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练气方法

太极拳的练气方法

太极拳作为一种充满东方宽容理念的体育形式,其锻炼者对心、神、体、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对促进人类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人类群体的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为你整理了太极拳的练习方法。欢迎阅读浏览。

1.通过机架引导内部空气运行。

太极拳有一系列动作,俗称架子。架子是以前锻炼经验在姿势上的表现。一个架子,总是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和总结创造出来的。是锻炼者的入门阶梯,因为有形的比无形的好学。除了武术之外,架子类似于一些气功动作,就是通过外在的动作来引导内在的气血运行。吴玉祥《十三式心法解》说:“以心动气,保持平静,能收敛于骨,以气动身,保持平稳,但能便于从心动...精神是需要交流的,是一种圆润活泼的兴趣...行气如之字形珠,所向披靡(据说气遍全身)...可以呼吸然后灵活,气直无害。心为令,气为旗...腹部松弛,聚集到骨头里...影响气粘骨,聚于脊柱。”所以练拳的姿势一定要正确,要遵守规则。这样才能达到练拳的效果。王宗岳《论太极传》“十三曲”天:“气中多滞于周身...腹部的空气是放松和自然的...精神正在向血肉之躯走来。”太极的老祖宗告诉我们,要想让气贯全身,姿势一定要上下流畅,力度一定不能反。很多著名的拳手都不讲理论,认真练架子。有好功夫,原因是架子体现了法,包括身、用、气。满足于练套路,却不求其准,成果不大,甚至练拳多年也不觉得生气。

王宗岳《论太极传》说:“从熟悉到了解,从了解到班神。”上架不仅要准,还要熟。杨成福的弟子董英杰说,打拳一次至少要练三遍:第一遍练筋,第二遍纠正姿势,第三遍加形加意。熟练之后,第一手会有意向,进步会更快。拳击情况正确;如果你再认真锻炼,你会从手术开始,逐渐产生一种周而复始的内气流动,从最初的腹部胀满到手指麻的肿胀昏花,再到全身的气。有兴趣练太极拳的同志,一定要先了解架子,寻求正确的姿势,否则就是白费力气,得不偿失。

2.通过阴阳虚实的变化调动内气的运行。

有人说,太极拳的精髓在于“虚实”二字的运用。阴阳虚实的变化是通过正确的架子体现出来的,尤其是在练拳的初级阶段。王宗岳《论太极传》开篇就提出:“太极生而无极,阴阳之母也。”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和谐的结果。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对平衡的。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过多和减少会导致疾病。在体育锻炼方面,太极拳力求达到阴阳平衡。其手段是通过虚实的不断变化,使气血在周身流动。拳促气动,气促四肢动,目动易,手随目动,脚稳,左右手,敏捷如龙。比如拳头动作时左腿实右腿虚,换姿势时右腿实左腿虚。因为重心的不断转移,一会儿左腿实,一会儿右腿虚,这样气血也随之变化,在身体四周流动。练拳时,只要注意心灵的放松,分清架子的虚实变换,就会感受到体内气血的流动,从而获得圆滚滚、生机勃勃的趣味。虚拟现实有三种:前后、上下、左右。更进一步,需要虚拟现实和真实现实。虚拟,并非完全无能为力:真实,并非完全被占据。详细来说,一只脚要分成虚拟现实,一根手指也要分成虚拟现实,甚至每个细胞都要分成虚拟现实。这就是“一个地方有一个虚拟现实”。同时又以田单为主导,变化多端,所以又叫“时时处处有此真假”,当你修炼到这种境界时,就会“行气如之字形珠,无处不在”,气在体内的运动就会像太极图一样。宋代程二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寿考之人,必有血之渊脉。”。既然气息悠长,自有促脏阀门和自我按摩的功能。脏腑强壮,那是什么病?

