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美:茶道画路随笔散文
茶,味苦,饮后回味醇厚甘甜,能生津止渴。这就是茶的作用。它作为日常必需品进入每个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喝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茶道。而道家往往与“精神”和“修养”联系在一起,所以茶道就成了一种高级的文化活动。画,原本是书,是“六艺”之一,用于“悟”。后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逐渐成为个人情感寄托和彰显个性的载体。可以用来消遣,也可以用来“睡觉”。它集文学、诗歌、哲学、书法、篆刻于一体,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茶之用,等于米之盐,一日不能离”(王安石)。饮茶不仅为普通人日常生活所用,也为历代文人所爱。唐宋时期,制茶技艺还被用作游戏:斗茶、点茶。宋代文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苏辙、陆游也热衷于斗茶游戏。
历代文人墨客撰文或作诗赞美茶的功用和妙赏,以茶为诗的人难以计数,尤其是陆通的“提笔谢孟劝送新茶”。全诗如下:“一碗润喉,二碗寂寞无聊,三碗穷困潦倒,只有五千卷字;四碗光汗,人生不公,散到毛孔;五碗清皮;六碗仙灵;我吃不了七碗,但我觉得腋下有风在吹。”这首诗充分利用了喝茶的机会。
喝茶的过程逐渐变成了人的修德和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喝茶的人要有一定的品味和修养。特定的饮茶环境也使得饮茶成为一种愉悦、滋补的审美体验。喝茶一定要有优雅的心境。如果你充满了邪恶和世俗的思想,那就违背了茶的纯洁与和谐的精神。茶尝人,茶尝人。明代屠龙在《考证》中说:“沏好茶喝了是大罪,不是人,取泉灌蒿也是大罪。还有人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一口气就精疲力尽了。不是假品味,也很俗。”陆羽在《茶经》中说:“茶有用,味寒,是最适合节俭饮用的人。”喝茶不仅有解渴生津的单纯药用功能,还可以上升到如何做人,与德有关。这是查德。
茶是天然之物,虽经人采摘制作,但仍还原了茶的原味。饮茶之人若德,能以平和之心、无欲无求之态、无明之心回归本源,则能以茶归真,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这是茶人的最高境界。
绘画也是关于心灵的绘画,强调心灵的平静,人格的陶冶,德性的完善,艺术的修养,最初绘画是以“教化、助人、启戒、促进”的功能出现的。直到魏晋六朝玄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主观观念开始凸显,开始狂放不羁地表现个性。当时的“竹林七贤”很有代表性。
绘画和品茶一样,是养生的艺术,可以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滋润心灵。画画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用气带动笔,练太极,动一动全身,就可以健身了。绘画是一种心灵的意象,寄托感情,游走于天地之间,诉诸于笔,所以说起来也很好玩。
茶道,画道,属于精神文化活动,与功利无关。这种状态是放松的,愉悦的,专注的。无论是饮茶、作画,还是赏画,都要自觉忘记物我界限,全心全意与茶(或画)交流,通过物我的相互融合,感受人与茶(或画)的亲密关系,从而达到玄妙的境界。
喝茶或作画时,若心无杂念,身心放下,全身合一,便是“禅茶”或“禅画”。茶道和绘画都是自然的,崇尚意境。自然美是朴素的,表现在天的高,地的厚,花的开,月的自知,自由无为,冷漠无情。这在茶道中表现为简单凝练,心性纯净,不做作,随遇而安;在绘画中表现为心灵无障碍,顺其自然,以超脱的心,奔放的笔,创造出绘画的意境。
好的画景往往也是茶景。倪云林的《过膝斋图》中,一石岸、几株枯树、一座孤亭、一湾湖写在近处,远山用淡淡的笔触,极其荒凉寂寞。画面自然,无痕,干净优雅,不沾灰尘。这样安静的地方,才是静心品茶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