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气化说是什么,如何理解?
问题描述:
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分析:
庄子的气化理论(报告1)
一.前言
在四季的变化和广阔世界的循环之间,人和万物都在这无尽的循环中有着回归本源的诉求。比如大马哈鱼在颠沛流离了一辈子之后,最终还是会长途跋涉,回到出生的地方。人们也希望自然死亡,而不是死在另一个国家。“事多,各归其本。说到底,是安静,是给我回电话的意思。(《老子》第十六章)落叶这种自然现象不是人为的有益创造,而是造物主赋予万物的固有特性。也许这是把它放在各种乱七八糟的措施里,但它还是有一根支柱可以安身立命。
似乎只要修养水平越高,返璞归真的想法就越明显。面对生存的目的,生死的问题和一切的根源,不是每个生物都会找到自己的安宁之源。很多人在再次面对这个关卡的时候都很害怕,无所适从。没有自然的自我归宿。除了哲学思考、宗教信仰或自身修养,实现了一种引导,人的内心自然就推向了一种“合一”的和谐。而正是在他“观复辟”和“以气听之”之后,庄子才运用悖论理论来描述他心中的和合。
二。介绍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把不以物质为转移的东西还原为真实的自然,从而逐渐形成了“气”的观念。
“气”论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到清末,关于“气”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直到现代,“气”这个词仍然保留在日常语言和中医中。
“气论”的发展过程虽然在早期和初期是偏向宇宙论的,但在隋唐时期应用于佛教实践,而当时的儒家如王通、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思想中都出现了赋气的概念。按照哲学史的分类,我们经常会谈到“隋唐佛教”或“宋明理学”,因此很容易忘记“唐宋”之间的密切关系。总之,“气论”与“人性论”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像“气”这样受到褒贬不一的概念并不多。有意思的是,虽然对“气”的评价有高有低,但对它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中国哲学史上,不提“气”的哲学家比较少,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因为“气”已经成为哲学的主要话题,是解释宇宙和人生的钥匙,是哲学家用来建立自己哲学系的支柱,所以我们不得不谈。
第三,这个理论
(一)、庄子在气论中的地位。
庄子的“气”概念遵循了同样的道路。即使老子讲了所谓的“气”的概念,但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并不重要。庄子之后。“气”的概念开始被彻底改造,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概念。我们可以肯定,老子开始了解“气”这个概念的起源,但“气”这个概念的真正诞生是由于庄子哲学。
庄子在气论中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关于“气”的争论在宋明理学家中最为广泛。自然之理无论怎么解释成万事万物,都涉及到“气”,但他们都以儒家道统自居,所以都避而不谈“气论”的起源。清代儒家比他们的前辈更重视“气”的概念。但作为儒家,他们不敢公开讨论“气”这个概念的来源。我们知道,宋元明清时期的道教徒,大部分都曾出入佛门,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注释了《达家经》。我们不难找到当时儒家知识分子与到家之间联系的证据。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可能会回报道教的人。明朝“三教合一”的流行,不能说与他无关。
(2)气论与中医
关于气的讨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把“气”作为玄学的根本实体,也就是一个原始的、本原的问题。
以“气”作为外在物质世界的物质,换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流动的东西,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而是可以分散的物质。
以“气”为气息。这个“气”偶尔与灵魂有关,是人体内与呼吸有关的现象。
“气”用来解释人体与人事、人的行为价值观与人的关系。
这种粗陋的区分当然是相互关联的,只是方便说罢了。简单来说,四大类代表了气论的四个不同方面:本体论、宇宙论、人体论、性情论。
众所周知,现在很多人关注“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气论”带来的保健作用;随着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中西医学被广泛需求,所以以中医为首的“预防医学”越来越发达,比如补血补气,但更重要的是医学所坚持的“气”的医学理论。
“人体论”和“性情论”解释的气,可以说是中医的一个关键词,也就是说,“气”的概念是中医的理论基础。(注1)
很多人认为庄子所谓的养生等于养生,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庄子强调的是“休养生息之道”(“刻意”),他明确回应炼丹如练气,故云:
吹狗息,吐故纳新,公必通鸟施,只为长寿;被这种方式引导的人,养形的人,也是彭祖寿的最爱。(深思熟虑)
庄子的理论基本上反对任何有意和人为的行为,所以无论是延年益寿还是不易老去都是不能肯定的。当然,到了道教后期,情况大变,以追求长寿为目标的“道教”应运而生。
中国科学与气论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中国科学史上,气与五行学说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欧洲人和现代科学家认为五行学说是一种迷信。重点是五行学说的发展速度和进程。按照J.Needham的观点,五行在11世纪应该还是很进步的观点,在12世纪是可以的,在18世纪甚至不会太难看。问题出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随后的宗教革命,然后经济有重大变化,中国却什么都没发生。(注2)
(三)、气论的先行者:老子之气。
“气”字在《老子》一书中只出现过三次,有三层意思:
1.用气解释人类生命的源泉:
背着营地抱着一个,能走吗?
