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保健模式和传统(养老)模式有什么区别?
1“大养老+小医疗”类型
这种模式是在养老机构的基础上,建设小型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服务,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采用这种模式开展医养结合的服务。这种模式存在明显缺陷:内部医疗机构只能开展门诊,不能解决养老机构直接住院的问题;同时,医疗机构运营成本高,仅医护人员的工资就会给养老机构带来很大的负担,难以长期支撑。
很多内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都申请了,但医疗机构坚持不了一段时间试运营就“人走了”。
2“医养并重”型
这种模式多为新建医养结合的机构或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或养老院,强调医养并举。新建大型养老机构同步建设综合医院或养老院,实现医疗和养老并重发展;一些资源闲置的医疗机构将其富余资源转化为养老服务,通过开设老年重症监护室或直接改造为养老院、康复中心等方式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
这种模式整合了医疗和养老资源,形成了以医促医、以医助医的运营局面,基本可以实现非危重重病老人在机构内的医疗照顾和享受。
3“大医疗+小养老”型
这种模式大多是在大型医疗机构内建设小型养老机构。通过提供相关设施,增加护理人员,在医疗机构内建成了医院下属的专业养老机构。
这种模式就是利用高端医疗资源设立养老机构。其优点是养老环境好,医疗保障好,相对高端,但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方面利用现有医院资源不经济甚至浪费,另一方面养老成本高,经济条件较低的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4“大医疗+小康复”型
这种模式多是在大型医疗机构内建设小型康复机构,如老年病科或康复科、康复中心等,以医疗为主,康复为辅,多是在原有医疗机构基础上增加康复养护功能,构建医疗、护理、康复相衔接的服务体系。
这种模式大多发展较好,但在“医、卫、护一体化”体系中,“护理”所占比例较小。
5“两房合一”型
在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建设的养老院大多由当地乡镇卫生院管理运营,乡镇卫生院与养老院“一体化”,或者乡镇卫生院直接新建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乡镇卫生院利用敬老院资源,照顾好“五保老人”,也接纳部分社会养老人员。这种模式是对现有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激活医疗资源的供给吸引力,就近服务农村老年人,帮助他们实现就地养老。
与“公建民营”的养老服务相比,这种模式易于保持养老院原有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医养结合的理想模式。
6“医养结合”
在医院的基础上,新建养老院、护理院,实行医、卫、护一体化运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康复患者的身体状况大大改善,很多患者从卧床不起走向了独立行走,具有极佳的社会效益;康复患者在住院期间既接受康复治疗服务,也接受养老服务。康复后,有些人可能会长期留在养老机构,机构的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是医养结合最高效的模式。
7 .“个体诊所+小额养老金”型
这种模式一般是个体诊所组织的,前面大厅是诊所,后面是家庭式的小规模养老。诊所的医生护士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另外还雇佣了1-2的护理人员照顾老人。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收费低,离家近,方便,充分利用资源,效果好;但缺点是医疗护理设施比较单一,护理不规范,还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8“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
这种模式是指,不具备设置医疗机构条件的养老机构与附近具有住院功能的医疗机构(多为医疗机构(多为一级综合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养老机构为医疗机构提供场所和必要条件,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等分支机构,医疗机构向养老机构派驻医务人员,为其提供整体医疗外包服务,或“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整体托管”。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医患双方责权利明确,双方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
这是进行医护专业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特别适合100-300人的养老机构开展医护结合服务(如果小规模的养老机构采用这种模式,医疗机构可能会“赔钱”,造成服务不可持续,养老机构需要给医疗机构一定的补贴)。
9“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绿色通道”
这种模式是指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内的患者就医提供“绿色通道”,优先提供住院、远程会诊、预约挂号等服务。这是目前我省医养结合最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是相互信任和利益驱动的,双方的合作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利益协调机制。一旦协议影响到一方的利益,很容易终止协议,很难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这种模式很难实现医养结合,基本属于“订婚”的形式。医疗和护理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基本上是分离的(比如养老机构有一个病人需要住院,虽然协议要求优先在合作医疗机构住院,但病人家属不一定同意,可能会去更大更有保障的医院),很难长期合作。
10“大养老+小医疗+医疗服务绿色通道”类型
在这种模式中,养老机构自己先建一个小型医疗机构,比如诊所或诊室,同时与其他大型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养老机构内的患者就医提供“绿色通道”。对于一般的医疗问题,养老机构会自行解决,有重症患者时,会立即转到合作医疗机构诊治。
上述“机构养老”的十种服务模式,前七种是“一体化”,第八、九种是“嵌入式”,第十种是“混合式”。前八种医养结合紧密,第九种是医养结合松散,第十种是半松散半紧密。
目前在相关部门出台成果时,达到医养结合覆盖率时,签订协议的松散模式往往占多数。
我们认为,松散模式基本属于“订婚形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很难进行实质性合作,更谈不上市场化运作;医养结合必须采用“一体化”发展模式。
