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道教信仰——对陶渊明道教的修正

摘要:陶渊明的道教信仰在《史记》中没有记载。陈寅恪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后来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作者首先对他们的论点进行了合理化反驳,然后从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两个方面证明了陶渊明不信道教。

关键词:陶渊明宗教信仰石天道教

陶渊明的道教信仰在《史记》中没有记载。陈寅恪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这一说法。当时似乎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支持,还遭到了朱光潜等人的批评。近年来,一些学者发表文章支持陈的理论,并列举了一些新的证据,影响很大。相比之下,很少有学者专门辟出一章论述陶渊明不信道教,致使这一错误说法长期得不到纠正,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详细纠正这个问题。

第一,对陈寅恪观点的辨析

1944年,陈寅恪发表了《江东民族文章释疑》一文,指出陶侃家族信仰石天道教。陶侃的《晋书传》没有提到陶侃家族有宗教信仰。为此,陈首先论证了陶侃是人,然后指出人都是道教的信徒。笔者认为,陈的论点和结论值得商榷。陶侃的Xi族群身份本来就有问题,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所有Xi族群都是石天道教的信徒。此外,陈还指出,陶侃的后人以“执、攻、谦”著称,是道教信徒的标志。其实,陶家也有一些道教徒,除了可疑的“诚、进取、谦”之外,还有陶渊明的叔父单涛(见《金淑·单涛传》)和弟弟陶景元(见陶渊明《祭从弟敬而远之》)。但这一切只能说明陶渊明家族中有人信仰石天道教,陶渊明可能受到石天道教的影响,并不能证明陶渊明本人服从道教。

在后来发表的《陶渊明思想与的关系》一文中,陈明确指出“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儒道之人,是一个居住在而非释迦牟尼的人”。但是本文的论证有一个问题:把未证明的结论作为论证,也就是把需要论证的结果作为条件。陈先入为主地认为陶渊明信仰道教,所以在他看来,陶渊明的形灭、神灭、命定思想并不与道教对立,而是对道教自然学说的创造和改造。袁明好读《山海经》和《穆传》,也是因为他信仰石天道教。在这里,陈把陶渊明信仰道教作为一个条件,而不是作为一个结论加以证明。陈的理论不能成立。

第二,学者们对陈寅恪观点的呼应

近年来,学者们纷纷撰文支持陈的学说,进一步加深了陶渊明对道教的信仰。更重要的是:

陈洪、王彦的《菊花与美酒——陶渊明道教观简论》发表在1994《文史知识》第5期,提出陶渊明采菊饮酒与其道教信仰有关。但实际上,中国人服用菊花养生延年益寿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并不是道教独有的。在屈原的《离骚》中,有一句“木兰早落,菊花晚落”,可见菊花在屈原的时代已经被采撷了。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益血久长,智人适耐老,延年益寿”。根据邵的《风俗通》和葛洪的《西京杂记》可以确定,汉代已有菊花延年益寿之说。魏晋时期,吃菊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因此,以采菊来判断陶渊明的道教信仰是不准确的。

2009年《文史》第三版刊登了范的文章《陶渊明的宗教信仰及相关问题》,肯定了陈的观点,进而提出了许多大胆新颖的证据,如:

1.据颜延之《郑涛史记》记载,陶渊明“生前尝药,祈求无悲”,而石天陶则要求人有病不吃药。因此,陶公的这种行为“是他所遵循的宗教习俗的一种表现”。

2.陶渊明集中了一首诗《联句》,是陶公和跟随其后的* * *的合唱。笔者认为,这里的“至”、“荀”指的是、云、荀,而家信仰道教,所以诗是“一群道教的合唱”,这与陶、同为道教背景密切相关。

3.陶渊明集中了《问使者》这首诗,说使者来自天目山。作者认为六朝时天目山上有很多和尚,“可能有天目山的一个和尚的使者到会稽,或送信,或邀陶公到天目山”。此外,作者还说,从天目山隐士周弘·让和梁陈年间到过天目山的徐陵的诗中,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与“陶诗的净尘境界”不无关系。