致力于柔软,可以做宝宝吗?
能不能摆脱神秘感,完美无瑕?
天门开阖,可以是女的吗?
懂思达,能无知吗?
2.用气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原理: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凡事负阴抱阳,贸然以为是太平。(第四十二章)
解释人和万物被气“保存”的依据;
厚德转化为纯子。
毒虫不蛰,野兽不捉,飞鸟不打。
骨弱筋软。
未知和未知的结合是完美的。
一整天,数字不突兀,也和谐。
知而常言,知而常言明。益生更细致。心使气更强。
物强则老,说明什么都不懂,早就懵懂了。(《第五十五章》)
老子的气,像婴儿一样,蕴含着鲜活的生命力,是生命的源泉。用现代的话来说,“气”是一种力量,是所有力量和能量的* * *状态。正因为气是精力充沛的能量,所以生命的维持和维持也要靠气,保存气就相当于维持生命。
再者,老子的气被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创造原理。道生万物,万物皆源于道,但万物如何能诞生于和谐完美的世界?他提出了一对抽象的概念来解释万物的教育,其原理就是阴阳。(注三)但是,只有殷和没有用积极的原则解释万物的形成,而用动态的生命力来解释万物为什么如此。所以老子大概已经考虑到了阴雨的太阳和一切需要相互联系的东西,也就是气。如果与阳的关系是消极被动的,那么气势就是积极动态的,这样一切才能得到自然的秩序。这时“万物负持阳,宇宙万物‘生成’的思想就实现了。
虽然我没搞明白“气”在宇宙和世界中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忽视我有比庄子更好的气的概念。老子气观的核心是和谐,即与气和谐。所谓排他之气、冲动之气的目的在于和谐,“心使气日强”的原因在于不和谐,“和谐”就是阴阳对立统一。
(4)、气化本体论——一口气论
“气化”说解释了庄子所认为的“本体”——“自然”,已经自然地象征了世间万物的原初状态——“气化”。
庄子把气作为世界的根本主体,实体是纸上万物最根本、最原始的东西。“开始”是宇宙中的关键,因为开始不一定是物质的,但有时是精神的。对于宇宙万物的起源,答案有时是物质,有时是抽象的无限,有时是类似庄子的无尽之气,有时是真空中运动的原子。
在孔子问子贡问胡桑的故事中,生与死只是偶尔面对愤怒变化的附属性质。更重要的是,主要的理想是随着造物主流动和旋转。庄子所谓的“造物者”认同,使万物成为万物的根本本源。宇宙万物都是一口气自然变化的结果,一口气自然变化形成宇宙万物。天然气的变化,或者说天然气的变化,就是气化过程。
《庄子》中“气”的用法是最能说明人和人的状况的,气已经成为一个包含实体即“气”的哲学概念。气是庄子语言中的一个特殊概念,其主要用法集中在人自身的问题上。
在生死观上,庄子一直主张“生死同体”的观念,进而强调天地是世界的统一体。因为按照庄子的观点,生死不过是一口气的变化,庄子云:
生老病死者,死生之始,熟其纪!人一出生,就聚集在一起。聚则生,散则亡。如果我死了,作为弟子活着,我会受什么苦!所以万物美则神奇,恶则腐朽;烂了之后变成魔法,魔法又回复成烂。所以说“是万能的。”圣人如此可贵。(《知北游》)
以上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命题:1。生死轮回,因为人的生死是气的聚散,所以没有疾病;2.一切都是一回事,因为魔和臭是互相转化的,所以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从文章中可以明显看出,庄子把生死看作是气的聚散,除此之外,生死本身并不特别值得关注,只要把生死看作是相互转化就可以了。
从万物之根来说,始无生命;而且根本就没有身体;不仅如此,还完全没有气体保存;突然它变成了一个能屏住呼吸的东西,然后它有了形式和生命。当庄子意识到人的生死就像四季的运行时,他停止了对妻子的哭泣,开始歌唱。
庄子也谈及气的充沛,故云:
是天地之形;生命不是你的,是天地之委;生命不是你的,是天地的委托;儿孙不是你的,是天地的委托。所以不知其在何处,楚不知其盛;我不知道吃什么。天地之强阳也邪!(《知北游》)