3.通过呼吸促进内气运动

呼吸是气的表现。太极拳除了鼻吸气、鼻呼吸外,还采用腹部反向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向后吸(命门穴),呼气时腹部由后向前放开。这是内功,和气功以后练先天,以先天为后天是一致的。吸气时,后天之气下降,先天之气上升。吸气时,后天之气上升,先天之气下降。通过这种腹式呼吸,可以促进中气升降、开合,达到炼气的目的。在太极拳的气功中,每一式都与呼吸相结合,吸阴呼阳,一取一吐。练拳有一定造诣的人,一吸气就能感觉到气血流向心脏和命门穴,一呼气就流向四肢。

太极强调生命,气功强调腹部。丹田中气满,气可透后三关,直入泥丸。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时刻注意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可以事半功倍。命门穴是全身的重心,握着能达到四面八方。力量穿透脊梁,力量由脊梁产生。命门穴是运动时的动力之源。用力往前走,命门穴支撑:一起画,然后在命门穴拉。精力充沛的时候,是个人爆发力的源泉。从此昂扬的精神和力量的吞吐和开合,进进出出,全身的平衡都可以调整。知命知太极。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动作来源于呼吸和呼吸,所以也要求细、匀、深、长。但拳势包含了技术攻击,所以它的动作有一定的维度和趋势。要了解架的过渡和储发过渡的起伏,才能和呼吸很好的结合。当时呼吸和架子不容易配合的时候,可以先画出一些开合清晰的架子,比如按压动作反复练习,直到呼吸顺畅,直到中气上下起伏,来回晃动的感觉明显。然后再配整套拳法。初学腹式呼吸,结合架式练习,一定要自然,不要逆气,或者用力深呼吸。否则是有害的。气可以练,但更重要的是靠。“气若直接修炼则无害”。练太极拳是补气的方法。如果尽力使气,会违背自然,容易伤五脏六腑。

4.通过意识指挥内部气体运行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静心定意”(顾《太极拳》)。太极传运气的意向不是有意的运气,所以是膨胀的,呆滞的。所以王宗岳的《作功论》提出“心要用以导气,万物要气平气和。”练太极拳的时候,要让气在骨肉内外之间慢慢传播。俗话说“我感到愤怒。”意思是引导气跟你走,得其所愿,便得其所愿。如果要左右交替运动,气随左右手脚交替运动;要转圈,气就转圈。气功强调的是脑力锻炼,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注意力集中,心平气和,排除杂念,从禁食到遗忘。太极传用意识引导动作,用心行动,毫不费力。上帝是教练和司机。全身都在关心喘不过气来,意图是离开。两者都强调头脑的统帅主导作用。他们都有严格的姿势和动作要求,尤其是太极拳的动作变化很大。意识的集中和精神的集中是完成动作整体协调的保证。

太极拳是武当门的家传拳法,所以练法有“神重于形”的说法。都强调心念为主导,精神要流畅丰盈,精神要虚凝,身体要刚柔并济,所以拳姿要沉稳,心神要宁静。心绪不宁,不能平静,则不灵,气不能收敛于骨。“心为令,气为旗”,这是对以心动气的最好诠释。练太极拳不能像坐着不动,身体一动不动才能得气,因为拳的动作很多。所以心随运动而动,从而带动气血运行。比如在做单鞭的时候,意图是从右手通过背部到达左手,这样一部分气血就会随意通过肩、肘、腕到达左手,左手到达定点的时候,指关节就会有发胀的感觉。这就是体内流动的气血。练拳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眼睛。眼睛是你灵魂的窗户。当你看到它们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你的气就会随之而来。所以陈太吉理论家陈欣说:“内气起于一心,行于四肢骨髓,充于四肢皮肤。”这说明太极拳是用意识指挥内气运行的。

太极拳和气功都讲“气”,但这个“气”不是气息,而是指人体的“真气”,是人体固有的“元气”、精微的自然、自然之气的结合。前天推广的一种智能开发技能叫“形-神桩”,是形、气、神的结合体,虽然侧重于形的训练。这个方法和太极拳结合的很好。比如太极拳的上升,他蹲在膝盖下,同时用两个阴掌压,但他可以用手压地,引一个高手,把气息沉入腹部。再比如野马的鬃毛配方,可以把天气接在脑子里,同时把气接地。

