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家文化?

道教最初是指先秦时期的百家学说之一。从广义上讲,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学派,以道为核心理念,强调天之自然无为,人之顺应。历史上凡是提倡老庄黄老学说的,都可以称为道家。

据《汉书》?按照易的说法,道教来源于古代史家。所谓历史学家,其实就是负责记录古今成败、存亡、祸福的人。古代学问在官府,思想文化教育被皇族垄断,普通百姓置身事外。可以说,历史学家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七个人之一。老子,被称为道教的创始人,是周王室的一根支柱,即负责周王室的图书管理。就道教而言,它是在春秋战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春秋初年,周朝开始衰落,社会动荡不安。随后,由政府垄断的从事文教事业的人流落到民间,产生了私学现象,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老子及其思想追随者所形成的道教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社会政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奠定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基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它是道家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受到所有道家学者的推崇。可以说,无论道家学者之间的思想文化差距有多大,都是围绕着“道”这个核心范畴展开的,与道和谐是所有道家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文字学的意义上,道就是我们所说的道。东汉文献学家许慎在其名著《说文解字》中说:“道者,行之道也。”意思是人走路的样子。道教作为一个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范畴“道”显然超出了这种文字学意义的解释。一般来说,道家的“道”有以下几层含义:①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2道自然无为。(3)道是无形的,也是真实的。④它是普遍的、无处不在的、无时不在的。

道家内部其实有很大的思想分歧,以道为核心,以和道为终极目标。道家是从不同层次和方向发展起来的动态学派,但从不同层次和方向发展起来的动态学派之所以总被称为道家,显然体现了其中的一些基本东西,也就是说,它们从来没有离开过被称为道家的最基本的东西。道家作为一个思想文化流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崇尚老庄黄老之学。②以道为该学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范畴。(3)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下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自然无为,人性随自然。(4)用深沉含蓄的文字,以一个隐士的心态,去关心这个世界。与其他流派相比,他们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更冷静、更清醒、更深刻。⑤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如独立自主、脱俗脱俗、礼贤下士、追求朴素。道教在历史上不同时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突出其个体差异,但只要是家族中的一员,就不能不具备上述基本特征。道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思想文化流派。

道教的教义和学说

道教从一开始就把老子的《道德经》经典作为基本经典,把“道”和“德”作为基本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由“道”演变而来的。而“德”就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是道的最初人格化,也代表了宇宙创造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诞生了天地宇宙和自然之神,称为首天尊神。这些都是道的进化,道与道体是内在一体的,而道是无限充满宇宙的。因此,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佛)为教主,即老子。此外,历史上不同教派的道经中还有其他关于道教最高神的说法。第一,玉清的本尊是最高神;第二,上清灵宝的本尊是最高神;第三,伦理清神是最高的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神学理论。

道教重生恨死,追求长生不老。它相信人的一生可以自己做主,不必听命于天。人们认为,只要人们善于培养健康,就可以长生不老,长生不老。所以修炼方法有很多:炼丹、取食、呼吸、胎息、按摩、指导、房间、避谷、思考、奉符、诵经。

道家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一种宗教学说,可能并不完全一致,但两者的异同值得玩味。但是,祖先被称为老子、庄子的道教,推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诸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和继承了不少道家思想。此外,它还受到了易经、阴阳、儒释道和古代神话故事的影响。

道家人生观

我们知道,所谓的人生观,也就是对生命的看法,也就是对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宇宙观)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

道教的人生观是由道教信仰的内容(包括世界观)决定的。道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对于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即生命的价值,其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生命的价值;第二是人的价值;第三是人格价值;第四是理想值。这四个方面是人生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和方面。

道家的生命价值观

关于人的生命的价值,必须回答两个问题,即人的生命是真实的还是空虚的?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孕育万物。神仙和人是由他们不同的“气”阴阳转化的,五行、精和神构成了身体和生命。人性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活在当下是一种享受——人生难得;认为死亡是最可怕最痛苦的。所以,在理论上,道教强调“神仙之道,宝贵于生命,无限于人”;思想上不相信“命运由天定”,相信“命在我,不在天地”。人的生命的存续和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我自己,而不是命运。鼓励人们不要屈从于天命,要按照道来修身养性,要争取长生不老,与道合一。为此,道教提出了一系列的道教功德术,如取食、行气、呼吸、导、守一、外丹、内丹、斋戒、字印、守庚申等等。由于批判,道教把享乐人生、重视生命、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其根本教义。这也是道教最根本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反映了道教重生轻死,非常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道教是一个非常重视生命价值的宗教。