生命,生命,子孙,都被托付了天地的和合,顺从,舍弃。人被赋予了形体,也就是被赋予了精神。强阳是一种运动(郭象注)(注4),是使天地调和、顺应、蜕化的动力。我们不知道走、吃、吃为什么存在、持有、品尝,因为这些都是天地的适应,尤其是“天地之强阳”是“气”,所以主要的是气的运动。
庄子和老子一样,关系到气的行动力,宇宙万物的行动力来自于天地之强阳,其运动的主体是气。
关于气的运动规律,庄子经常用四时作为象征性的比喻。比如妻子去世的时候,庄子把死亡看成是四季的变化,就像:“今日的死亡之变,与夏天的春夏秋冬四季相同”和“幸福”一样,但是庄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庄子的理想人格与造物者交往,与心灵游戏,将心灵融为“轻漠”,顺应自然,不容私。
(5)、气化宇宙学——阴阳学说
庄子思想中的宇宙论可以说是本体论的延伸,是从“气化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的生、灭、变。
在庄子的宇宙观中,“气母”象征着气在宇宙万物生长中的作用。气是宇宙万物之母。这位母亲所做的是宇宙万物的诞生和成长。所以庄子和气母代表了气的最大特征——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主体。
“阴阳”的概念在气的理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庄子》里有“阴阳气”(大宗师:阴阳气对人体的皮疹)。我们就按照庄子的一般说法来讨论,就像“天气”和“地气”一样。
1.阴阳为气的表现:
今物之数,不限于一万,而展望未来万物者,以物之数而读之,天地出事者,大形也!道为公。因为它的大小,有可能读它,但它已经在那里,但会比它更好。如果情况有变,就如狗或马,时期不远了。(《泽洋》)
以上太公调回答了天地成形为事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现象世界,阴阳用气解释现象世界中最具象征性的存在结构的小知识。它可以包括两者,这是对一切事物的统称。万物皆以丰来形容,道皆以大来形容。阴阳是气所能显现的最大结构,就像天地是形所能成为的最大空间。阴阳是气的最大表现,成为气的最大范畴。
2.阴阳是万物存在的基础:
而没有一个人不曾想到这是自我充实,既然是天地对比所塑造的,就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小木在山中,好让他省几个炮弹,自嘲一下!(秋水)
作为万物的组成部分,形和气分别以天地和阴阳为基础,天地和阴阳成为万物的存在基础。粗略解析,那么天地就是万物的外在存在基础:
3.阴阳是宇宙发挥作用的条件:
我现在是,所以我看到了龙!龙,合而成人,散而成章,成云,滋养阴阳。给什么规定老聃哉!(《田芸》)
庄子提到云气,大多是和他的理想人格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云气不仅仅是云,而是有着很深的象征意义。
《庄子》用“己”来说明生物发生和循环的理论。齐说得很清楚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是耿的注解:
天地之间,只有阴阳。养,开心,怎么能开心!随它去吧不言自明。(《华南真镜辅墨》)(注5)
庄子的这段话与气的理论密切相关,气是气的具体表现过程,基于几个原因。几个是气化理论的根源和循环。因为庄子的宇宙论实际上是建立在“气化宇宙论”基础上的,只有少数理论能够完全成立。庄子所说的“万物由机而生,万物入机”属于广义的宇宙气化论。正如路畅耿所说,宇宙万物只愿在气化的世界里自发。
庄子所谓六气,就是宇宙中所包含的气的内涵。庄子云:
夫若以天地之义,抗六气之辩,游无止境,则为恶,待哉!(《逍遥游》)
一般来说,我们把六气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五行来释放六气,就像雨是木,阳是金,火是火,寒是水,风是土,五气可用就和谐。另一种是用六种情绪释放六气,比如北方的情绪是好的,东方的情绪是愤怒的,南方的情绪是邪恶的,西方的情绪是快乐的,上面的情绪是快乐的,下面的情绪是悲伤的。(汉书)