1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中心的设施可用于养老、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多个方面。,资源配置效率高;送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人大多是“病在一身”,这些人更需要医护人员提供服务,所以这种模式更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同时,只有医务人员承担相应的服务,老人的子女才能更放心地送到老人日间照料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实体机构,经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符合“有责可究”的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既解决了社区居委会管理经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造成的体制不顺、权属不清等问题,又解决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资产闲置的问题,还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房紧张的矛盾,实现了资源的享受。既能收获“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健康保健,让子女更安心”的社会效益,又能通过更多的服务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同时推动养老产业化,真正实现多方共赢,是实现社区层面医养结合的理想途径。
12 "社区医疗设施* * *建* * *享"类型
统一规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如同步建设农村幸福院和诊所,同步建设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同步建设,可以一步到位实现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
13“专业养老运营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受大型专业养老机构委托,充分利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闲置资源。发现由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规模较小(一般只有10张床位),这种模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一些专业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跟不上,很难把优秀的医疗和护理结合起来。一旦政府补贴减少或取消,就很难维持下去。
14《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协议》
这种模式往往是社区建设了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为了开展医养结合,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相对较少。
15“村卫生室+农村幸福家园”类型
委托村卫生室经营乡村幸福医院,在农村社区层面实现了医养结合,但目前典型案例不多。
16“互联网加可穿戴设备+实体服务机构”类型
这种模式需要为居家老人配备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控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和互联网、物联网,将老人日常生活、健康、出行的相关数据及时传输到实体养老机构或实体社区机构(如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子女。实体服务机构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监测数据制定服务方案,同时根据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需求,及时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饮食、医疗、消防安全、休闲娱乐、报警求助等相关服务。
目前很多企业热衷于开发这种模式,有些设计规模较大,但目前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17“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这种模式就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推广家庭医生服务,与有需求的老年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开展签约服务。签约对象可以获得家庭医生提供的医疗咨询服务、优质诊疗服务、精准预约转诊服务、健康指导、疾病干预、家庭病床、健康管理等服务,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提供的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这种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问题,社会化的生活服务无法有效解决。我们认为这种模式不是实质性的医养结合,仍然属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
18“居家护理+长期护理保险中的居家护理服务”
这种模式是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失能老人通常在家由自己的家人提供生活护理,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以康复为主的“居家护理”服务。相关费用主要由医保基金提供。目前,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主要针对享受长期护理保险的城镇职工。虽然受到居民欢迎,但社会成本高,医护人员往返于医疗机构和居民家中的时间成本也高。相对于失能老人的“院内照顾”,资源配置效率并不好。
此外,调查还发现,一些医养结合的大型机构在做好“机构养老”的同时,向“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延伸服务,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个层面同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形成了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发展的医养结合智能化模式,经济效益显著。
热文推荐
来源:青蓝吕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后台。
原标题:“保健|医疗有哪些18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