二,道家的人的价值观

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有价值吗?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观点,老子强调人的地位是突出的。他说:“老路很大,很大,很大,人很大。域中有四,人住一。”人们相信人是宇宙四大之一,高于万物。道教也通过神、人、鬼的宇宙生命体系来表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道教认为宇宙由天堂、仙境、人间、地狱组成。上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凌驾于世界之上。鬼在阴间。人是神仙和鬼的中介,在人间可以升为神仙,在人间可以塑为鬼。所以道教劝人行善,主张“以心方便之事,行诸阴功”。劝人“一切恶要避,一切善要行”。同时,他们也主张长命百岁,行善积德,认为功满则神明可望。道家也明确强调“万物之中,人是最贵的。”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老,长生不老。简而言之,人在宇宙中有一定的地位,生命是很有价值的。

道家的三种人格价值观

在人格价值问题上,道家从群体出发,主张大同,人类平等,和平。道教中理想的都会是一个和平、无争、平等、自由的社会,没有压迫和剥削,每个人都劳动并受益于艰辛,每个人都可以安居乐业,非常公平和平。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明确表述。佛经之所以取名“太平”,是为了实现理想的“太平”世界。对于道家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平,应用于社会中的人,不分血统种族,地位卑微,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道家的这种人生观无疑是伟大的。

道家理想的人际关系是“同爱异骨同婚”。“一体之善”是指我对物如己,对人也是“物以兼容”。道教认为,宇宙、天地、人、万物都是由道改造的。所以道教提倡不杀生。“异骨通婚”就是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视为血亲。道教为了达到“异骨联姻”,要求人要心地善良,不杀生不害人,不吃醋不奸淫不偷盗,不贪婪不仇恨,不说花言巧语,不说攻击性的话。这样,我们才能“平安昌盛”,“幸福安宁”。所以道教把太上老君(老子)三宝中的“善”(善良、节俭、不为天下先)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总之,关于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道家主张众生平等,主张善良仁慈。

道家的四种理想价值观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理想价值是指目标的最高价值。道教和其他宗教一样,也有自己的理想处境和追求。道家所提倡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双重的。第一,在世俗和现实的世界里,要按照道家的教导,建立一个和平、无争、平等、自由的社会。这种理想的社会观在早期道教经典《牟平经》中有多处描述。后道家在实践这种“大和平”的教义时,也就是在做世界的事情方面,表现为在帮助世界,帮助他人。于是,“济世育人”就成了道家入世的目标。道教追求的另一个理想是“仙境”。有“不争”、“不骄”、“不就业”、“不种田”、“不愁穿”、“不生不死”。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很自由,很开心。通过修炼,人可以成仙,在仙境过神仙的生活。因此,“得道成仙”就成了道家入世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修炼道学,双修生活,安神塑身。道家的手法有很多,比如打坐、打胎、外丹、内丹、呼吸、说服、破谷、斋戒等。其中内丹术是道家技术中最理想的修选方法。

古往今来,人们都向往和追求健康、长寿、长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道教的形式发生什么变化,它的本质——养生——将永远与人类同在,并使人类永远受益。

道家世界观

我们知道,道教的宗教原则是对道教思想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换言之,老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来源。所以,道教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哲学。

道教和其他宗教一样,作为一种神学意识形态,必须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真谛、世界彼岸的存在以及达到彼岸的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

道教认为宇宙是由道进化而成的。道家《常景清经》说:“大道无形,生天地;大道无情,日月运行;大道无名,万物生长。”这是道家宇宙生成理论最简洁的概括。

道教中的“道”是阴阳判断之前的混沌无限,道家用无限图来表示“道”。它看不见,无色,无声,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充满宇宙,遍布世界,不增不减,历久弥新。是“生命之本,文化之根”,生育之祖,众生之母,万物之根。它是无形的,无名的,但却是真实的。所以按照道家的说法,勉强称之为“道”。总之,“道”是宇宙的先天本源和主宰,是宇宙万物的开端,是万物的进化。

道家对“道”的解释,既是“沃土天地”的本源,又是“道”是“散为气,聚为形”的过度老先生。“道”,先天的生命力;元气存在于自然运中,元气中有精气,精气极精,精气极灵。“道”是“精神性”的“超自然物”就是神。认为“大道玄寂”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虚无之体,自然之根,神灵之本”,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主宰。这就告诉我们,道教的“道”是“王座上的老先生”,是神,是造物主。道教中的最高神灵,三清(玉清元石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都是由“陶琪”转化而来,其本质是“道”。而“道”就是“太上老君”的意思,所以道家有“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的说法。

道教的生活原则

(1)自然无为

l,自然。老子提出了“自然”的概念来解释“道”和“德”。道是自然的,人们应该遵循“道”的规律,把“自然”作为处理社会生活的态度和基本原则。《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要学地,地要学天,天要学道,道要自然。”也就是说,“自然无为”应该是天地万物、人的活动过程中的规律。所谓“自然”就是这么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也说:“尊道为上,德为上。丈夫不活自己的日子,这是很自然的。”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人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而为。

