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饮食的三大误区是什么?秋季饮食有哪些误区?
1,误区一:秋天不吃姜。
以前有句老话:“一年之内秋天不吃姜;一天之内晚上不吃姜。“营养专家说,秋天吃姜也不是绝对不行。关键不是“多吃”和“晚上不吃”。中医理论认为,生姜味辛,性温无毒,属五脏,益脾胃,除感冒的寒热、伤寒、头痛鼻塞、逆上气咳嗽、止呕、化痰降气、解闷等。现代医学认为,生姜含有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酚,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进消化的作用,并有抗菌作用;生姜中还含有姜酚,可以减少胆结石的发生。
不过,生姜的好处虽然很多,但也有很多讲究的味道,季节和时间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姜是辛辣之品,性热,在烹饪中失去大量水分,吃后容易上火。秋天气候干燥干燥,伤肺。另外,吃辣姜更容易伤肺,加重人体脱水干燥,加重秋燥对身体的危害。因此,秋季宜少吃生姜。所谓“晚上不吃姜”,主要是因为姜的辛温作用会影响人晚上的正常休息,晚上吃辛温的姜也容易产生内热,久了就会出现“上火”的症状。
但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看待,生病了也要照常用姜。比如秋天经常用生姜治疗感冒咳嗽。
中医认为“寒者宜热”,“热者宜寒”,即发烧用寒药,感冒病用温药。患感冒疾病的人,晚上会加重咳嗽、腹痛、呕吐。此时即使在深夜也应紧急服用热姜汤,可温肺胃,散寒止咳,止呕止痛。另外,用少量葱、姜、辣椒调味问题不大,但不要一次吃太多。
2.误区二:秋瓜不好。
民间谚语“秋瓜对胃不好”的意思是,立秋以后如果继续生吃大量瓜果,很容易引发肠胃疾病。
夏天吃西瓜是为了解暑,但如果秋天吃多了,很容易出现呕吐、腹痛或腹泻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夏天吃了大量的瓜类,使人的脾胃虚弱,加上天气越来越冷,所以吃了太多的阴寒性的蔬果,自然会不舒服。老年人、儿童和胃肠功能差的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秋瓜对胃不好”提醒你秋天少吃瓜果,但不代表完全不能吃。只要不过度,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
除此之外,秋季还可以适当吃一些水果。
比如梨可以润肺化痰止咳,是秋季最值得推荐的水果。苹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钾,不仅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能止泻。桂圆具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的作用,特别适合夜间失眠的老年人食用。葡萄能防止疲劳,有益气补血、强筋骨、健胃利尿的作用。总之,市民在选择水果时,应尽量选择时令水果,根据自然界的节气吃时令水果,最符合人体脾胃的运化。
3.误区三:贴秋膘
立秋之后,民间就有了“糊秋肥”的说法,以弥补夏季以来的亏空,其中吃肉是首选,“用肉糊肥”,所以被称为“糊秋肥”。
但是贴秋膘也要注意科学搭配。经过漫长的炎热夏季,人们经常喝冷饮,吃冻品,脾胃功能减弱。如果他们吃太多的肉类和其他高蛋白食物,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导致消化器官功能障碍。所以吃肉要适量,最好等到真的凉了再吃。
另外,人也要分人。
天气转凉,人的食欲大增,会不自觉地暴饮暴食。这对肥胖的人来说是一个威胁,所以肥胖的人在秋季更要注意减肥。秋季容易出现口干、口唇灼热等秋燥症状。进补应选择“补而不烈”、“防燥不腻”的滋补品。这类食物有银耳、百合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在进补之前,不妨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莲子、茯苓饼、芡实、山药等。
4.注意秋季保健。
1,避免悲伤:
中医理论认为,秋天对应的器官是肺,悲伤容易伤肺。另一方面,肺气虚,身体的耐受力下降,也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所以,秋天的自我保健要安静舒适,不要悲观悲伤。即使遇到伤心的事,也要主动化解,避免冷空气。同时也要尽量收敛,冷静,以适应秋天的平静气氛。
2、咽液:
秋季干燥,人容易出现口干等不适。吞咽津液的具体方法是:舌头在口中搅动,刺激唾液的产生,然后分三次吞咽,有意识地送到腹部。
3.润肺:
秋季饮食强调滋阴润肺。《食粮正要》云:“秋燥,宜食麻以润之,不宜饮寒。”也就是说,芝麻、糯米、粳米、白萝卜、蜂蜜、枇杷、菠萝、乳制品等软性食物可以适当食用,益胃生津;也可以煮生粥养阴润燥。此外,吃百合、秋梨也能润肺。
4、吃酸:
酸味能敛肺气,辛味能散泻肺气。应该是秋季收获,尽量少吃葱、姜等辛辣食物,多吃酸味水果蔬菜。
5.秋季冰冻:
秋天来了,暑气未尽,早晚温差大,天气多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日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此时不宜马上增加衣服。秋季轻度寒冷的刺激,可以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冬天。当然,秋冻也要适度,因人而异。应该不是瑟瑟发抖,老人小孩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