开,轻微的鼻鼾,手留尿。多属虚证,宜用参附汤治疗。有些中风患者会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症等,这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有关。
中风病因学
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1.累计亏损在下降。"四十岁的殷琦已经是半个了,生命正在衰退."年老体弱,或久病不愈,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导致血液循环弱,血流不畅,导致脑脉不通;阴血不足,导致阴不摄阳,内风过盛,痰浊血瘀,发病突然。正如《景岳全舒菲风》所言:“绝大部分将士都是目瞪口呆,但都是内伤失意。”
2.内伤过度导致过度疲劳,消耗阴精,导致阴虚火旺,或阴不摄阳,易使阳紧张,导致风阳不和,内风回旋,导致气火俱浮,或导致痰瘀交结。
3.脾失健运靠食肥甘醇酒,导致脾胃损伤,脾运化失,痰浊内生,久郁而热,痰热交结,经脉郁结,上悟;或肝之体盛,气滞,脾土破,痰内生;或者肝郁化火,津液过多化为痰浊,痰浊郁结交织,挟带风阳之邪,扰乱经络,产生此病。这就是丹溪心法中风所谓的“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饮食不当,脾失健运,气血生化被动,气血微衰,脑脉营养不良,再加上情志过度,劳累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未用,以致中风。
4.情志过多伤肝,气滞,血液循环不畅,瘀血脑脉;戾气伤肝,肝阳会爆,或者心火会爆,风火互扇,气血逆气攻脑。这些都容易造成气血紊乱,扰乱大脑,引发中风。特别是,这是最常见的愤怒导致这种疾病。
综合病症来看,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痰浊内瘀,以及劳倦、忧怒、酒足、气候骤变等引起的内伤。,瘀血阻滞,痰热蕴结,或阳风运行,血逆于气,导致脑脉不通或血溢,以致神志不清,中风。其位置在脑,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其病机包括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这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大多数疾病都是以虚为实,上实下虚。本质上是肝肾阴虚,气血下降少,本质上是风火之迷,痰湿过多,血瘀,气血失调。其基本病机是气血失调,是由脑和脑的衰竭引起的。
笔画-六种类型和描述
中风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卒中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脑出血是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在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六兄弟中最为凶猛。多发生于40岁以上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发病急,势头猛。先是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然后迅速转为口齿不清、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同时会出现一个肢体运动衰竭,进而偏瘫。严重打鼾、深呼吸和失禁是预后不良的迹象。在过去,药物治疗是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方法。近年来,手术治疗,特别是在CT的配合下,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清除血肿的方法,挽救了许多脑出血患者的生命。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引起的脑动脉破裂,多见于青壮年,表现为急性起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这种病的预后比脑出血好,大部分可以治愈。如果反复发生,可以手术治疗。脑血栓的发病率是中风六兄弟中最高的,占所有中风病例的一半以上。此病多发生于55-65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处于安静状态,进展缓慢,逐渐一肢衰竭,但有意识,部分患者可能有语言障碍。脑血栓预后较脑出血好,死亡率较低,但部分患者会有偏瘫等后遗症。复发是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
3.脑栓塞是在身体其他部位(多为心脏和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随血液流入脑部,堵塞脑血管,造成脑组织某一部位局部组织缺血。该病患者大多有心脏病史、手术史和妇科手术史(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起病、头痛、呕吐和意识不清,部分病例可出现偏瘫。发病年龄相对年轻,多为20-40岁的青壮年。
4.腔隙性脑梗死是卒中家族的新成员。这是因为在CT出现之前,很难对其进行诊断。其特点是病灶多,且病灶小而深,小病灶小于小米粒大小,一般医疗仪器难以发现。在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小动脉闭塞,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性病变。由于病变范围较小,其临床表现大多不明显或相当轻微,多数患者甚至“感觉正常”。普通人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容易被忽视的症状。因此发现该病主要依靠脑部的CT检查。治疗与脑血栓治疗相似,但预后较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其病理基础和脑出血、脑血栓一样,也发生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只是病变程度较轻。多发生于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病史的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手里的物品突然落地,一肢无效或瘫痪,单眼视力受损,或头晕耳鸣,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但持续时间只有几分钟到几个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症状消失恢复正常。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不太在意,把它当成小病来治。其实虽然叫小中风,但也不是小病。因为它的病理基础和脑血栓、脑出血一样,往往是这两种严重疾病的前兆。所以,一旦出现小中风,千万不要大意。你应该尽快去医院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治疗。
