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精神的启示
一、新四军铁军精神的由来和内涵
(一)铁军精神的由来:“独立团”时期的早期铁军精神
5月1926,1,叶挺独立团奉命作为北伐先遣队,从肇庆出发,奔赴湘南前线,打响了北伐第一仗。关于“铁军”的由来,四方面军25师73团团长周士第有如下记述:“独立团于8月27日攻破星亭泪桥后,继续追击,占领咸宁城。当地人民惊讶地看到,田健汀九桥被攻破,独立团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奋勇前进,冲过被洪水淹没的漫长而完全暴露的铁路线和铁路桥,打败了敌人,占领了咸宁城。8月30日,独立团赶到印斗山,跨过铁路桥,占领桥,到处杀敌,吴落荒而逃,更令当地百姓惊诧不已。8月30日,独立团进驻贺胜桥以北的几个村庄,当地群众从随同独立团的广东、湖南等地的民夫那里了解到,独立团是* * *领导的军队,保护工农利益,帮助工农运动,纪律严明,秋无犯罪,在芦田、醉陵寝、平江、中火铺、汀里桥等地英勇善战。所以当地老百姓一看到独立团就叫‘铁军’,这就是独立团被称为‘铁军’的开始。九月五日攻武昌城,1营留守攻城。曹原同志等人的英勇牺牲被传播开来。10六月攻武昌城,独立团奋勇作战,传播了秋不进攻的作风,使独立团“铁军”的美誉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国民革命军中广为传播。"(《周士第回忆录》)从周士第的这段记述和当时北伐前后独立团的作战情况可以看出,听党指挥、勇武善战、所向披靡、秋无罪、人民子弟兵是早期铁军精神的内涵。
(二)新四军对铁军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南方八省红军改编前,著名北伐战士叶挺表示愿意领导这支军队,并提出将改编后的红军称为“新四军”,以继承和发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时所向披靡的传统。因此,“铁军”不仅是对新四军的别称,也是对新四军战斗作风的褒奖。
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丰富和发展都是特定时期环境影响、军事实践锤炼和军事人物影响的结果。相对于抗战时期的其他地区,相对于“独立团”时期所向披靡的铁军精神,新四军在战斗精神、抗战精神、爱国精神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环境、军事实践、军事人物都有很大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新四军精神。
就环境和军事实践而言。新四军活跃的华中和八路军活跃的华北有很多不同。华北多山少水,华中多平原水网;华北经济相对落后,华中是鱼米之乡。华北虽有敌伪顽美三角斗争,但华中敌伪顽美三角斗争因国民党顽军势力更大,汪伪首都设在南京而更为复杂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必须创造一些新的作战形式和斗争方法,比如梅花战术,天时地利人和。
在军事数字上。新四军的精神和独特风格对铁军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叶挺,他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当上了司令员;不战而进台州的战士陈毅;苏足智多谋,百战百胜;罗炳辉,梅花战术,驰骋江淮;诚信,南下,增援华中;文武双全的彭雪枫,在战场上洒下热血;张爱萍,洪泽湖,大国统一战线;李先念,孤身深入敌后,开辟鄂豫皖;谭震林,一场血战,伪装千里,打入敌人心脏。新四军前辈的这种精神和独特风格,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新四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重要来源。
在此基础上,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战略战术、军事思维、指挥风格和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丰富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新四军精神。
(三)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内涵
关于新四军精神的内涵,无论是新四军还是军界、地方学术界的学者都集中论述过:张震将军认为,“新四军精神”是新四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铁军”精神是新四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铁军”精神依然是团结拼搏的精神,在五湖四海。“铁军”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周克玉将军认为,中国人民用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培育了铁军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是新四军用忠诚和热血锻造、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铁军精神。是坚定的跟党升旗的信念,是勇敢刚毅的钢铁意志,是为国持久的宽广胸怀,是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是精诚团结的精诚团结,是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
