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保健的体会
中国的运动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期间,前苏联专家来华举办“医生监督班”和“运动卫生班”,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运动医学专业人才。他们成为中国运动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开创了新中国的运动医学事业。中国于1958成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1959成立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运动医学研究所,1978成立了中国运动医学协会,1980成立了中国运动医学协会。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开设了“运动保健”课程。文革期间,我国运动医学事业停滞不前,“运动保健”课程也被“运动生理与保健”课程所取代。文革后,万物欣欣向荣,全国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都开设了运动医学课程,体育院校编写运动医学教材(1978)。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部对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认为“运动医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解决竞技体育领域中与运动训练和比赛有关的医学问题,为运动训练管理专业培养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 而体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属于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 因此,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应终止“运动医学”课程,开设“运动保健”课程,并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
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背景下,运动保健这一新学科诞生了。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科设置上也新增了“运动保健学”两个学科。
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运动保健后,浙江大学、扬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的学科教师在广泛调查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于1984年制定了部颁第一部《运动保健教学大纲》,从此建立了运动保健学科体系。国家体育教育专业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7。1997、2001《运动保健》教材第二、三版相继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至此,标志着运动保健与其他相关学科一样,逐渐走向成熟。
运动保健与运动医学有着历史的联系,两者的学科相近,但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不同。简而言之,运动保健属于大众体育研究的范畴,服务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而运动医学属于竞技体育研究的范畴,服务于实施奥运争光战略。当然,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绝对孤立的存在,运动保健、运动医学等相关学科也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中学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学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自然赋予了体育保健新的研究课题。
学习《运动保健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正确建立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结构和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结构决定功能,功能的应用也会对结构产生影响。比如人体的肩部(盂肱关节),从解剖学上讲,是一个可以绕三个轴运动的悬浮球窝关节。关节囊松弛;外周韧带薄弱;关节面差异较大。所以在功能上是一个灵活性很大的关节,可以大范围的旋转肩部,但同时又有解剖结构上关节弱的弱点。因此,在投掷、体操、排球、网球、羽毛球、游泳等运动的训练中。,肩部损伤的发生率比较高。根据肩部(盂肱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的观点,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肩部的局部负荷,克服“单枪匹马”的训练方法,有意识地加强肩部和肩袖的肌肉力量练习,以增强肩部(盂肱关节)的稳定性,使其灵活、牢固。
正确确立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人体是由各种器官和系统组成的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育锻炼是由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完成的身体活动。这一观点在运动损伤和医疗监管、身体机能评价等问题的研究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正确确立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健康”这个概念的生理学解释应该是人体内外环境的高度平衡和统一。哲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的平衡和统一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在运动保健研究中,遵循这一客观规律,积极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利用环境,改善运动环境,同时动员机体主动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运动负荷对人体的影响,使其从事科学合理的运动,从而达到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
正确确立先天与后天的辩证关系。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人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在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过程中,个体运动能力的先天遗传优势无疑是其成功的首要条件,这一点在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和实践中已得到充分体现,但后天的科学系统训练也是运动员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先天运动能力优秀的人,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运动训练或者训练不合理、不辛苦,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的。
需要学习运动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这些学科是运动保健“综合”学科的基础。无论是学习医监还是运动创伤,都需要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来支撑。学习运动机能评定,要熟悉生理生化。研究运动创伤,要了解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运动保健就是运用这些基础理论和知识来评价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身体机能,并据此科学地指导体育实践。可以说,运动保健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价值在于,它作为一座“桥梁”,将基础理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与运动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促进身体素质的增强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学以致用,学以致用,不断从实践中学习。我们要深入体育实践,学习体育,熟悉体育,热爱体育,身体力行。运动保健学的学科属性是应用学科,很多学科内容都是实践操作。所以,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理论知识,还要有感性认识和经验。很多研究生毕业于医学院校和生物专业,缺乏体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自觉地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运动保健,才不会把理论和知识束之高阁,成为无用的教条。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患于未然,这也是保健的目的。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树立抢救伤员和危重病人时“生命在你手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下决心提高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