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真相是什么?
《人间世》是《庄子》的第四篇,是继《逍遥游》、《吴起论》、《养生大师》之后的又一篇名篇。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七个寓言阐述了他的人生哲学。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解读庄子,认为庄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包括在世间。很多学者认为庄子强调“不鼓励无良之君”,“不追求名利”,“用无用之物以大用之”,等等。这些想法是有进取心的表现。
其实这些都是对庄子的误解。细究起来,这些恰恰是庄子思想的大智慧、原初精华,或者说是最正确、最有用的部分。
总的来说,我认为《人间世》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智慧:第一个层面,放空自己,入世后才能全面;第二层次境界,顺便入世后可以健康;第三层境界,活出样子,人生才能完整。
这三种境界正好对应了《快乐旅行》中提出的“无我、无工、无名”的思想。让我们逐一解释。
人类世界
一、虚荣,入世可以全面。
第一个层面,庄子以孔子教颜回入世的寓言,强调入世后如何拯救生命的人生哲学。
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在这里用了孔子和颜回来举例,可见庄子还是很尊重孔子的。也许他认为孔子真的懂“道理”。那么,他也是借此机会提醒儒家弟子,不要忽视孔子核心思想的“无为”潜意识,而要做“有为”之举。
在这个寓言中,颜回听说魏王“壮年力大,道独立”。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人死轻,死者以国量,民如蕉,谓魏王年幼无知,专断鱼肉百姓。所以颜回想用孔子的仁政思想来保家卫国,改朝换代,所以来和孔子告别。
孔子听了颜回的“梦”,知道颜回这个孩子还是有问题的。因为,颜回拿它来改变魏的心态。那么另一方面,颜回认为自己的德行很高,潜意识里就是用自己的道德来教育和保卫国家,然后才能获得好名声。
说白了就是用别人的丑恶行为来彰显自己的美德。这种做法,无疑等于手持利剑刺杀魏,所以颜回无疑会受到魏的迫害。
所以,孔子并没有赞美颜回的勇气,也没有表示为有这样一个勇敢的弟子而高兴,而是叹了一口气说:“你去卫国恐怕会被杀。”
孔子接着说:
“不想杂,就多杂,多扰,扰而忧,忧而不救。从古到人,先救自己再救别人。你自己所拥有的都是不确定的,何必去做那些暴力的人所做的事情!”
意思是,把私欲和大道的实行混在一起是不合适的。乱了就会事多,乱了就会引起不安,乱了就难自保,更别说救国了。
在古代,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总是先成熟自己,再去帮助别人。现在道德修养还没什么建树,没时间去走暴君晋升之路!
接着,孔子严厉地对颜回说:
“而如果你也知道傅德在荡什么而你所知道的不是真的呢?德行有名,知识不争。有名气的也是打滚的;知道的人也在争取。两个武器都不怎么样。”
在这里,庄子借孔子之口提出了一个话题,即道德和智慧其实就像两个杀人的武器,不过是人间好名好争的产物。当然,庄子这里说的是指世俗世界中的智慧和道德,或者世俗的小聪明和小伎俩。
就像夏杰杀了敢于直接进谏的关龙凤,商纣王杀了试图进谏的叔父比干,这些圣贤都很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都以臣下的身份关心百姓,却有着超越臣下身份的君主的名声。
所以他们的君主因为他们高尚的道德修养而拒绝了他们,杀了他们。这就是喜欢出名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世俗世界里有这两样东西的时候,人们就会去追求。有德和无德的人都爱用这两样东西来标榜自己。有德之人当然值得,无德之人会不择手段。
这造成了一个更加不道德和不明智的状态。
如果我们是颜回,听到这些一定会很担心。按照你一直说的,那个国家永远不会治理好,因为好的大臣做不到,你只有阿谀奉承才能安全。
当然,庄子知道我们会有这种想法,所以借孔子之口对颜回说,就算这样,我也要听听你的做法。
颜回说:“我外表端庄,内心豁达,诚实正直,勤奋努力。总之,老老实实,执子之手,鞠躬尽瘁,做一个臣子该做的事,不求功名,这个总是可以做到的。”
孔子严肃地说:“这怎么可能呢?”魏军就是凶多吉少,喜怒无常。人家根本不敢侵犯他。他还压抑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意见来放纵自己的欲望。
真的可以说,天天用道德去影响他,不会有效果。如果你像那些大臣一样听话,你怎么影响他?"
在这里,别说颜回,我们普通人也觉得压抑,这样不好,那样不好,那怎么办?不过颜回很谦虚。他对孔子说,所以我无能为力。老师应该怎么做?
