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在农民美丽乡村”为题的散文
8年来,市、县(区)两级* * *投入财政资金近5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654.38+000多亿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6.5亿元,建成“婺源新村”759个,其中“婺源新村”精品示范村186个,“同心新村”9个。
“两个硬化”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已完成83万座农民堤坝和2.9万公里连接道路的硬化。
现在,通往美丽乡村的小康路建设如火如荼,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村建设也在黔北全面开花。
翻开2007年6月的《毕节日报》,一篇题为《海雀村启动72栋茅草房改造工程》的报道跃入版面。
报道写道:日前,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召开群众大会,部署海雀村72栋茅草房改造工程。普克村是赫章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多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各个层面的帮助。但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海雀村206户中仍有70多间茅草房。
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海雀村的生活环境。
翻开海雀村的历史,老支书文以其人格魅力赢得了全村人的支持和爱戴,成为村民创业的中坚力量。海雀村种植半夏、核桃,养殖猪、牛、家禽。发展路子越走越宽,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盛产海雀,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如今,坐落在山坡上的海雀村绿树成荫。以青瓦白墙飞檐为特征的黔西北民居,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错落有致;水泥路在树木和房屋之间时隐时现。
海雀村的变化是毕节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成就的生动缩影。
2006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有关要求,市委、市政府围绕“发展生产、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20条方针,以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事业建设。特别是2008年6月5438+2月以来,为探索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以“四农”为载体,以“五园新村”(即富裕乡村、生态园林、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为建设目标,在全市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经过八年的努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村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八年来,* * *市、县、区三级共投入资金近5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654.38+000多亿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6.5亿元,建成“婺源新村”759个,其中“婺源新村”精品示范村186个,建成“同心新村”9个,开展“五园新村”。
青瓦白墙,漂亮的房子点缀其间;边缘、硬化、通村油路(水泥路)、莲湖路连接千家万户。在毕节试验区广大农村,随着莲湖路、院坝硬化的完成,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再次升级。“水泥路没有泥,在院坝里吃饭真舒服”“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流汗不可惜,小康生活在和时间赛跑”.................................................................................................
美丽的农村是我的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美丽的农村就是我的家,农村不比城市差。”双山新区双山镇刘阳组村头的标语,道出了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夙愿和期待。
2013年3月,毕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
这是一项覆盖千家万户的宏伟工程。全市3397个村,涉及251个乡镇办事处,计划实施硬化连接道路1.24万户4.7万公里,硬化堤坝95万户3.8万平方米,需要水泥250万吨,砂石1.00万立方米。
在时间进程上,2013年,除零星居住等特殊情况的农户外,相对集中的自然村的农户堤坝和道路将全部硬化。2014至2015,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建成30%的行政村。到202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建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两者一起做得最好。全市党委、政府、镇村、企业、群众建言献策,齐心协力推进“两个硬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党政领导,收获了“民生所指、百姓所想”的成果,市委、市政府、县(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知识。“水泥路上没有泥,在院坝里吃饭真舒服。”纳雍县雍溪镇龙井村村民杨新宇用顺口溜向记者道出了他的心声。赫章县乐可乡丰收村“两硬化”工程建设速度快,群众早受益。记者采访时,该村的“两硬化”工程让聋哑村民陈竖起了大拇指。
乡镇企业建设有助于“两个刚性”和“美丽乡村”建设。迁西县几家企业为全县“两硬化”项目捐款共计40万元;大方县永贵水泥厂等公司为全县“两硬化”工程赞助水泥45576.75吨;毕节招商花园房地产开发公司向赫章“美丽乡村”驻村干部捐赠1,000件衣服;纳雍县农场镇华雅山石材厂等两家石材企业,用40元钱让上千名村民享受到了廉价的沙子。
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为“两个硬化”和“美丽乡村”添上了翅膀。七星关区田坝桥镇的“背包客”村民,背着背包背出一串“连道”;赫章县财神镇37名女工组成美丽乡村“妇女突击队”,帮助孤寡、孤独、老弱、病残农民硬化堤坝和道路。黔西县有1260个由4988人组成的村级财务监督小组,及时监督农民堤坝硬化、道路硬化项目的资金和物资...