我们经常听到“顺其自然”或者“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道家遵循老子顺其自然的教导,并把它作为人生的准则。

2.无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是从产生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没有任何外力,所以说“道”是“无为”;但从其创造的结果来看,万物皆因道而生,所以可以说道是“为万物而作”

道家把“无为”作为对待杜会生的态度和基本原则。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也要效法天道,不要妄为,讲求清静无欲,与世抗衡,慎而远之。什么都不做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

圣人是老子着力塑造的理想人格形态,他的人格要求之一就是圣人无为。此外,圣人不争,圣人待人以慈,圣人重静而弃躁。《道德经》反复阐述了这种圣人人格的最基本特征:“圣人无为,教无字,行无不为,生有所成,持之以恒,成之后住于其中。”“圣人云:吾无为而民自造。我很安静,人们也很安静。我一无所有,但人民很富有。我无欲无求,人也单纯。”“圣人不是人,但他不成功,他不想见圣人。”这些话都说明了“道是律己”和“道是常无为”的特点在圣人的人格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值得指出的是,圣人的“无为”只是手段,其目的还是“有为”。两者的统一表现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果圣人只有“无为”,那就失去了意义。

简而言之,“无为”就是要求个人以“道”为法,顺应自然,不能独断专行。

(2)弱不可辩。

1,“软弱”是太上老君倡导的生活态度。在《道德经》中,有个细心的人曾经做过统计:除了三章五处用了“弱”字外,六章中“柔”字出现了六次,五章中“弱”字出现了五次。所以有“老聃高贵柔”之说;汉书?易呢?《斋藤优子略》也认为老子的人生观是“以清空自守,以自卑自守”

老子认为,自然界中,新生事物总是弱小的,弱小的新生事物是充满生命力的,所以“弱小”是“生命”的自然法则。老子教人要柔柔弱弱,要保持虚静的状态。有人认为这是懦弱的表现,其实不是。因为,老子主张的柔,不是为了柔而柔,而是为了弱而弱,而是以“弱”来笼络强。老子以水为例,证明了“弱胜强”的道理,说“世上无弱胜强”(第七十八章)。人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做“鸡蛋碰石头”的傻事,而会“知难而退,心软”。

道家崇尚“柔弱”。《老君二十七戒》中,前三行是“无为,懦弱,留女不动”;道教五戒十善中,“忍忍”是十善之一。“老先生崇诸药”以“软弱无力”为一药。相反,道教以“身强体壮”为戒。华十二戒里说:“不要太强,但你可以屈身。强者先灭,强者先屈。”在老君的《万病论》中,认为“以力胜人”、“以言胜力”都是疾病。

总之,“柔弱”是道家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观。

2.“无争”和“无为”一样,也是老子塑造的圣人人格的一个元素。《老子》中多次提到“不争”。第七章说:“圣人在身之后为先,存在于身外。”第二十章说:“圣人持一为世风,而不知其为,不显其身,不削其身,有所立功,不自作多情。”第六十六章说:“圣人在民之上,而民不重,民不害前。”第72章说:“圣人知不见自,自爱不贵。”正因为圣人有这样无可争辩的美德,才能达到“天下不能与之争”的效果。圣人不争物质享受,所以老子说:“圣人不厌其烦,奢而泰”,“圣人不求其所欲,不怨其所得”,“圣人不积”。

道教自诞生以来,就把“不争”作为戒律之一。《老祥子·朱尔》说:“圣人不与俗人争,而与俗人争,俗人如何与之争?”后来道教也把不争与修道联系起来,强调“不与世俗争”可以得道成仙。

值得指出的是,道家强调的“不争”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与世人争夺世俗的名利、富贵、荣华等。对于符合天道自然运行规律的事情,要尽力表现出“正义”。比如道教认为,通过修炼(修道),不仅可以使精神得到升华,而且可以使肉体的生命得以长寿,所以破法、变法、克难,与无情的命运作斗争。正因如此,它提出了“我的人生由我决定,不由天地决定”的口号。这是道家的“争”,也是道家最大的“争”。另外,就是要“争”功。

一句话,老子“不争”的教导,要求人的行为要顺其自然,不强求。“不争”是道家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崇高的人生观。

此外,还有豁达、无私、无为等等。

道教的人生观涵盖面广,博大精深。这里只介绍主要内容。通过道教的人生观可以看出,道教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热爱和平、热爱众生的宗教。

法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老子说:“人应随地,地应随天,天应随道,道自然。”在这句名言中,他不仅提出了人、地、天、道、自然关系的重要问题,而且给出了精辟的回答。答案是:人要“师地”,地要“师天”,天要“师道”,道要“师自然”。“道法自然”是最终答案。

这个“道”是什么?与天、地、人等物相比,老子认为道具有许多形而上的本体论特征,如生于自然之地、为天地之母、玄奥于万物、似万物之主等。作为万物之源的道为什么要走向“法性”?