庄子借用孔子的话,提出了一个方法:斋戒清心,即先修心。所谓修心,其实对应的是逍遥游中的“无我”观念,即消除一切自我欲望、自我喜好、自我偏见,让心灵达到虚无、空虚的境界,不带一丝私心杂念。
那么,当你达到这种境界,当你入世,你就不会那么执迷不悟,看不清危险的环境,从而走向死胡同;另外,你表现出来的是“诚意”。比如你对别人好,是真的对别人好,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有这样,你才能无论做什么都赢得别人的信任。
也就是说,颜回要想影响魏,就需要“大公无私”,先取得魏的信任。就像一个圣人,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场合该说什么不该说,一切在他心里都是透明明亮的,轻松准确,从而保命。
否则一味想着用自己的优越感去碾压别人的缺点,肯定会先被毁掉。
有人可能会说,做人要敢于直言,或者直来直去。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应该知道颜回的目的是解决魏的“不道德”问题。这是目的,不是成为英雄。解决不了问题,一切都是徒劳。如果当英雄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当英雄自然光荣。
这就是“空室生白,吉祥止”的意思,就是当你达到了万物无我的境界,你的心就亮了,你就知道适可而止了,懂了就幸运了,不懂就不幸运了,所以你行动的时候就不会有机心、怨恨、悲伤、喜悦、勾心斗角,你就幸运了。
所以庄子强调,入世时如果没有这个纪律,就注定要经历各种坎坷和挫折,直到有一天达到无我的状态,也不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们的世界很复杂,有些事情你不得不去做,去面对,你无法回避。当然,庄子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这是《人间世》第二部讨论的话题。
第二,顺便说一句,入世后可以保持健康。
庄子在第二关写了两个寓言:在第一个寓言中,庄子说楚高将军叶恭子受楚王委派传达楚王的法令,齐国人民表面上恭敬,实际上反抗,双方君王各有情绪。事情不管怎么做,都会得罪一方,他不知道怎么传达,就问孔子;
与第一个寓言相似,在第二个寓言中,何彦被要求做魏王的主人,但魏王是一个残忍和不道德的人。何彦不想做这种人的老师,但他又不得不去,于是他向米·于波请教如何处理这件事。
这两个故事差别不大,都是讲人在世上,不得不做点什么的时候,如何应对困境。
庄子先借孔子之口说,其实道德修养高的人是不会有这种怀疑的。他知道作为朝臣的道德就是完成朝臣的道德之事。作为一个朝臣,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所谓“物来顺,人直接担”就是这么说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做,不要加入个人的东西,不要做任何超出实际情况的事情,就几乎可以自救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被老板指派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带着功利的心去托付给道,成功就一定会实现,失败就一定不会实现。我们决不能想出一些坏主意来取悦我们的老板。
比如在职场中,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成长自己,一定不能为了升职而自作聪明,以免最后聪明过头被人误了,甚至为了利益,以同事为代价,这就更危险了。即使有人成功上位,也有一天会因为不能“贤德载物”而从高处坠落。所以,不如循序渐进,靠实力提升,走得稳踏实实。另一方面,这也是最划算、最正确、最安全的成长方式。
因此,在第二个故事中,庄子借池之口进一步强调:要警惕,要谨慎!如果国王像个天真的孩子,你可以像他一样无知;他不和你划清界限,那你也不和他划清界限。如果他和你一样自由,那么你也和他一样自由。慢慢把他的思想疏通到正确的轨道上,你就可以进一步到达没有过错的地步。
在这里,庄子所强调的应对法则就是运用《逍遥游》中“无功”的思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要去想我们能做什么,不被它伤害就已经很棒了。在不被它伤害的情况下,一定要跟着他,也就是顺便。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宠他,让他去死。你不反抗他,比你能量大的人自然会反抗他。不要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因为如果你是道德的,你就破坏了真正的道德。
比如你的老板是一个奸诈的小人,你想通过耍花招把他变成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无疑是痴人说梦。你这样做,只会被打压或者开除。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修炼自己,想好他堕落的办法,越少干涉他在邪路上奔跑,他就越早崩溃。
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规律,同样,面对那个残暴的国王,何彦被要求做他的主人。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服从他,一点一点的引导他。能改就改。自然就别想着改了。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会尽力而为。
如果尽力了,很容易产生“逆反法”。如果用“逆反法”,必然会被暴君所恨,那么就离危险不远了。但如果你跟着他,不想改变他的“功利”之心,你既能保护自己,又不会成为“他会被逼着活下去”的敲门砖——因为总有一天他会被推翻。