6.小中风,这是中风极其重要的前兆。调查表明,患过轻度中风的人患中风的可能性是未患过轻度中风的人的16倍。每100名中风患者中,有25名患有轻微中风。可见它与中风的关系有多密切。
短暂性中风,学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由短暂性脑缺血,或脑血管痉挛,或阵发性心律失常引起的一过性血排出量减少,导致狭窄的脑动脉出现短暂的短暂性脑缺血而引起的局部脑微血管栓塞。
中风轻微中风的临床表现有:
(1).最近出现不明原因的手脚麻木或无力,有时手里的物品突然掉在地上;
(2)突发性短暂失明或复视或视力模糊;
(3)突发失语或吐字不清或说话困难,但“心里有数”(意识清楚),并迅速恢复正常,不留痕迹;
(4)、经常头痛,有时甚至突然晕倒,但很快清醒;
(5)近期记忆障碍,尤其是近期;
(6)不明原因的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经常无缘无故“出错”;
(7)、上述表现是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无意识地发生的,并且持续时间很短,只有几秒钟甚至几分钟。
调查统计表明,以下六类人群比一般人群更易发生轻微中风,应特别注意:
(1),有动脉硬化史;
(2)、血脂、血压和血液粘度明显升高;
(3)肥胖、缺乏运动者;
(4)滥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5)中风、冠心病或糖尿病家族史;
(6)长期大量吸烟或饮酒者。
特别是最近的研究成果还发现,轻微中风不仅是中风的先兆,还与其他疾病密切相关,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美国资料显示,1982轻度卒中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3倍。对225例轻度脑卒中患者进行了6年随访,其中23%死于心肌梗死。同时在调查中发现,19.3%的轻度脑卒中患者并发糖尿病,是一般人群的7-9倍。为什么小中风患者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糖尿病?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符合小中风,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动力学或凝血机制的改变。许多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凝血机制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的正常化,导致微血管血流缓慢,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和小中风或中风。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风发病率是一般人的3-21倍。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中风、冠心病、糖尿病是姊妹病,属于同一种类。
当人们认识到上述道理时,就要特别注意小中风的发作。中老年人更应警惕小中风。一旦发现小中风,既不能大意,也不能慌张。正确的态度是:立即去较大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重点检查血脂、血粘度、心脑血管情况、血糖、尿糖等指标,以便尽早发现疾病,认真对待原发病,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做到生活规律,饮食合理,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心理健康,保持心情愉快稳定。如果能坚持以上几点,一定能预防或减少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
冲程前信号
中风连续打哈欠: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管腔越来越窄,脑缺血缺氧加重,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时,会引起打哈欠反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5 ~ 10天内,约80%的人频繁打哈欠,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
口吃:流涎症状为流口水、流口水、中风迹象、突发。
穿越黑暗后:突然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或几分钟后恢复,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意识障碍。最近,挪威医生黄凤英发现,在18名一过性黑蒙患者中,有11名患者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视力模糊:即一过性视力损害或视野缺损,一般在1小时内恢复。黄凤英检查了10名短暂性视力障碍患者的眼底并测量了脑血流量。
卒中发现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3例,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7例。
剃刀落地:指用刀刮胡子时,头转向一边,突然感到手臂无力。剃刀落地,1到2分钟后完全恢复。这是由于颈部的扭曲,导致本已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狭窄,导致大脑供血不足。
单侧瘫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格来说这是最轻的中风。据随访观察,半数以上的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 ~ 5年发生缺血性卒中。
凡有上述症状之一者,应尽早检查,明确诊断,系统治疗,才有可能避免中风的发生。
中风-中风倾向患者
容易中风的人,医学上称为“易中风患者”。有以下情况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中风。
1)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8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舒张压急剧升高或血压波动较大时,更容易发生中风。
2)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伴有脑动脉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容易引起脑血栓。
