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医张仲景

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三位杰出的医师,史称“建安三神医”。

其中,董枫留下了家喻户晓的杏林故事;华佗有关羽刮骨疗毒的传说,后人以“华佗转世”、“元再生”(华佗的人物塑造)来赞美这位医生;而张仲景则发展了中医理论,撰写了《伤寒论》,被后人尊为“医圣”。

虽然被后人尊为“医圣”,但《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没有关于张仲景生平的记载,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是否真的存在。

据考证,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这是不可否认的。

关于张仲景的资料,除了《伤寒论》题为《南阳张继仲景,长沙知府》的序言外,三国至西晋的学者、医学家、史学家皇甫谧曾提到“仲景胜于方子”,而东晋的道家学者、医学家葛洪则说“仲景穿胸收赤饼”,太简单了,使人不知所云。

直到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志》才详细记载了张仲景:“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为词。”

鞠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他在同郡张伯祖受训,当时人们用含蓄的话,传他的老师。

写出来的理论精确深奥,方法简单详细,无知者不可及。

“甘的这段话,它的原始材料不知道在哪里,但是从那以后,很多人都说仲景在这里,现在还有人持这种观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张仲景的生平事迹逐渐清晰。

张仲景,本名仲景,生于南阳聂阳(今河南南阳),东汉末年(约公元148年,卒于公元219年)名医。

除了学习医书,他还意识到,要想掌握救死扶伤的艺术,离不开名医的教导:扁鹊学到了桑君的真实故事,臧宫学到了杨青的秘密,医术大有长进。

于是,张仲景决定拜师学艺。

当时同郡名医张伯祖是名医。他很冷静,努力学医。

每次给医生开处方,我都很小心。

他治过的病人基本都治好了,所以受到张仲景的尊重和敬仰,所以决定拜他为师。

张仲景潜心学医。无论是出门看病,抄药方抓药,上山采药,回家制药,他都从来不怕苦不怕累。

张伯祖也很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积累的行医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张仲景。

刚刚完成学业的张仲景,一直将理论付诸实践,治病救人,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

但他深感医术无止境,稍加尝试将一事无成。

于是他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坚持寻找名医的专长,即使有有效的药方或治疗方法,也不放手。

要知道,那时候医生的技术都是家族遗传,保密,持有别人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向别人学习,也很难向别人学习!但张仲景知难而进,不求名利,继续求医问药,拜访名医。

当时襄阳有个“王诜大夫”,擅长治疗疤痕。

张仲景收拾行囊,跋涉数百里来到襄阳拜师学艺。

资料来源:月读(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