这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在特殊困难中的实际运用。简单来说,就是事物本该如此。如果我身处其中,我会保持“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态度,绝不以一己私欲阻挡大自然的力量。
当然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只有达到第三种境界,才能真正达到完整的人生。
第三,只有活出自己的人生,人生才是完整的。
在第三种境界中,庄子通过四则寓言强化了传神的重要性。
道的本质是什么,即无形、无为、无争、善如水、无力、无限等。,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无用”。但这种无用并不是原则意义上的无用,而是在世俗世界中的无用,而是在“道”中的有用,即“无用之用者大用。”
例如,一个科学家可能不会洗衣服,但他可以发明电灯、电脑等。发挥更大的作用;或者一个哲学家可能不赚钱,但他可以用文化拯救人心,这是“无用之用者大用之”的另一种解释
但是如果有人在这个科学家或者这个哲学做不到的地方嘲笑他们的无用,那就是人类的无知。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这个道理,但实际上“从无用到有用”比这个例子要宽泛得多,深刻得多,或者说正确得多。
其实人类社会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人们普遍以世俗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有用”与“无用”,从而加剧了人类紧张的生存状态。比如现代人会以钱、房、车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这就使得很多人专攻这一领域,于是各种欺骗、竞争、竞争、浪费就随之而来,也会造成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比如冷漠等等。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明知道这是不可取的,无聊的,荒谬的,但他们还是熬夜,不惜损害自己的健康投入到这个洪流中。
所以,在第三种境界中,庄子讲了四个故事,都是提醒人们要打破认知,要原创,这样人生才能完整。
首先,前两个故事中,庄子因为“材劣形弯”等无用现象,用了一棵大树,可见无用背后的大用。因为大树没用,不会被工匠砍倒,所以能无限活下去,比一般人对树的认知大很多。
在这里,树并没有活出某种世俗的目的,而是活出了“显道”的目的:即树活出了一个巨大的样子,活出了他本该活出的样子,活成了它本该成为的样子。而那些有一些用处的树,被砍得早,没有活得更大更全面更完整。
也就是说,要想有原创性或者人生的最高价值,就必须消除各种世俗的判断观念,否则就不要走进这些观念的陷阱。这就是庄子在《逍遥游》中的“无名”思想。
那么,在这一点上,问题来了。如果人不去竞争,不去奋斗,不去自私,而是追求一种无用的,无为的状态,人怎么活下去?
当然庄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接着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天生残疾,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进步,但是他可以靠缝纫和洗衣服来养家糊口,甚至国家给他补贴的时候,他还可以得到更多的补贴。
很多人看了这个故事,有点奇怪。庄子是什么意思?这和“无用用户大用”甚至与本文主题无关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个故事很重要,甚至是这篇文章的制高点。或者说,正是这一点推高了庄子文章的思想。
其实庄子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自己不与世界竞争,卡在世俗名利的地方就活不下去。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抓住机会活出自己的自然价值(或性),上帝就不会给你活下去的机会。
如果你了解西方文化或者读过圣经,你会更好地理解这个寓言。圣经里有一句话:
“看那天天空中的鸟儿。他们不种,不收,不储存在谷仓里,但还是喂他。你比鸟值钱多少?所以我告诉你,不要为了健康去担心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生活比食物好吗?身体比衣服好吗?”
所以庄子真的不一般。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他的哲学可以直抵形而上学,深刻而实用。在更高的层面上,他给了我们“无用之用者大用之”的深刻逻辑和支撑。
在最后一个故事中,庄子借解郁之口批判了儒家的积极人生观:
“冯冯,何如败德。不能等来世,也不能追过去。世间有道,圣人成矣;世上没有路,圣人也没有活路。这个时候我只是免于处罚!福报轻如鸿毛,你不知道是什么;如果灾难严重,不知道如何避免。差不多了,差不多了!以德待人。差不多了,差不多了!画出地面并跟随。范阳,没有伤害杨帆。我在歌声中行走,不伤脚。”
在这里,庄子通过口很客气地对孔子说,他们生活在一个君主黑暗,天下大乱的时代。不要在这个时代传播你的美德,会给人设置障碍,阻碍人的行走。
换句话说,那个时代的问题是君主黑暗。如果你宣扬美德,你将为人民画一座监狱。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人犯罪。
因为,民众看到君主黑暗,自然会在不堪之下推翻坏君主,也就是让混乱的世界和压抑的世界回归道的境界。所以,你宣扬道德,就会阻碍人民的行动,破坏道路。
其实在前面的故事中,庄子的文章已经高标准完成了,但他最后加上这个故事,显然是为了提醒儒家,要知道天下之乱的根源,不要做任何帮助别人的事,以为自己是高尚的。这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