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本来就是吃博士和吃一的结合。这和现代人注重的辅食有什么联系?
不清楚“食药合一”这个名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但好像是近代才出现的。上世纪30年代,中国就已经有这种说法了。伴随着保健热,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出现一些“药食同源”或“药食同源”的论调。同样,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医学在近代也有“药食同源,药食同源”的相关论述。“食药合一”的理念其实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食疗、药膳、养生的体现,表现在药物的发现上。
目前各种观点认为,药物的发现与人类的觅食活动密切相关。65438年至0973年,河北藁城太西村商代遗址发现30余种植物种子。它们主要被鉴定为蔷薇科种子,包括桃仁、乌梅核和杏仁。
中医方剂中有五仁丸,由桃仁、乌梅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组成。在遗址中发现的种子似乎是药方的组合。这些种子原植物的果实是食物的来源,这表明这些药物的发现可能与饮食有关。药物发现和食物的起源尤其体现在“神农尝百草”这个典故上。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说明早期食物和药物的界限是模糊的。这种认识还体现在“食医”分工的出现,以及古人对食物治疗作用的认识。
中国历代对“食药一体”和食药界限的认识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从药食同源的起源,可以看出古人对食物功能的认识水平:首先,无毒,可食用,提供基本营养;然后,食物的其他功能被发现:治疗和保健。食物处理的“原理”已经探索了很久。古人认为食物和药物有相同的性味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盛衰,等等。
食品和药品虽然是统一的,但也有界限。古人在知道药食界限的同时,形成了既可入药又可入药的“两用”品种,并在大量医书和本草中论述了这些品种。
历代药食两用品种主要体现在食疗和食物营养方面,尤其是食物营养是现在保健思想的体现。目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具有滋补和防病功能的功能性食品受到尊重和重视,这也促进了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药食两用品种具有保健功能。此外,传统的“食药合一”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卫生部门相继颁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商品目录》对这一类型进行规范。
“食药结合”是古人在发现食物和药物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