3)糖尿病:约10o% ~ 30%的脑卒中患者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粘度高,动脉硬化。
4)脑动脉硬化:是中风的基础。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关。
5)其他:颈椎病、妊娠分娩、年龄、性别、肥胖、吸烟饮酒、急躁、气候、季节都是危险因素。
冲程检查
中风后,医生除了检查病人的身体外,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的检查。但具体项目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情况来选择。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
(l)脑部CT扫描:脑部CT对出血性卒中的诊断率为100%,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断率在85%以上。然而,应该注意的是,缺血性产褥期直到发病后24小时才能清楚显示。所以,如果不是必须的话,最好等到中风发作后24小时再做CT检查。
(2)血糖、尿糖的测定: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与是否有糖尿病密切相关。急性脑卒中空腹血糖超过11.12mmol/L,说明下丘脑受损严重,死亡率高。因此,即使没有糖尿病病史,也要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和尿糖的水平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卒中后可出现一过性高血糖,部分患者不清楚过去是否患有糖尿病。
(3)血液流变学的检查: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及其成分变形规律的科学。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与中风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通俗点说,如果血液太稠,会影响脑循环,不利于中风的恢复。因此,脑卒中患者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十分必要的。
(4)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与脑卒中预后密切相关。据临床观察,白细胞总数低于10×109/ L的患者预后较好,白细胞总数高于20×109/ L的患者死亡率较高。白细胞计数也有助于中风的诊断。一般来说,出血性卒中急性期白细胞常升高,而缺血性卒中的白细胞和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因疾病而异。病情越严重,嗜酸性粒细胞越少;病情好转,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逐渐恢复。如果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少,1 ~ 2周后仍未恢复,预后往往较差。
(6)磁共振成像:与CT相比,MRI无X线辐射效应,故对人体无明显损伤,图像层次清晰,分辨率高。其缺点是:一是价格昂贵,相应的检查费用也高;第二,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宜使用;三是成像时间长,危重病人接受头部扫描最长40分钟有困难。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MRI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首选。
(7)脑脊液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腰椎穿刺检查对明确中风的性质有重要意义。但随着CT、MRI等更先进检查手段的应用,脑脊液检查已不再是脑卒中的必要诊断手段。
(8)血脂:与中风有关的血脂主要是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等。虽然不能得出血脂与脑卒中发病有直接关系的结论,但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之一,应进行常规检查。
(9)颅脑超声:颅脑超声(A超声)最大的价值是观察中线是否移位。如果发病第一天出现中线移位,往往提示有颅内血肿,提示出血性中风;两天后中线波移位提示是脑梗塞伴脑水肿引起的。如果这种移位长期不恢复,说明有脑软化和脑水肿,预后差。颅脑超声检查简单、安全、实用。
(10)脑血流图:简称REG。对判断脑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疾病的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脑电图:脑电图的动态变化对判断中风的预后有指导意义。如果脑电图改变逐渐加重,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否则预后较好。
(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是有创检查,但是可以直观的显示血管结构,同时也可以用于介入治疗。估计以后DSA会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普及。
(13)其他辅助检查:除上述检查外,皮质诱发电位、脑血流量测定、多普勒超声、脑地形图、各种微量元素水平、激素水平(如T3、T4)等。也有不同的中风参考值。患中风的老年人也要检查心、肾功能。
中风——患者的预防措施
中风1,高血压是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中心环节。应有效控制血压,坚持长期用药,长期观察血压变化,以便及时处理。
2.控制和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短暂性偏瘫、虚弱或头晕、复视、吞咽困难、行走不稳等症状)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环节。一旦发生轻微中风,要立即抓紧系统治疗,完全中风是有可能避免的。
3.注意头晕、头痛、四肢麻木、嗜睡、性格异常等中风先兆症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该自制,避免。
5、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性行为、肥胖、颈椎病等。
6、饮食要有合理的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主,多吃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忌烟少酒,每日饮酒量不超过100 ml(白酒)。定期查血糖血脂。
