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知足者常乐,知福者长寿?
想要真正的幸福,就要看淡世俗的物欲和烦恼,不求名利。如果你喜欢武侠小说,没必要为《红楼梦》感到羞耻;如果你喜欢的人突然消失了,你也不用出丑断言他一定是幸福地找到了另一种幸福;如果你的亲友遭遇不幸,你不需要抱怨;如果你已经身心俱疲,就没必要讨厌别人的健康。总之,当我们坦然面对一切的时候,幸福就在心里。
能不计名利得失,凡事坦诚相待的人,一生都会幸福,因为他们很容易满足。我们应该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在微薄的待遇下一如既往地工作的快乐,帮助别人的快乐,真诚地影响恶人的快乐,像以前一样被人误解的快乐,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快乐...这些快乐能让人对生活保持兴奋,这种兴奋来自于对生活的一种满足感。因为满足而兴奋;因为满足,所以对生活充满激情。有激情的人当然是幸福的。
在生活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快乐,乐山也不一样。安静的人可以看书,听音乐,上网,写作,画画,拍照,观鸟,收藏各种收藏品...而活跃的人可能会跳舞、慢跑、爬山、游泳、看电影和去健身房...这些东西在某些人看来平淡、琐碎甚至无聊,但对于知足的人来说,却蕴含着极大的乐趣。
人生苦短,岁月易逝。善待自己,乐天知命。这是知足者的人生信条。知足的人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要为了一时的挫败而愁眉不展,伤心欲绝?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心烦意乱?岂不知我们都是俗世相映的战友,俗世所有的冤假错案,荣华富贵,芳香娇嫩,都将随我们而去。
人长百年,短则几十年,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但是都没了。人生如月,满了就亏了。怎么可能事事如意,但是你自己心里要清楚。清白了就重生了,那些得失都不算什么。唯有知足,才应该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回应“知足者常乐”的是“知福者长寿”。古往今来,长寿者,多为赤子之心。我们所熟知的老子,一生崇尚清静,相传活了1.6多岁,成为“知福者长寿”的典范。清代养生家石写了一首《知乐》:
人生有福,何乐而不为呢?
思考无知和痛苦是一种幸福。
想想饥寒交迫,苦不堪言,满满的温暖就是福。
想着累,想着苦,就是福。
考虑到离别的苦涩,重逢是福。
考虑到刀光剑影的艰辛,和平是福。
想想监狱里的艰辛,自由是福。
想一想,有了孩子就有福了。
考虑到疾病是痛苦的,健康是幸福的。
想着死的辛酸,活着就是福。
想想其中的艰辛,就有很多福报。
可惜世界上很少有人会享受幸福。
知之为福,知之为乐。
我奉劝天下人不要忘恩负义。
石老先生的这些话,平实而耐人寻味。人只要能活到这个地步,就一定能长寿。
人们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觉得有钱就是幸福,有的人觉得工作了就幸福,有的人觉得家庭和睦就是幸福,等等。自古以来,一切苔莎都主张修身养性,以精神愉悦为乐,所以有“大德必致其寿”之说。
周游列国屡遭失败的孔子,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在”的养生之道活了73年。杭州做官的白居易,以清白、清廉为为官之道。当地人送给他两块“天柱石”,他用“怕这两块石头,无事伤清白”自律,终年75岁。众所周知,为官一生无私无畏的柳永,于嘉庆九年平安去世,享年85岁。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也是一位清官。后来他辞了工作,靠卖字画为生。他活到了73岁。郑板桥写过一首诗:“把黑纱扔掉就不算做官了,袖子也凉了。写一根细竹,当秋风河上的钓竿。”这样对待名利,感受宁静,自然有利于长寿长寿。
真正得到灵魂祝福的庄子,在平均寿命只有30岁的先秦时代,活了83岁。他在《庄子·天道》一文中写道:“无为而为鱼雨,为鱼雨,则不能处理后顾之忧,长命百岁。”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心平气和、知足常乐、无欲无求、镇定自若的人来说,没有一个悲伤的病人能留在他身上,所以他能延长生命。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心理健康”吧。由此看来,“无欲无求”是人生幸福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