范的理论,思辨性很重,很多论证都不靠谱。第一,陶渊明生病的时候确实吃过药。“药”在元明诗歌中出现三次,两次用于治病。《谢静宜·三郎太,徐洲的祖先》:“屋檐下,终日无欢乐。药石有时闲,思念爱人。”《晏子等疏》:“自病以来,已渐衰矣。”。老的不离不弃,每次见到用药石治好的。”这足以反驳作者关于元明有病不吃药而信石天道的说法。还有为什么陶渊明死前不吃药?严的“死”,是因为圆明对生死的态度与道教无关。颜地说袁明“学而不师”,但没有提到袁明的宗教信仰。其次,《联句》诗认为“随”就是“跟”“跟”的意思,仍然没有有力的证据。此外,很难说简远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与石天道教有关。第三,《问使者》诗多被前人视为赝品,说这个使者是和尚的使者也是无中生有的猜测。退一步说,如果这真的是道教徒的使者,那也不能证明圆明是信教的,就像慧远把圆明招入白莲教,但圆明不是佛教徒一样。此外,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在周弘受到让和徐陵的喜爱也是正常的。古今道家、周、徐对陶渊明的态度是道家对陶的接受,与陶渊明本人的信仰无关。

另外,还有一些支持陶渊明信仰道教的学者,这里就不赘述了。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上面的说法:以上学者的论述多为主观臆测,有捕风捉影之嫌,未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一般来说,宗教信仰包含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和制度四个要素,分为内在意识和外在表现两个方面。论证陶渊明是否信奉道教,也要从这一点出发,一方面看他的思想是否符合道教,另一方面看其是否具有道家思想的外在表现。陈寅恪的理论过分强调了宗教信仰的外在因素(家庭影响),而忽略了论证宗教信仰最需要的内在证据。然而,陈洪、王衍、范等学者却错误地将陶渊明的一些行为(如饮酒、采菊等)依附于宗教行为,未能从整体上准确把握陶渊明的思想体系。所以,以上学者的论点不足以推翻历史记载,成为新的理论。

第三,陶渊明不信道教。

上面已经提到了宗教信仰的两个方面。道教的本质是人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老,成仙,包括内在的意识认同和外在的表现追求。因此,笔者将从内在意识和外在表现来论证陶渊明不信道。

1.在对待生死的态度上,陶渊明与道教背道而驰。

道教认为人可以长生不老。陶渊明对待生死的态度和普通人一样:好生怕死。他认为生命注定要死亡,这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他觉得除了必要的养生,还能延年益寿。第一,他要及时行乐,他今天要喝醉。第二,要任命,任命人要快乐。他的诗和散文,如《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七日》、《九月七日》、《九月》陶渊明认为人生必有尽头,这完全背离道家思想这是他不信道教的最有力的内在证据。

2.陶渊明对神仙的态度与道教相悖。

在元明时期的诗歌中,有一组名为《读山海经》的诗,里面包含了《山海经》中所包含的各种神仙妖怪。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渊明希望喝仙泉,吃仙食,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事实上,如果我们搜索陶渊明诗歌中所有涉及神仙的句子,就可以看出陶渊明对飞升成仙持否定态度。“世上有一棵松树,那么今天它应该在哪里?”他对神仙的存在表示怀疑。“彭祖爱永年,却留不住。”他对寿命表示怀疑。“我真心希望去昆化旅游,但我绝不会做什么”,“如果东西已经很高了,我为什么还要升华?”而“富贵非我愿,帝王故里不可期”明确表示不希望成仙。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陶渊明理性地认识到了神仙的神仙理论的荒谬性,这与道家的神仙观是相悖的。

3.陶渊明没有道家的宗教行为。

我们无法从严的《璧》、陶渊明的正史、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发现陶渊明的道教徒的宗教行为,也无法从陶渊明的诗文中发现他修习道术的活动。但袁明的吃菊花论,不能视为道家之举。至于陶渊明和白莲教的传说,可以看出陶渊明不愿意加入任何宗教组织,也不愿意守任何戒律束缚自己的本性。所以从外在表现来看,陶渊明也是不信道教的。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陶渊明道教信仰源流的分析,我们知道陈寅恪等学者认为陶渊明的道教信仰不能成立。从宗教信仰的内外两方面来看,陶渊明不认同道教成仙说,不相信飞升成仙的谬论,没有道教行为,证明陶渊明不信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