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沧海明珠”——《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代学者沈复所著,共六卷。经考证,有两卷是别人补的,并非出自原著。即便如此,也不影响这本书在世界上的价值。前六册分别是《闺阁》、《闲情》、《沉浮》、《海浪游记》。林语堂不仅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连载,还称赞沈复的妻子陈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这本书也得到了于伯平、冯其庸等著名学者的称赞,《浮生六记》也被翻译成德、法、法文。

沈复和他的妻子陈云的日常生活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除了李清照的《金石录序》和归有光的《岭志》之外,他是唯一一个把夫妻闺阁之乐写得如此详细的人。它还记录了作者生活中的其他点点滴滴,与家人的冲突,与朋友的同情,以及四处游荡的无忧无虑的风景等。通过这本书,可以全面概括沈复前半生的轮廓,对清代的市井生活也有一定的了解。

庄子的“击鼓传花”,不是真的健忘,而是要装得那么豁达。人的一生要遇到太多太多的事情,好的坏的,烦恼的开心的,所以接受给我的吧!所以书中既有闺中调侃之趣,闲雅之趣,又有惊世骇俗之悲。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真实的代入感,让人既喜又悲。正是因为这些直白感人的文字,后世很多学者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这也是我静下心来通读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简》里的感动是最致命的。

《浮生六记》文笔清新自然,易于阅读。除了一些专有名词需要标注,其余的都可以像读白话文一样通顺。

对于大部分大学辍学多年的人来说,之前的语文知识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平日里也很难读懂一些专业文章,更不用说生僻字通假字的文言文了。不过《浮生六记》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字直白,直截了当,读起来清新自然,没有一点做作。也许听到这个描述后,大部分读者会对这本书失去兴趣。毕竟,人们对文言文的印象很深,如《王腾亭序》气势磅礴、工整,或《论秦》等政论文章引用得当、对比鲜明。

《浮生六记》与这些名著相比,清新自然,有些难以理解。但这种写词方式却凸显了其深层次的内涵,比如用看似流水账的文字,生动地表现了沈复与陈云之间的感情。

比如沈复就不喜欢陈云对他太多的束缚,就直接说“要不要用礼把我绑起来?”简单明了,一眼就能看懂,结合你说这话时的语境,可以想象沈复是带着戏谑的神情说这话的。

再比如陈云给沈复谋的妾弄了个瑶女。因为没成,姚的女儿回家后谎称自己是个消遣的人,沈的母亲对她大为不满。“这个邻家女子也是个流浪者。你拿什么?”不满溢于言表。?再比如选作小学课本的“童趣”一章,出自《二闲物语》第一节。现在的小学生日记等三段话,描述了一个孩子的调皮和幼稚,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所有这些东西在书中都不难找到。难能可贵的是,如果把这些片段翻译成白话文,其水平似乎比名校高中生还要差,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碍其中的情感部分让人在开心之余,也有酸酸的感觉。

第二,以真情换共情

说到这里,我们不要只说沈复和陈云之间的感情是真情实感,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往都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沈父与陈云的婚姻感情,与父母疏远,却渴望父母原谅自己,与山里的异性朋友交换兄弟般的感情。这几个字之间的真情流露,就像是一盏被祝福的佛灯,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增添了不少魅力。

为什么说“感同身受”?

书里记录的都是父母家庭里的那些短暂的事情,在今天时有发生,甚至在自己身上上演过,所以看了这些情节并不陌生。

沈父的父母喜欢认他的干儿子和干女儿,其中王二姑和余六姑与陈云最亲,而且经常回家后,沈父被赶出家门,而三个女孩则相依为命。惹得沈父无奈地“威胁”道:“你回家后,我就请姐夫来家里住十天(让你尝尝心爱的人不在的滋味)。”没想到,余阿姨说:“要是我来跟嫂子睡就好了。”这种玩笑式的斗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是很常见吗?

沈复等人去扫墓时,陈云看到地上的石头上有青苔纹,觉得很美。于是王大妈马上说:“如果嫂子真的喜欢,我就摘一些回来给你。”目前向守墓人借了一麻袋。每次沈富说“好”去捡石头,王阿姨都装进麻袋里,沈富说“不好”就扔了。后来陈云拿“山猴”逗王二姑,惹得王二姑故意上前装痒。沈复故意制止,并“责怪”陈云:“别人干活你安心。难怪你的小妹妹不开心。”

读到这里,我只觉得,我们和亲朋好友一起去观光的时候,是不是没有沈复等人那么贪玩,甚至不那么和谐?由此可见,沈复先生和沈复夫人,以及余和王,都是人,他们的友谊是不假的,令人印象深刻。

有了真情,就有了虚伪,而这些虚伪的感情让沈父很痛苦,陈云也很痛苦。

书中有专门的一章叫做《烦恼冷门》,记录了沈复半辈子所有的不幸遭遇。这一章的开头,他说“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自焚而来”,其实并不适合他。“深情忠实,率直不羁”是他对自己的评价。这种性格的人现在应该很吃香,但沈复却被这种品行拖累,让家人很痛苦。