在《庄子》中,六气基本上就是天地和四时所涵盖的气,等于天地之气的实质性内涵。换句话说,天地四时是气的显现。六气是天地四时的内容。
总之,庄子把这个现象世界看成是充满生机的,用六气来代表宇宙万物。气化只是六气(泽阳)的结束和变化,所谓“六气之辩”:辩变就是气化的过程。
(6)、真气运行学说——聚散学说
与其他道家相比,庄子更关注生命的价值。我们的生是气的聚合,死只是气的分散,即人的存在与不存在只是气的分散,所以生不足以欢喜,死不足以珍惜。
庄子常把生死之乐当作阴阳,把生命之论当作阴阳之论。《庄子》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可以看出庄子的人生观。这是庄子妻子去世时庄子的态度:
不然就是开始和结束,我也不能一个人!审其始无生,非徒无生,非徒无生,非徒无生。杂在芒和芴之间,它变得生气,变得有形,变得有生命,现在又变得死了,春夏秋冬都一样。人在巨室躺着,我却陪着哭,以为自己活不下去了,就停下来了。(《智乐》)
庄子是人,怎么能不悲伤?他想出了一个道理,终于明白了这个世界的本源是“气”。他的气论和他的人生观互为因果。
气在人体内应用广泛。此时气代表一种状态,其意义上几乎没有价值判断。但是,当气成为人的心理状态的一部分时,情况就变了。气作为人体的一种不同状态,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状态。前者试图用气来表达整个人类的普遍状态,后者用气来表达朋友的一个心理部分。
在理论的结构和运用上,“志”当然不如宋明理学的所谓性情或气质。庄子在讲气的时候,就已经讲过气的不良影响了。换句话说,野心是一种需要满足内心的欲望功能,其意义并不那么确定。
在处理庄子的概念问题时,着眼于气可以分为几类,比如,心、性、情、气的问题;神、形、神、气的问题;魂、神、气等问题。
如果理解了气这个概念的包容性、语境性、互换性,以及现代或古典时代气的区别,庄子所谓骄气的精神是不可否认的。
总之,庄子的生死观只是气的聚散,所以死亡的悲情只是生命的重复。庄子的生死观不是把生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死放在第一位,就像以阴为头的阴阳观一样。尽管如此,庄子的生死观并不能代表死亡哲学,而是“生死如死”的哲学,因为死亡之笔的生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从气化理论的角度来看,生死不过是气化的过程。
四。结论
众所周知,庄子不是一个神经质的小人物,而是一个大千世界,无忧无虑的大哲学家。所以读《庄子》时,我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无孔不入的自由与解脱。
当然,我们要求概念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但不能因为庄子而丧失精神,也不能因为自己而扼杀庄子。因此,必然性和自然的概念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属于我们的。
从气化论的角度来看,“物我合一”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是由气的变化和运动的概念衍生出来的自然结论。因为有了这个实体,我们才能在源头上沟通,所以主客体之间不可能有永恒的鸿沟。
动词 (verb的缩写)笔记
第一句是“阴阳,天地之道也”,陈九如《今译皇帝内经》。
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公民》,第二卷,李希豪等译。虽然这种“命理学”(李约瑟所谓的命理学)并不是最有害的影响,但李约瑟认为它对中国的科学毫无贡献。
阴阳这两个概念,在《老子》一书中只出现过一次,而且没有结合,所以阴阳不应该结合。
郭象注:“强阳尚好动耳。”参见郭庆范《庄子·纪氏》。
路畅耿以佛的身份进村。参见严玲凤《列子·庄子》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