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主要命题或理论是什么?
追求超越事物的审美态度。
没关系,没关系。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 */zh/thumb/2/23/庄子/180 px-庄子庄子像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1],其姓名、生卒周、年无法确定,和孟子差不多。战国时期,宋·郭猛(今河南商丘[1],又名蒙城人)在漆园做官。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称他和老子为“老子”。又被称为蒙古官、蒙古壮、蒙古老人。思想渊源叫“老庄”,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当然,庄子的思想是继承自老子的。相似之处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观点上。庄子曰:“天道美而不言...所以人无为,大圣无为,故称天地。[4]也有不作为、反对战争的观点。养生方面,虽然老庄都讲养生,但庄子更注重养生。《让王》中“两臂重于天下”。但老子和庄子还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学说既强调自然,也强调政治。老子说“弱胜强”[5],这一点在《老子》中也处处强调。所以后来法家韩非也引用老子。庄子抛弃了老子思想中的政治一面。章太炎《诸子学论》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与老子完全不同”之说。因此,天下篇被分为观音和老聃两部分。那些称赞它“偏激”、尊崇它“博大而真实”的人,以他们的自然论把规律据为己有。它的分裂是一分为二的,我不想用老子的政治手腕污染自己。“在道与物的关系上,老子和庄子也是不同的。《老子》第二十五章有“道生一,命生二,命生三,命生万物。“庄子也认为道生万物,但庄子强调道在物中,认为道无处不在,甚至“在蚁中”、“在屎中”[6]。庄子和儒墨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区别。儒家和墨家推崇圣人,庄子则说“圣人生而有贼”[7]。庄子认为圣人之道不过是“窃国”的工具。典型的例子是田成子。”一旦田成子杀其君,窃其国,贼有其国恶吗?用神圣知识的方法偷走它...盗齐国,以神识之法守其贼身。[8]对于圣人,庄子批评说“黄帝尚未德...尧不仁,舜不孝,禹干,汤留其主,伐吴王。”,说孔子是“鲁之伪者”[9]。庄子也说“五德猛,中德为先”[10]。所谓“中德”,就是有德之心,就会虚伪。“日出多假,百姓安。”“[11],会导致天下大乱。庄子也怀疑圣人论的积极性,认为圣人可以使一个人变好,三个人变坏。此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臣、父、子、子”[12],庄子认为“道为一”[13],道在万物之中,万物平等。关于治国,庄子反对儒家的仁义之治和法家的刑治。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是违背人性的,会使人“失去朴质”[14]。至于以刑治国,“前以尧治天下,民劝不赏,民畏不罚。“这个儿子对百姓赏罚无情,道德从此没落,刑罚从此确立,后世之乱从此开始。」[15]。庄子反对儒法的治国之道,核心是以知识治国。庄子认为,知识是一种“争权夺利的武器”[16],知识往往被贼所利用,所谓“贼有办法”就是如此。以知识治国。庄子曰:“混沌之基,必生于尧舜之间,绵延千年。千年之后,还会有和别人一起吃饭的人。[17]所以,庄子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认为“绝对圣人弃知而天下治”[18],君主主要是“无容人之私”,“你徜徉于光明,与沙漠和谐相处,顺其自然而无容人之私,而天下治之。”」[19]。在《庄子》中,庄子描述了他心目中的“至德之界”。“不尚贤,则不行,必如标枝,民如野鹿。正而不知义,爱而不知仁,诚而不知忠,诚而不知信,愚而不施。就是做事不留痕迹,但不留传。【20】人生哲学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像“在山洞中央游泳”[21],处处充满危险。指的是君主,指的是君主的惩罚和统治手段。关于君主的残暴,庄子反复强调,“当我听说魏军的时候,他是坚强独立的;轻用其国,而不见其国;如果人民死得轻,死者就国家的量而言,就像一个香蕉,人民就一无所有了。」[22]。所以庄子不想做官,因为他认为像老虎这样的同伴只能“听话”。“你不知道谁养的老虎!不敢带生物,因杀生物而生其气;不敢把整个事情,作为它的决定的愤怒;当他饿的时候,他会发怒。老虎与众不同,奉承自己,也是合适的;所以,杀手也是叛逆的。”还要防止拍马屁拍在马脚上。“夫爱马,则以篮填箭,以蜻蜓溺之。有蚊有仆,但不时缺衔毁首破胸。”【23】陪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和佛教类似,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伤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句话:“一旦形成,就念念不忘等待。和相之刃不和就停不下来,真可悲!终身服务未见其成,疲劳不知其归,不哀其恶!人们称之为不朽,伊稀!其形,其心与之,不能称之为大悲?人的一生,是否固若芒?我是一个人,而人不是。”庄子认为,如果他能达到“齐一”,那么他就能达到“自由”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活在没有矛盾的世界里。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摆脱矛盾。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个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的“无为”指的是心灵不受外界事物拖累的一种自由奔放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叫“无所待”,就是没有相对的东西。此时人弃名利,“取天地之义,抗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话被普遍认为是《逍遥游》的一个主题,也是《庄子》的主题。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状态。庄子认为普通人往往是虚伪的。”人心比山河还险,知天难。还有一段春夏秋冬,夏日黄昏,人浓情浓。」[24]。他批评儒家“以仁义制人心”,会导致“天下大乱[25]”。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热爱只会使人心更加腐败。”人极勤利,子杀父,臣杀诸侯。他们白天是贼,大中午的就有麻烦了。”[26]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人格主要有四点:“论其位,立于戒中。二、法,信无为。三个理想,追穆泽之。第四,修身养性,严守内心。”[27]所谓环,即不担任任何职务。《内篇·吴起论》中有“得之于戒,则应无穷”,而《杂篇·泽洋》中有“得之于戒,则成”。《庄子》里经常出现无为,庄子认为不管你怎么治国,怎么做人,都应该无为。但是不作为很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假”或“人造”的意思。”泽雉每十步啄一口,百步饮一口,不留牲畜于扇”[28]是对自由的追求。”如果你有意愿,不用耳朵听也可以用心听,不用耳朵听也可以用心听!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生气的人也是以假乱真。唯有道是空的。不足,心斋也。[29]所谓心斋,就是消除心中各种杂念。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和以“万物为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这导致了他独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诡辩的倾向。这种植根于自然的人性论和伦理观,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可能性和价值取向。庄子哲学主张脱离肉体自我和认知自我,追求超脱于物的审美态度,对物无迹无用。庄子的“道为一”思想和近代德夏丹的哲学思想一样,都是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观点显然比牛顿认为宇宙就像台球撞击的机械论思想更接近二十世纪的科学。对后世的影响虽然不像儒家那样被视为经典,但庄子对中国的后世影响很大。与儒家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塑造不同,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非官方的意识形态。据考证,许多民间行为和格言警句都源于《庄子》:江湖一词是后世对中国民间社会的统称,它源于庄子的内篇“先自在游”,而后世民间社会的重要行为准则则源于庄子在《庄子》中的外篇“第十条”。孔子常常成为一个不知所措的老师。后人司马光曾经写过道家著作,专门研究过庄子,但他也公开表示不喜欢道家,他还是以儒家为主。金庸受庄子影响很大,融入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和《笑傲江湖独孤九剑》。
参考:zh。*** /w/index?标题= % E8 % 8E % 8A % E5 % AD % 90 & amp变体=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