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1)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五脏六腑、奇恒腑、经络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藏象学说的“脏腑”是以这个脏腑名称为代表的一个系统的生理病理概念。西医所说的“脏腑”,是指解剖形态上的特定器官及其生理病理功能。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讲解“五脏”。

五脏是人体的内脏。所谓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在经络学说中,心包膜也称为一器,合为六器。藏象学说习惯于将心包膜附在心脏上,所以一般称为五脏。五脏者,藏精不泄,所以饱而不实。所谓六腑,就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脏人,传化学物而不藏,所以不能满。

五行学说是古人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宇宙万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已被广泛应用。《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类的系统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区分对金木的水、火、土的理解:凡是具有生、升、滑的功能或性质的,都属于木;凡是有温暖、上升效果或性质的都属于火;凡是具有承载、生化、接纳功能的,都属于土;凡是有洁癖、抑郁、收敛作用的,都属于金;一切冷的、潮湿的、向下流动的东西都属于水。

中国古代医学将五行相结合,将心、肝、脾、肺、肾分别与五行中的火、木、土、金、水相对应,形成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学说,从而根据五行的相互关系确立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见图1-2)。所谓互长,就是一条线可以促进和推动另一条线;相反,一条线可以促进和推动另一条线。

《黄帝内经苏文》五脏生成篇写道,五脏各司其职,相互影响:“心之脉合也荣,其主肾也;肺与皮之合也荣,其主心也;肝脏和肌腱的结合,它辉煌的爪子,和它的主肺;脾肉结合,其荣唇,其主肝;肾与骨之合也荣,其主脾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心对应脉,其荣表现于面色,肾水能制约心火;肺对应皮肤,其光彩表现在毛发上,心火制约肺金;肝对应筋,其辉煌表现在爪钉,肺金制约肝木;脾对应肌肉,其荣表现于唇,肝木制约脾土;肾对应骨,其荣表现于发,脾制约肾水。

同时五行从观察自然现象入手,结合各个季节的特点,春季适合养肝;夏季主火需要护心;长夏为主土;秋主金,宜养肺;冬主水,敛肾。这就是中医提倡四季养生、天人合一的原因。

五脏与六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脏腑与相应的脏腑之间的关系概括为表里关系。简单来说,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肾与膀胱,肝与胆,脾与胃。

此外,五脏还对应五味、五色、五官、五身、五花、五志、五气。详情见表1。

以上,对于五脏,在理论上做了简单的说明,具体内容会在后面的部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