7.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可以促进胆固醇的分解,降低血脂,减少血小板聚集,缓解精神压力和疲劳。
8.注意心理预防,保持开朗,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强行排便导致血压急剧上升,进而引发脑血管疾病。
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过度用脑;平时出门要小心,防止摔倒;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活动要慢;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重视原发病的治疗,防止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根据不同病因,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项目。为了防止复发,上述注意事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风致病因素
1.高血压、肥胖、吸烟和抑郁是中风的危险因素,而其他因素也会导致中风。
寒冷1,气候
在研究中发现,深秋初春易患中风与0℃以下的气温有关,且多在气温骤降的72小时内。因此,关注0℃的天气,及时预防感冒,服药是预防中风的有力措施。
2.时间
对中风的调查还发现,12从清晨到中午,中风的发生率高达79%。所以起床后服用降压药和抗血栓药效果更好。
3.遗传
有家族史的人中风风险比无家族史的人高10倍。因此,人们在预防中风时,不得不考虑自己是否属于中风的高危人群。
4、蛋白质低
国际卒中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如果血浆白蛋白过低,预测卒中的准确率高达75%,高于高纤维蛋白和高血糖。就预防中风而言,多吃鱼、蛋、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比低脂肪饮食更重要。
5.缺镁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缺镁的人容易发生中风。注意摄入海鲜、深色蔬菜、硬壳坚果等含镁食物,可预防中风的发生。
第二,血压过高也是中风。
中风分为两类。一种是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破裂,称为出血性中风,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另一种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称为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脑栓塞等。
高血压患者,如果服用过多降压药,血压会突然急剧下降,影响脑部供血,使脑部血流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使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引起缺血性中风。
因此,在高血压患者积极治疗的过程中,血压一定要平缓,不能过快,以防矫枉过正。
三、“情志中暑”导致中风
在炎热的夏天,人容易烦躁、易怒、心烦、暴怒,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中暑”。在正常人群中,夏季约有16%的人会出现“情绪中暑”,特别是当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的比例会急剧上升。“情绪中暑”对夏季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是老年人,“上火”会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高血压,甚至中风、猝死。
从生理和心理角度预防“情绪中暑”是夏季高温养生的重要一环。关键是心理调整,要时刻提醒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越热越“淡定”,遇事沉着冷静。根据夏季天气炎热、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和安排工作学习计划,注意夏季的日常生活,给室内通风换气,使人体周围的热气迅速散去,减少空气污染,使人感到“凉爽”。
情绪也与睡眠密切相关。如果睡眠不足,你的情绪会变得不耐烦。所以夏天要给自己安排一个严格的就寝时间,中午午睡,一般是30分钟到1小时。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降低血压。一般在夏季,高血压控制在120~140,低压控制在80~90。
第四,身体脱水导致中风。
多喝水是脑血管疾病,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夏季炎热,气温在32℃以上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蒸发,每天约产生1000 ml以上的汗液。虽然出汗可以带走热量,但对防暑有好处。但出汗容易脱水,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低血压、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缺水的敏感度较低,脱水后的血液会变得更加粘稠,大脑会出现严重缺血。年轻人可以进行心血管功能的自我调节,而老年人调节功能较差,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程度会加重,容易发生中风。
对策: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
由于中风主要是由脱水引起的,所以多喝水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夏天多喝水,尤其是老人。老年人体内的水分大约比年轻人少1/3。另外,天热出汗的时候,身体更加缺水。所以,即使老人不觉得渴,不渴也不代表不缺水。他们每天要喝1000 ml以上的水,多喝白开水,适当喝点淡茶。每日尿量不得少于1000 ml,以保证血液能被稀释,维持充足的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排出毒物,减轻心脏和肾脏的负担。特别是出汗过多或发烧、腹泻时,要多喝水,以利于血液稀释,促进脑部血液循环,防止栓塞。中风一般发生在早上,因为人在清醒时知道主动补水,但在睡眠时身体相对静止,处于低代谢状态,不能及时喝水,所以血液粘稠缓慢,特别容易中风。所以老年人最好睡前喝一杯水,晚上醒1~2次,定时给身体补水。
一系列细节/wiki/%E4%B8%AD%E9%A3%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