学者刘一顺认为,新四军精神是为国患难与共的爱国精神;海纳百川,共同战斗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服从整体的整体精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一个不怕苦,一个不怕死;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以上论述对新四军铁军精神进行了科学、深入、全面的总结,观点基本一致,客观反映了新四军的军魂、爱国主义、战略战术、战斗精神和战斗思想,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的军事实践和根据地建设实践。
二、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铸造
八年抗战期间,新四军面临一系列影响军队士气和战斗力的问题,如不适应华中敌后广阔的平原、起伏的丘陵和密集的水网;皖南事变前,政治工作的地位一度被削弱,影响了战斗力。缺乏干部和人才;下级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带兵能力和战斗素养低;环境高度复杂,一旦面临困难,等等。新四军官兵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在八年的军事实践中,铸造、丰富和发展了铁军精神。
(一)打造“铁党军”,坚定跟党升旗的信念。
第一,恢复政委制度,加强政治工作机关。新四军创建初期,由于国民党的束缚,一度取消了政委制度,由军副兼任政委,降低了政委的公众地位,影响了政治工作的开展。军部重建后,团级以上各级正式任命政治委员,在部队开展政委制度教育。重申政治机关是军队中行使领导的机关,与军事指挥机关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纠正一切不重视政治机关的倾向。要求各级政治机关的一切工作,都要保证执行上级的路线、政策和命令,保证官兵的团结,军民的团结,友军的团结,敌人的瓦解,部队的巩固,战斗的胜利。
第二,加强新四军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新军部成立后,党员和党支部在连队公开宣传,并积极发展新党员。主力中党员的人数通常占总人数的40%以上。加强党支部建设,突出党支部的领导和保障作用,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
第三,加强政治教育和党和军队建设教育。重点是教育干部,改变手教育落后于兵教育的现象。在“政治工作要面向连队,党务工作要面向支部”的口号下,连队建设得到了加强。各单位都建立了政治教育制度,编写了教材。
第四,实行统一编制,统一制度,严明纪律。军部重建后,师、旅、团各级领导干部按编制任用,师、旅两级都建立主力团,营、连都建立主力团。部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并保持相对稳定。在人员分配上,减少机关和后方人员,充实战斗连。加强了行政管理,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军队加强了纪律教育,提高了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要求服从命令和指挥,坚决纠正纪律松弛、不坚决执行上级命令的现象。
“铁党军”建设,从制度、纪律、教育、组织等方面加强了党在军队的建设,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了跟党升旗的信念,是新四军铁军精神形成的核心部分。
(2)建立军校,培育、锤炼、强化新四军精神。
军校的知识技能教育、军事训练和纪律制度分别发挥着培育、锤炼和强化军人精神的作用。八年抗战期间,新四军面临着干部缺乏、根据地扩大、素质提高等新问题、新情况。为此,新四军在各地、支队、师、区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反大”分校,很好地解决了干部缺乏的问题,锻造了新四军铁军精神。
1、新四军军事学院成立的基本情况
1937 10 12年10月,新四军成立,65438年2月,新四军教导队成立。
1938年9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新四军教导总队改为新四军教导总队。这是一所实用的反大学分校。
此后,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及其所属部队先后在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六所分校。分别是:第六支队3月在豫皖苏成立的康达第四支队,1940,新四军、八路军总部10月在苏北成立的康达第五支队,5月在淮南成立的第二师,19465438。1942年2月,第五师在豫鄂边区成立康达第十学校,1942年5月,苏中1师成立康达第九分校,1945年4月,皖中七师成立康达第十学校,康达第五分校成立于
在新四军各师办的抗大支部中,第四支部历时最长。成立于1940年3月18,负责人是新四军第六支队的彭雪枫。9月1944,11彭雪枫牺牲后,任命4师师长张爱平为校长。3月24日,1945,第四分校更名为“雪峰军政大学”,抗战胜利后停办。
第八分校的前身是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部学校,成立于1941年2月。由原江北军政干部学校并入抗大武分校时留在淮南的1旅组成。副师长张任校长,二师副师长任副校长。
九个校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