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

春捂秋冻的意思是: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为什么?因为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保暖棉衣的保护下,血管在收缩,整个血液循环比较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因此比较低。所以,如果春季忙于减衣,穿得单薄,遇到天气变化或春末寒冷,就容易着凉,引发感冒等疾病。

“春捂”是指春天,气温刚刚回暖,不要过早脱下棉衣。冬天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和辐射的调节与冬天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从冬天到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很大。俗话说“春天,孩子的脸一天变三次”。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在冬春季节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和传染病。

“秋冻”是指秋季气温稍凉,不要过早加太多衣服。适当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运动一定时间后,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同样的道理,季节开始变化的时候,气温还不稳定,暑气还没有消退。过早加太多衣服。一旦气温升高,很容易感冒,着凉。

首先,说明“捂春冻秋”是一种有理有据、合理可循的养生方式。那么,为什么要“春捂”呢?因为春天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所以要及时增减衣服。一旦温度调节不及时,很容易生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冬天属于“水和冰”的季节,阳气潜伏,阴气旺盛。春天,天地与人体之间的阳气逐渐上升,呈现出变化的状态。但是,不要以为这个时候就可以完全脱下厚重的衣服轻装上阵了,因为虽然天气转暖,但是寒气依然很重,人体的阳气还没有马上恢复,属于“阳不生旺,阴不退”的状态,所以抗寒能力还是不足的。所以这个时候突然脱下自己的保暖衣服,再加上春天气温骤降,很容易着凉感冒,然后就会出现感冒、咳嗽、伤风。所以,春天不要脱去保暖的衣服,等到气温稳定后,等春暖花开后再逐渐减少衣服,这样天地之间的温度更适宜,人体的阳气也在逐渐上升和充盈,所以“春捂”有助于驱寒保暖,养生防病。

而“秋冻”呢?秋天是夏天和冬天的过渡阶段。天气由热转冷,气温并没有完全下降。反而温度经常升高,比如大家熟知的“秋老虎”。到了秋天,我们会感到生气,比如鼻子干、嘴巴干、大便干。这个时候人体的阳气逐渐开始收敛,向下向内潜伏,为冬季阳气的藏匿创造了条件,所以这个时候属于“阳气减而不弱,阴气生而不饱”,所以如果你觉得有点冷,穿上厚衣服,保暖过多,那么人体的阳气就会过强,不能顺利收敛,阴气得不到很好的转化和滋养。所以,在阳气汇聚,阴气滋生的时候,适当地让身体保持凉爽的状态,接受一些寒冷的刺激,一方面可以顺应人体自然之气和阴阳之气的转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和肌表抵抗力。所以“秋冻”也符合养生之道。然而,如何“冷冻”?如果秋天气温还没有降下来,过早的穿上厚衣服,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和人体机能的,并不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秋天要逐渐添加衣服,根据气温适当添加衣服。天气刚冷的时候,衣服要加到能抵御寒冷的程度。不要觉得暖和,过早穿厚衣服。还要注意锻炼身体。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增强免疫力,但气温明显下降后,要增加衣服,防止疾病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第一,地域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第一,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身体素质。一般老人小孩抵抗力差,秋季不宜受冻;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秋季不宜受冻;体质虚弱、有胃肠疾病、骨关节疾病的人,秋季不宜受冻。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在18℃到25℃之间时,人感觉舒适。“春捂秋冻”时,人们需要注意衣食住行,正确掌握养生之道。吃素,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所以健康的人也一定要注意适度“冷冻”。顺应天地之气,四季之序,了解人体阴阳变化,适合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