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漫游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712 -770),词藻优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杜丽”。后人也称之为“杜氏一”、“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诗歌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寓意深刻。他特别擅长描写普通人的悲惨和艰难的生活,表达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感情。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珙县。少年时期,他先后游历了吴越和赵奇,并在此期间去了洛阳。三十五岁以后,在长安考第一,最后一名。后来他向皇帝献礼,赠送给贵族,但官场始终不得志。165438+755年十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陷。杜甫迁居多地,759年弃官入川。几经周折,他终于到达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旧址。后人称之为“杜甫草堂”,又称“浣花草堂”。
后来被严武推荐为节日之都,全家居住在四川奉节县。公元764年春,严武再次来到蜀国,杜甫回到了他漂泊了近两年的草堂。严武推荐杜甫为工部校勘院外郎,成为严武的参谋。不久杜甫又辞职了。765年4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成都。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清华路37号。杜甫纪念馆成立于1955,1985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它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占地近300亩。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草堂里的建筑典雅古雅,园林清幽。它是中国文人的朝圣地。
我们去参观草堂的那天,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树影婆娑,春意盎然,正是游玩的好时候。
建筑种类繁多,亭台楼阁、假山数不胜数,植被葱郁,竹林青翠,景色宜人,曲径通幽,门对门,景色一套,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仿佛是一个谜。在草堂的众多景点中,有几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有必要去看一看。
一个是大雅画廊。这里以前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后来改成了诗词展厅。牌匾上的“大雅画廊”四个字,据说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写,特别爱书法的朋友一定要特别注意。里面的壁画记录了杜甫一生的故事,看完让人心酸。
第二个是小屋的故居。这是当年杜甫入川后,朋友修建的草堂旧址。1997,根据杜甫诗词等史料描述重建。小屋依山傍水,竹架林立,极大地再现了当年的布局和室内陈设。
步入小屋游览区,三间房子展现在眼前,中间是杜甫一家居住休息的卧室,左右是会客室和厨房。我想当年的草堂没有现在这么宽阔雅致,不然杜甫也不会写出“八月秋风呼啸,三毛上我家”。
仿佛看到了那位忧国忧民的老诗人,无助地站在寒风凛冽的雨中,看着被秋风吹破的茅屋,看着全家人被风雨打得手足无措的情景,对着天空苦涩地叹息着,“太平千楼,大护天下贫民皆笑,风雨如平静山。”这是一种怎样的博大胸怀,这是一种怎样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境界?!
第三是花径。相传有一条小路通往草堂,两旁种着花草树木。花开的时候,相当壮观。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作为诗人温柔的一面。《花径》取自杜甫《客到》中“我的小径满是花瓣——我为别人扫了,我的茅草门关了——但现在为你开了”这句诗。什么浪漫的感情?看来,被誉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变得浪漫起来,一点也不输李白。难怪他们相遇后,互相欣赏成了忘年之交。
据记载,《客家志》这首诗是杜甫在草堂居住后,一位朋友拜访他后所作。花径再现了当年小路的风貌,长约百米,青竹掩映,古色古香,韵味十足,但如今小路红墙青瓦,与杜甫当年的小路相比,显得有些奢华。游客在这里拍照欣赏也很好玩。
第四个是万佛楼。万佛楼位于草堂东侧的楠木林中,2005年重建,恢复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风貌,东有崇礼塔,西有万佛楼。登上万程佛塔,遥望栏杆,成都全景尽收眼底,颇令人心旷神怡,可谓杜甫草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第五个是西域亭。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亭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不得不提。毕竟,这句话出自杜工部著名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暗,江船明。你看那红湿处,金冠城花重。”
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在草堂住了两年。平时和农民一样种菜种花,春播秋收,辛苦劳作,却过着一生难得的安稳日子。这首诗描绘了成都春雨的特点和雨夜的景象,热情讴歌了滋润万物的春雨,表现了“小雨来得正是时候”的感觉。
除了这些地方,少陵碑亭、浣花寺、浣花溪、草堂书院、养之堂、杜氏书法木刻画廊等景点也是要去的。只是我们去的那天,养芝堂没有给客人开门,所以我们没有机会进去。
此外,还有一个“诗人圣人作品千年”展厅,里面是杜甫的生平和他一生写下的各类经典诗词。对于文学爱好者,尤其是诗歌爱好者来说,要细细品味。
个人感觉杜甫草堂欣赏的不仅仅是美景,还有杜甫的人文情怀,以及他的诗给后人带来的文化积淀。这就是古代大文豪杜甫的人格魅力,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怀念。
完成于2019 . 7 . 14 11:11。
电话号码: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