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运六气?

运气学说是古人探索自然变化周期规律及其对疾病影响的学问,而流行病的发生往往与气候变化有关。因此,在急性疫情的防治中,如果能洞察天气,了解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将对疫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孟庆云教授说,“五运六气”理论最能体现“治未病”的理论。运气预测绝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算命。疾病预测是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却没有很好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然很难,但我相信中医的运气理论可以有助于疾病预测。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它就非常重视人与环境和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对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发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认知观的指导下,中医五运六气理论逐渐形成,成为中医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医学等学科的学术内涵。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体现,对疾病预测和临床治疗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在对SARS等传染病的研究中发现,根据最晚于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并与2000年中国的气候状况相比较,可以预测传染病的爆发年份。这一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掀起了对“五运六气”理论研究的新浪潮。

气候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强调气候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中的重要性。《苏文郑午昌大论》指出:“必先老,不可削天。”《李素文和谢榛论》也说:“因不知四时五行相合,因相加而胜,则祛邪而正,而不长命。”强调防治疾病必须掌握季节变化的规律和气候变化的特点。前人根据“人与天地相关”的理论,总结出“五运六气”的理论来解释天体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有三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为三期,形成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期。季节、温度、降水和物候在一年中密切相关,四季的开始可以用二十四节气来表示。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是季节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酷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说明了气候变化的冷热程度;白露、寒露、初霜表示气温下降后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雨、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量;而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了物候特征,以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此外,古人还根据四季运行和气候变化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六步:第一步是严寒、立春、雨水、惊蛰;属于初始气,它是厥阴穆峰(根据五行的木,火,土和金水排列)。这里每一步包含四个节气,其余类推,分别属于二气、三气、四气、五气;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为第六步,属于末气,是太阳的冷水;由此确立了“六气”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关系。正常的气候变化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元素,称为“六气”,它们调节着季节生长和聚集的规律。气候变化异常,中医称为“六阴”,会影响人体脏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苏文金匮严阵》说:“东风生于春,病于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中;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根据“五运六气”理论,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内脏之气是内外对应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内脏之气,使之波动,从而引起过多的病理变化。就像《苏文气机交替大论》里说的:“重新做人五福应天成,阴阳相生,寒暑迎新,真假相薄,内外相分,六经波动,五气相移,太不如,合则胜……”。这就从天文学和气象学上告诉了我们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进行养生保健的意义。

因为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离不开气候。气候环境包括许多气象因素,影响人体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气压、湿度、风速、日照、大气电磁场等。这些气象因素可以通过下丘脑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良好的气候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健康长寿,而恶劣的气候环境则会影响人的寿命。

深刻理解季节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可以利用好天气,采取措施,调整行为,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