“两个硬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让人刮目相看,赞不绝口,乐此不疲。
曾经“开荒向天,种地向边”的大方县羊场镇川岩村,如今已经从一个生态日益恶化的穷地方,变成了一个风景秀丽、鸟语花香的休闲娱乐“美丽乡村”,成为大方县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像大方县大方镇穿岩村,刘龙镇对江村,新丰村,迁西县解放村,秋林村,大海子村,七星关区上小河村等经过生态修复、民居改造和“两硬化”,50多个“美丽乡村”成为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养生的“后花园”。
通过一年多来“两个硬化”工程的实施,毕节市已完成83万农民堤坝和2.9万公里连接道路的硬化。
毕节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把“两个刚性”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制定工作措施,设定工作时限,打造“试点示范”,带动“整体提升”。“交通纵横”的美丽乡村,镶嵌在毕节市绵延的画卷中。
梦想在美丽乡村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不小康,关键是看老乡。”
我市贫困人口1.51.7万人。没有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就没有毕节同步小康。毕节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
黔西县洪水镇小鸭坡村,房屋和平坦的水泥坝在银白色的连接道路的连接下错落有致,起伏跌宕,就像乐谱上跳跃的音符,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牧歌和优美的乐章。
村民刘永华说,过去,由于缺乏资金,道路无法硬化,村里的环境条件很差。现在政府给沙子水泥,大家出点劳力,整个村子就像公园一样美。我还通过种梨树、石榴、苹果发展庭院经济,成为洪水镇小鸭坡组13户的代表之一。
有着50年党龄、83岁高龄的老党员刘金香,在“三农”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在他的带动下,不仅全团“两硬化”工作顺利完成,而且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督促弄脏莲湖路和院坝的群众保护“两硬化”成果。
基于全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毕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振广大农村群众奔向小康的精神,打响了毕节试验区同步小康的第一仗。
“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村里别扭。”用农民自己的话说,这是他们对“美”的朴素理解。
如今,威宁自治县海拉乡寒风中挑水的历史已成为昨日旧梦,小康水行动计划带来的喜悦写在了沈发燕的脸上。“原来吃水是用摩托车拉的,没有摩托车的人去挑或者买水喝,1元1桶。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水了,真是太方便了。”
经过50多天的紧张施工和四级抽水,把珍贵的水从海拔1.500多米的牛栏江峡谷抬到了海拔2500多米的海拉乡,解决了1.000多人的饮水问题。
海拉乡素有“威宁小西藏”之称,最高海拔2879.6米,最低海拔1.379米,地形落差较大。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沟壑纵横,山势陡峭,切割较深。海拉乡一直是威宁最缺水的乡镇,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是全省10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
得益于小康水行动和农田灌溉的保障,海拉乡在海原村、海明村等村大力实施金银花种植工程,至今已种植4000多亩,为生活在石漠化山区的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海拉乡只是小康水行动计划的一个代表。
2065 438+065438 2003年10月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并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屋、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大行动计划。
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围绕“富在农家乐”促进经济发展,“学在农家乐”培育新型农民,以“乐在农家乐”实现文化效益,以“美在农家乐”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加快基础设施向村镇延伸,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水电路信息室等民生问题,取得实实在在的变化。
“小康路是老百姓直接从脚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公路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和基础,已成为毕节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
毕节市委、市政府在反复争取支持、广泛征求意见、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市所有进入省公路局项目库的水泥路(油路)建设,尽快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体系。
毕节市委市政府把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成立机构,迅速落实人员,确保工作抓得住、管得住、督促得住、落实得好。借鉴实施“两个硬化”的经验,迅速成立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指挥部,同时成立10工作监督组,交叉督促各县落实项目建设,成立群众工作组、技术监督组、宣传报道组等八个职能组,抽调技术人员充实办公室,完善办公室结构,领导全市通村油路(水泥路)快速推进。
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小康梦想。
当前,通往美丽乡村的小康路建设如火如荼,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村建设也在黔北如火如荼。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毕节广大农村农民更加坚定了创造新生活的信心,正在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