沈富的弟弟唐凯向邻居借钱为陈云担保,但到期未还。当时夫妻俩两地分居,沈富和父亲在一起。陈云把这件事告诉了沈父,但沈父误以为她背着丈夫借钱,诽谤唐凯。陈云不知如何辩驳,被沈父赶出家门,真是可恨又难过。

更可气的是,沈父死的时候,沈父当时不在,唐凯也没有通知沈父是谁不在。“我们本是同根生,为何如此匆忙?”像唐凯这样恩将仇报的人。沈父被兄弟们这样对待。除了唐凯的不良行为,这对夫妇对其他人太慷慨了。

关于书中的“真情实感”这个话题,有太多的话要说。除了以上,最让我感动的词是“异性”,这是书中的原话,指的是沈复的好朋友夏一山。但其实在我看来,书中有几个人物都可以称之为沈复的“异性骨肉”。

夏一山在夫妻俩陷入困境,逃得远远的时候,为他们安顿了儿子冯森。沈复的父亲去世后,他孤独伤心,走投无路的时候,劝他放弃出家的念头。毕竟还有孩子没有安顿下来。后来为沈复禅寺找住处,怕他一个人,常带酒果来喝。当声称沈父亲去世,丧葬费不够,冯森来要钱时,一山劝阻了他。后来沈复跟着易山去外地收租。回来后已经是寒冬了,他就邀请沈父到家里过年。这一切都说明,易珊对沈复来说,的确是骨肉。

仔细分析,一山这么大方,还要去外地收租,可见他家很有钱。沈父家里虽然有点富裕,但是沈父很大方,乐于助人,挥金如土。沈父结婚后,日子过得不怎么好。“一开始是东移补西,后来就被落下了。”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这对夫妇的生活水平。有了这样的对比,就更加显而易见,一山对待沈富是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的。他从沈父那里得不到任何东西。如果有,恐怕是他心中的善良在帮助了朋友之后得到了升华吧!

有很多人在沈富落魄的时候伸出援手。我在看“回忆悲伤”那一章的时候,常常能想象到当时的画面有多惨,代入感很强,好像经历过那些场景,所以一直很压抑。前两章都是“好玩”和“好玩”,突然有一章是记录忧郁的,让压抑的感觉更强烈。所以,当剧情中有人来帮忙时,我们会觉得原著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唐琦这样争名夺利的反派,还有很多人以行善为乐。

沈父在总角之交削堂,升官发财后,不忘昔日好友,邀沈父同行,享富贵。再比如他的好朋友胡肯堂,在陈云死后捐了十金,让沈复好好安葬妻子。还有曹石,原来沈复当参谋的时候,帮过他一点忙。他感谢沈父的好意,路上囊中羞涩,让沈父不至于露宿街头,挨饿。

说了这么多真情流露的话,整本书的重点也是沈复和陈云的爱情,这也是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沈复以“梅夫人鹤”(沈复以为名),以“引”为尊,形容自己的爱情既优雅又洒脱。

我记得在《朱桓公主》中,魏紫嫉妒尔康和桑妮在一起呆了两个月,从诗歌中谈论人生哲学。虽然剧情有点血腥,但却是恋人相处的绝佳剧情。之所以说这个桥段,是因为书中真的提到两人在一起两个月,“邀月饮酒”,以“对联”为消遣,让人羡慕。

平日里,沈父和陈云相处得很好。书上写的都是他们之间和睦相处的事,从来没有吵过架,甚至没有红过脸。说沈父这是故意的,尽记些开心的事,总之,字里行间都是对陈云的奉承。

三、《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这句话是林语堂说的。换句话说,可以这么说,如果你在生活中得到这个女人,你还能要求什么?

陈云的可爱之处在于她贤惠善良贤惠,对待丈夫沈复有些迂腐,但并不是让人联想到封建礼教强加给她的感觉,而是因为她对沈复的爱。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女人,爱家,待人真诚随和,不善于与人争辩。然而,当丈夫遭遇逆境时,她却坚守着,毫无怨言。沈复说她“有男人的胸怀和才华”,但我觉得多少男人都不如陈云。

她的背景不怎么样。四岁时,她失去了父亲,与母亲和弟弟相依为命,是个“家奴”,但她天生聪明。当她学会了说话,她能背诵琵琶兴由人口。等我稍微长大一点,我会做一些女工来贴补家用。后来找了本《琵琶行》,用小时候背的读音一个一个认单词。所以从这些片段中,我可以知道陈云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他对读书充满渴望,并付诸实践。