所谓“自然”是自然自然,不是“自然”。正如古人所解释的:“师法自然者在方而法在方,圆在圆,无违自然。”道生万物,而“不生,不靠,而生荣”,使万物自然生成发展。可见,“性”是“道”或其本身的性质,而不是“道”之外的另一个实体。正是因为“道”和“夫只居屋”,所以道对一切总是“不去”。也就是说,“天”、“地”、“人”等万物在其毁灭的全过程中,一刻也不能偏离“道”的“自然”本性或本质。

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西周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理论“和实生物,同不可持续”。所谓“和”,是指不同事物的和谐统一;所谓“同”,是指同一事物的重复相加或简单等同。只有不同的事物“和谐”并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新的事物,一切都是这样形成的。相反,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不能产生任何新的东西,更不用说创造了一切。“和”是万物产生、存在、进化的基础和契机。这种“和而不同”的观念非常精妙,非常辩证,所以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哲学、科技的发展史影响深远。

道教完全认同中国古代“和”的传统观念,并且有自己的特点。老子在论述宇宙万物的创造过程时,充分肯定了“和”“和”的关键作用。他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而持阳,以为和。”这意味着“道”是独一无二的,它本身就包含着阴阳,阴阳不断的相互作用和激荡,形成了新的和谐统一。

生命存在于天地之间,所以人类的活动应该以天地为榜样。这是关于“天、地、人三才”的概念,或者说“天人合一”的概念,这是老子之前就有的传统观念。易经明确提出“人性”要以“天”、“道”为榜样:“天道强,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德载物。”道家从《易经》中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引入了“道”和“道法自然”;即“人”、“地”、“天”都要模仿“道”,“道”也要模仿“自然”。本文既强调“人”、“地”、“天”、“道”的区别,又在区别中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此外,在这方面,还阐述了“和谐”的概念;尤其是在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失衡、人与社会和他人的不和谐、人自身身心的不公正的今天,这种和谐的关系更显重要。

因为,在老子看来,人不仅代表自己,还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自身的身心。“天”和“地”代表自然。人的“人”、“地”、“天”、“人与人”、“身”与“心”,加上作为它们和其他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起源的“道”,本来就是不同的东西。但是,独立存在的事物之间是存在差异、对立甚至矛盾的。但是,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应有的“和”与“合”的状态。老子明确的告诉大家:“知和为常,知常为明。”也就是说,谁真正实现了“和谐”,谁就能始终保持“清醒”,保持清醒和理性,不再迷茫。

所谓“法自然”,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们的思想、言论、行动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按“自然”办事,按规律办事,要防止主观主义的盲动。应该说,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破坏了人、地、天、道的“和谐”,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为了人类的发展而掠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而造成的。要化解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状态,维护生态平衡,解决人类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当然要依靠今天的先进手段,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道家文化中“尊自然”、“求和谐”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理念,也是其实践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最早是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皆因道而生,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道的法则就是前面说的“道法自然”。既然道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就要自然地对待事物,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之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而不去干涉它,不以主观意志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就是“无为而治”。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才能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养性,都要避免做错事。老子说:“无为而教无字者,乃圣人也。”“德是无为,无所思;夏德有事,而思之。”“学越来越多,道越来越失,失越来越失,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按照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律顺利发展,人和社会也是如此。人如果干预过多,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和改变人和社会的自然状态,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只有在无为的自然条件下,人们才能健康地生活,社会才能正常地发展。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

对于现代人来说,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各种利益和欲望带来的烦恼和痛苦。在现代发达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每个人总是受到金钱、权力和美色的诱惑,总是受到感官享受的刺激,这必然导致人们对他们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使他们不安和轻举妄动,试图通过有前途的方法来实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和人生的快乐。但显然,除了浪费精力和精力,不会有其他结果。这正如老子指出的:“五色致盲;五音不聋;五味爽口;驰骋野猎,让人疯狂;稀有商品是个阻碍。”而你越是努力去实现这样的目标,你就会觉得目标越遥远,努力带来的痛苦越大,以至于无法从痛苦和烦恼中自拔。防止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就是超越这种有前途的追求,理清自己的思路,平复自己的心态,夯实自己的基础,摆脱各种物欲的诱惑,以无为而治的态度面对人生,从容对待各种问题,顺其自然,最终无为而治,从而保持身心健康,达到与道和谐的境界,使人生进入最高的空无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