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学中的针灸指导:艾灸简介
中国的艾灸方法有很多种,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艾灸和非艾灸两大类。
一、艾灸方法
艾灸,是以艾叶制成的艾条为灸料的一种灸法。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种方法都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
艾灸分为艾炷灸和艾条灸。艾条灸可分为皮灸(直接灸)和物灸(间接灸)。医学教育|网艾条灸有温和灸、旋灸、鸟啄灸、压灸、挂灸等不同类型,其治疗效果各有特点。艾叶作为艾灸材料,“艾叶味苦,性温,熟热,纯阳”(名医实录)具有疏通经络,理气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制成艾条后,易燃烧,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穿透皮肤,直达深层组织。因此,艾灸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艾叶。埃特万特。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干燥叶。又名冰台、医用草、艾灸草、家艾草、青蒿等。艾的名字来源《本草纲目》:“此草可久病,而好,故字名‘艾’”。其中一个“冰台”来源于“削冰成圈,举之于太阳,以艾绒承其影,则得火”(博物学),药材(名医录),艾灸药材(丫丫),均以医者用其艾灸治病而得名。中国各地均有出产,所以常按产地命名。比如河北的生产商叫它贝艾,浙江思明的生产商叫它海艾,湖北周琦的生产商叫它艾艾。
艾蒿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诗经》中的汪锋:“一日不见我,便是三岁。”屈原的名句《离骚》写道:“幽兰伺候好,不可羡煞旁人。”这表明艾蒿在公元前已被广泛使用。这种应用应该是以药用为主,这一点可以从其他一些经典中得到印证,比如《孟子》中说:“我一病七年还,我要三年情”;《庄子》里有一句话“人越抽越爱”。
艾灸作为一种特定的治疗方法,在医学典籍中有记载,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中包含了两张用艾条治病的处方。其中一条是用艾叶治疗男子肠疝为直接艾灸:“秃顶贵():取污垢,用艾条包裹,艾灸使人堕落腐烂”。是指将粗麻的碎末包裹在干燥的艾叶中,在脱垂疝患者的头部正中施灸,直至局部皮肤灼伤溃烂。后来在《灵枢》一书中提到的艾灸疗法也是用艾叶做的,并有“其疗法为针灸”之说,“艾”已作为“艾灸”的代名词。其他艾灸材料虽然历代医书都有记载,但都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历史悠久。艾叶作为医籍,最早记载于梁涛弘景《名医别录》,对其药性理论进行了全面论述:“艾叶:味苦,性温,无毒,为百病主灸”。宋的《本草图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艾蒿生药学专著。俗话说“艾蒿不出州,长在田里。今天到处都是,还不如回归道教。这个艾灸病特别好。早春地面生苗,茎为蒿草,叶为白色。最好是矮苗。”明代李时珍大力提倡艾灸。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自其形成以来,周琦人民就取得了胜利,他们开出药方,叫做艾叶。相传他处灸坛密不透风,艾灸直爽,与众不同。”
艾灸要求采摘嫩叶,最好在春季,并保持较长时间。故宋代苏颂《本草图说》曰:“三月三日,五月五日,将叶猛采,久陈者始可用”。唐代孙思邈《千女展翅·卷十七》认为:“凡用艾叶者,必用陈九,处理细腻柔软,谓之熟艾叶。有艾的话,艾灸火容易伤皮肤。”其次,制作艾条时,要去除杂质和灰尘,艾条要粉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详细描述:“取洁净的叶子,去尘,放入臼中,用木杵捣之,去渣,白时再捣,至软烂如棉。”。烤的时候艾灸火有效。“古人的这些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到了现代,艾叶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就品种而言,发现除了道地的艾蒿,还有很多地区的艾蒿(DC薰衣草。)和青蒿葵(A.princeps Pamp。)被用作艾蒿。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艾蒿品种有20多个。由于历史原因,前三种可视为艾叶的替代品,其余20种应区分为艾叶的混合品。在艾叶品质方面,大量研究表明,艾叶在挥发油和微量元素含量,燃烧时的放热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生产的艾叶。在艾叶采收期的研究中,结果表明,艾叶的采收期以端午节前后(5-6月)最为适宜。在日常采集中,采用中午采集的挥发油含量。
因为艾叶具有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的优点;艾绒容易做成各种形状的艾蒿和艾条;艾蒿容易点燃,燃烧时热量温和持久,能穿透皮肤直达深层,所以用了很久。
二、非艾灸法
非灸是指不以艾绒为刺激源的灸法,是我国丰富多样的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艾灸方法因刺激来源不同,可分为三类。一种是以温暖为刺激源的热灸;一种是在常温下用一些能刺激皮肤的物质进行冷灸,也叫自然灸,也叫现代灸;泡沫或气泡诱导疗法;另一种是冻灸法,利用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刺激作用于穴位,达到艾灸治疗的目的。
非灸,尤其是热灸和冷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救方中就有蜡灸治狂犬病咬伤,方法是“火灸加蜡填疮”。《千金方毅》以竹茹为热源治疗疖子:“刮竹箭,以竹茹为灯芯,灸之必壮。”在宋代,针灸《资生经》中对冷灸和热灸的方法都有明确的描述。如热灸,其中提到艾灸是通过燃烧干鼠粪进行的:“古有说某人老了,长得像个男孩,每年用鼠粪灸肚脐,有效果。”再比如冷灸法:“村民将墨旱莲捣碎,放在手心里。两筋用中国古钱按压时,用丝线绑住,时间长了,形成小气泡,称为自然灸。它仍然可以治愈疟疾。”到了明代,非艾灸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类似艾条灸的桑枝灸和桃枝灸,如李倩《医学概论》:“桑枝燃烧,吹火焰,用火头灸患处。”桃枝灸更类似于雷火针:“取桃枝,截成木针,如鸡,长五六寸,扁平。使用时,在患处贴上三五层棉纸,将针蘸上香油,点燃,吹灭,加热。”(《本草纲目》)。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非艾灸方法,如光灸、神灯照明、药锭灸、药捻灸、水灸等。非艾灸在现代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方面是对传统方法的扬弃,即淘汰了一些不再适合现代临床的灸法,如桑枝灸、桃枝灸、鼠粪灸等,而挖掘、完善、推广、提高了一些有价值的灸法,特别是继承和发扬了一些民族灸法,如壮医药线点灸等。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参与,出现了大量新的非艾灸方法。这些,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