婚后,陈云把沈复家当女人。如前所述,沈富的弟弟唐凯让她作为担保人向邻居借钱。即使因为公公不明真相而委屈,她也没有再争辩,和沈父一起被逐出家门。

沈富交友游,陈云尽一切努力安排一切。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这并不影响陈云的聪明才智。苏州有南园和北园,都是游玩的好去处。然而,沈复和他的朋友们苦于没有沏茶煮酒的工具,面对冰冷的花朵,他们总觉得少了些韵味。陈云笑着让大家明天只付部分酒钱,剩下的她来准备。她让沈富雇了一个卖馄饨的街边小摊来烧酒,用绳子把沙锅的把手绑起来,挂在炉子上,用来沏茶。所有人都很惊讶。

而沈父喜欢喝酒,但菜不多,于是陈云用梅花盒做了一个类似今天食堂用的餐盘,上面要放少量的点心,还可以放玻璃杯和筷子,两三个人一起喝是没问题的。

沈富的领袜都是陈云自己做的。衣服虽然破旧,但经过陈云的缝补,很久都是白色的,但干净整洁,多为深色,避免污渍,可以在家里使用,接待客人。

初夏的早晨有露水,陈云前一天晚上把茶放在荷花心里,第二天露水浸湿后摘下来,再煮。“香味是独一无二的。

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想必沈复在写书的时候只是摘抄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还有很多小事没有记录下来。通过这些例子,不难看出,陈云跟随沈父之后,并没有抱怨家里的贫穷,而是全身心地经营这个小家庭。连沈府的朋友都夸陈云。

网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女人婚后流下的眼泪,都是婚前进入脑海的水,言语并不粗糙。不管是男是女,找对人很重要,我觉得陈云也找对人了。

当时她和沈父相处的方式很“离谱”,有些行为在今天看来也很奇怪,比如她主动给沈父找小妾。也因为找了个妾,她遭受了两次打击。第一,没办成的时候,她谎称对方是“流浪者”。结果沈母以为她要给儿子娶个妓女,骂了他一顿,然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陈云当年迷恋沈富,愿意和沈富* * * *一直穷下去,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性格,更是因为丈夫的大度和深情。因为两个人互相理解,和谐相处,所以让读者觉得是竖琴和声音。

刚结婚时,她“沉默寡言,一天到晚没有愁容,只是对她微笑,事事尊重,事事和谐”,可见她是一个非常温柔贤惠的人。虽然作为新娘,这种状态总有一种第一次进他家就装的感觉,但根据随后的剧情,她一直都是这种状态,新娘和老太婆没什么区别。

她每天太阳一照窗户就起床,好像有人在催她,因为她怕有人说这家的新娘懒,言外之意就是怕丢沈父的脸。而沈复的做法是“爱其说谎而贤惠”,和妻子一起早起。

现在有一个词叫“宠妻狂”,当年沈复就是这个称号的头号人物。他生性豪放直爽,认为陈云“迂腐,不肯自寻烦恼”。有时候沈复撩陈云的袖子,陈云会说“得罪”。如果他送她一块手帕,一把蒲扇,他一定会起身去接。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陈云对丈夫侍候得恭恭敬敬,但不是口是心非,而是发自内心。陈云认为尊重别人但行为粗鲁的人是谁?对于沈复,他不想让陈云这么客气,但他觉得大家都是一家人,不必这么拘谨,而不是把陈云当外人。“要不要礼貌地把我绑起来?”沈复不仅不想让陈云受礼约束,也不想让她受礼约束。

从现在来看,有些片段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如果你设身处地为沈复着想,还是清朝,封建礼教森严,大多数人顽固保守。陈云和他的妻子在那种环境下相处很不容易。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后来沈富家里不得不借钱维持生计,夫妻俩为了避嫌,只好把儿子女儿托付给别人外出。儿子冯森让他的朋友易山送他去学习技能,而女儿峻青则留下来当童养媳。从此一家人就分开了,再也没有团聚过。这时,陈云已经病了。后来虽然短时间好了一些,但只是徒劳的挣扎。陈云嫁给沈父,生活一直清贫简朴。去世前几年,沈复长期在全国各地奔波,陪伴陈云的时间并不多,但陈云依然尽职尽责,毫无怨言。

陈云的死亡一节,含泪读,语重心长,令人心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云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自己做好妻子的努力都是不成功的。她的病应该说和她漂泊无助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但她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于她因为哥哥的死和母亲的丧而产生的悲痛,再就是她平日里过于情绪化和深思熟虑。

和沈复在一起的二十三年间,陈云自觉像个“烟花仙子”,“有夫之妇,此生无憾”。对于沈复来说,这辈子有什么遗憾?

我花了两个晚上把这本书通读一遍,突然觉得看到了一个人的一生。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但是有很多一模一样的故事在不同的人身上上演。对于沈复来说,妻子去世后,他继续担任别人的幕僚,直到去世。然而对于读者来说,从陈云死去的那一刻起,沈复就像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灵魂。

这本书堪称文学作品中的“沧海明珠”。首先,因为它是偶然发现的,没有清末杨银川、王韬的发现和关注,它不会为世人所知。其次,因为它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是如此不起眼。作者平淡无奇,剧情平淡无奇,人物也平淡无奇,但这么多的“平淡无奇”加在一起依然不能抹杀它的魅力,依然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