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为了年轻人[德国]布莱希特”的思考

1

的确,我生活在黑暗时代!

说实话是愚蠢的。光滑的前额

意思是麻木不仁。笑的人

只是还没收到。

可怕的消息。

那是什么时代?

谈论树木几乎是一种犯罪,

因为这样做包括对那么多罪行保持沉默!

在街上悠闲散步的人

也许他那些陷入贫困的朋友

再也不接近他了?

真的:还能维持生计。

但请相信我:这只是一场意外。我所做的,

他们都没有资格让我吃饱肚子。

我侥幸活了下来(如果我的命运不好,我就完了)。

人家对我说:吃吃喝喝!如果有,就开心点!

但是我怎么能吃和喝,如果

我从饥饿的人那里抓了些东西吃。

口渴的人缺少我的一杯水?

但我还是吃了喝了。

我也想变聪明。

古书中记载了如何变聪明:

远离尘世的争斗,无所畏惧

度过短暂的一生,

你不必用暴力来处理,

以德报德,

不要满足邪恶的欲望,还是算了吧。

真聪明。

我做不到这一切:

的确,我生活在黑暗时代!

2

在饥饿和混乱的时代,

我去过不同的城市。

暴乱时我混入人群,

我和他们一起反抗。

我就是这样度过的

给我世界上的时间。

我在战斗中吃了饭,

我在杀手中躺下睡觉,

我不能照顾爱情,

我无法耐心观察大自然。

我就是这样度过的

给我世界上的时间。

在我的时代,道路通向泥坑。

如果我说了什么,我会把自己卖给屠夫。

我能做的很少。但是统治者

没有我我也能高枕无忧。我希望如此。

我就是这样度过的

给我世界上的时间。

弱强度,目标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显然,虽然对我来说,

很难够到。

我就是这样度过的

给我世界上的时间。

你,从我们身边沉没。

从洪水中出现的你,

当你

当谈到我们的弱点时,

请记住你逃脱了什么。

那段黑暗的时光。

我们可以去比换鞋更多的国家旅行。

参加阶级斗争,看看那个时候。

只有委屈没有反抗,也失去了信心。

然而,我们也知道:

对卑鄙的憎恨也会

让人伪装。

对不公正的愤怒也会

让人嘶哑。唉,我们,

我们想为友谊准备土壤,

但是他们不能很好地相处。

但是你,如果你到了那个时代,

人们可以互相帮助,

请多多见谅

想想我们。

(钱春蕤译)

做出赞赏的评论

虽然布莱希特以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闻名于世,但他的诗歌创作也是他整个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著名政治讽刺作家霍尔茨基称布莱希特为“伟大的抒情诗天才”、“当代德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可见他在德国诗歌中的重要影响和地位。这首写于1938的《献给后辈》是布莱希特最著名的诗歌之一。这首诗一经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的确,我生活在黑暗时代!”诗的开头,诗人直接道出了整个社会的黑暗。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专政开始在德国建立。整个德国社会也越来越陷入一种混乱和恐慌,社会越来越荒谬。正如诗人所描述的,“说真话是愚蠢的。光滑的前额/表示不敏感。笑的人/就是没收到/可怕的消息。”在那个不正常的年代,一切都显得不理智,疯狂。面对这样的情况,诗人不禁要问:“那是什么时代?那时候/谈论树木几乎是一种犯罪。”这是当时在德国广为流传的一首诗。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整个社会存在的荒谬性和人们所面临的真实处境。布莱希特在描述真实情况的同时也不忘讲述自己的经历。

1933年2月底,在纳粹炮制“议会纵火案”的第二天早上,布莱希特移居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开始了15年的流亡生活。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描述自己的流放生活时,流露出些许的自责,同时,也带有些许的自我开脱的意味。因为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非常时刻选择离开,是一种被诟病的行为。但在这方面,布莱希特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虽然流亡在外,但也能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真的,我还能谋生。但是,相信我,这只是个意外。我所做的一切都不能使我有资格吃饱肚子。”这位诗人没有享受舒适的生活,因为他远离德国。逃跑是明智的选择吗?“我”想要变得聪明,但是我内心的良知和责任感告诉我永远不要那样做。“我做不到这一切:/的确,我生活在黑暗时代!”黑暗社会中人们正在遭受的苦难不容忽视,正在被摧毁的正义和道德也不容忽视。

在这一部分,诗人着重描写了整个社会的黑暗,自我生命的选择以及随之而来的灵魂的挣扎。这首诗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之后。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诗人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度过我们的时间。这可以看做是他灵魂挣扎之后的思考。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状态,到处都是饥饿、骚乱、死亡和愤怒的人们。“我”和他们一起奋起,加入了人民的斗争洪流。虽然我能做的很少,但我的力量很弱,我的目标似乎很远,我很难达到。但是,只要我们勇敢地投入进去,就会对这种反抗有利。因为“没有我,统治者可以高枕无忧。”诗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那些年轻人,我们应该勇敢地投身于社会斗争,度过我们的尘世时光。这才是真正的人生选择,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完成了对社会和自我的反思后,把自己的希望给了后来者。在这里,我们还是能感觉到布莱希特有一丝为自己寻找借口,为自己选择流亡继续奋斗辩护的意味。一般来说,人们会对那些被流放的作家持批判态度,说他们远离战场,选择逃避。诗人在这里说,当“你”在说“我们”的这些弱点的时候,“你”也要想想“你”躲过的那个黑暗时代。言下之意,“你”也要考虑“我们”面临的真实情况。鉴于此,也许“你”会有这样的选择。此外,诗人还说“我们”走过的国家和鞋子一样多,并高度评价了他们在流放中遇到的艰辛。同时也表明了“我们”这些被流放的作家并没有因为不公而放弃反抗,失去了信心。所以,经历过各种黑暗现实的人,应该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互相帮助的。”

看这首诗,不难发现布莱希特内心隐藏的一个矛盾,他对自己被流放国外的辛酸。但这只是诗中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告诉那些年轻人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和整个民族站在一起,奉献自己的生命能量。这也许就是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当历史强行进入我们的视野,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布莱希特在他的诗歌中所表达的真诚希望。

布莱希特对诗歌有一套创造性的观点。他认为诗歌不应该再是情感的对象,而应该是启发人们思考的工具。所以他的大部分诗歌都用简单平静的叙述代替了满满的主题抒情。他特别强调诗歌的“使用价值”(这是他从马克思那里学来的概念)。他认为,一首诗创作出来后,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可以从“其中蕴含的格言警句和直接暗示”中获得某种启示。本雅明曾在谈到布莱希特的诗时指出:“净化信徒的圣歌,搪塞群众的民歌,陪伴士兵走向祖国战场的歌曲,赞美最廉价的安慰的情歌——这些都在这里获得了新的内容(指布莱希特的诗)。”这一评价非常切中诗人的要害。

此外,布莱希特在诗歌创作中明确反对一种“崇高”写作。他认为这种写法很容易掩盖很多东西,让人看不清楚它想表达什么。而且这种“崇高”的写法很容易走向粉饰太平的结局。所以他的诗大多追求简洁的叙事风格,语言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同时,由于他的创作以戏剧为主,所以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戏剧因素。例如,在这首诗中,他将戏剧因素引入诗中,并以类似戏剧独白的方式揭示了他的心理特征,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难怪德国评论家维兰德·赫茨菲尔德(Vilander Herczfeld)在评论布莱希特的诗时说:“他是一个戏剧家,甚至他的很多诗都应该理解为剧中人物的台词。”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