5.通过练拳达到效果和体验。

我练拳10年了。通过几年的锻炼,高血压心脏病和胃萎缩都治好了。让我变得强大。精力充沛。虽然我已经七十岁了,但我有着乌黑的眼睛,红润的脸庞和乐观开朗的心情。我意识到,要想练好太极拳,首先你必须摆脱杂念,练好精神。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练拳。所谓“淡泊虚无,真气从中,灵在里面。”这是事实。二、练拳一定要持之以恒。毅力。安吉尔说:“所有的坚持迟早会有回报的。”这句话我记在心里,一直坚持打太极拳。早上不容易忽冷忽热,雨雪交加,很忙。我坚持每天早上打太极拳。再次,练拳适合在安静的园林厅堂或安静清新的地方,让全身放松,集中精神,有利于练好太极拳。正是:我想闻闻重生的美妙之处,劝你天天打太极。

进一步阅读

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

一、如何理解太极拳的“气”

气在人体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气在人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运行在人体的每一个角落。根据中医理论,气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气血相互依存,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医称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液循环,气滞则血瘀”。气病可达血,血病可涉气。“气血主要沿经络运行,气血与脏腑的关系也很密切。脏腑的病理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异常也会影响脏腑的功能。所以,调节气血运行对于运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太极拳动作轻柔,呼吸悠长均匀,是现代人乐于接受的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氧运动。

《太极传》中有许多关于气的论述。比如十三势操,需要说明的是:“用心练气,必是气定神闲,可以收敛到骨。”“气运体顺,做事顺,就方便照顾心。”“气直接修炼无害。”《气要胀,神要制》和《丹田松净气》这首歌,讲的都是气的重要性。有人写文章说内家拳法讲究“气”的锻炼,其实是陷入了对“气”的误解。我觉得这可能是对他的误解。如果把“气”看成是呼吸的氧气,是人体固有的力量,那么它的概念自然和内家拳手不同。其实,太极拳中所说的“气”,不仅概括了中医的正气、元气、经络之气、气等物质之气,还包括武术、气功中的内功、内功之气。这两种气的相互作用,* * *共同构成了太极拳中所说的太极内气。太极拳练习者将在速度、力量、耐力、敏捷、柔韧等方面提高身体素质。通过合理的训练加上足够的时间,自然会使太极拳的内气充盈。同时,在练拳时,这种情绪化的拳击动作可以产生防病、御敌、攻防的生理效果。

二、太极拳的运气法

说到太极传的运气,首先要说说太极传的气息。练习太极拳的呼吸在初级阶段,随它去吧自然,服从流畅度,不要强迫它与动作合拍。呼吸方式主要是鼻吸气和鼻呼吸。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使用气的气息。“你可以呼吸,然后你可以灵活。”也就是说,呼吸和动作要协调一致,你要呼吸,要呼吸。

一般来说,在拳架中,能气时呼吸,能气时呼吸,举时呼吸,沉时呼吸,开时呼吸,拳击操作时呼吸。总之,在拳、走、推中,动作比较复杂,有时候呼吸很难跟得上动作,所以运气很重要。

1.“松”是前提。

要想让自己的“气”在拳、走、推中畅通无阻,首先就是放松身体。拳论曰:“筋骨宜松,皮毛宜攻,精神宜中。”这里强调的是,练太极拳需要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放松。不能松就不能软,不能软就不能柔;如果你不能放松,你的力量就会僵硬,你的气就会停滞,你的气就不能连贯、完整、灵活。如果不能放松,手一推就容易僵硬僵硬;不能放松,听力就无效;不知道改变是容易被人控制的。所以太极拳家一直把放松作为练拳的第一要求。以前,拳击手尽量选择安静不受打扰的场地,营造轻松的环境;在打拳击之前,要洗心革面,心平气和,这是为了营造一种放松的心态。陈兆魁先生曾说:“太极拳的整个过程要放松,要沉,要百分之百的放松。同时全身要松,要松到指尖。”随着放松和安静,我头脑清醒,冷静和充满兴趣。这种状态下的拳法自然流畅,流畅不言而喻。

“连续”就是强调从形到力的运动,把人体的四肢和躯干看成三段,每段又可以分成三段,再分成三段。当你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的运动时,按顺序移动,就可以达到“整体”公式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虚拟精神将在其中感到舒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切外在的动作都要靠内功(内气)驱动。所谓内功不外移,体内以气运,内气膨胀,形满。在意识韵的指挥下,身体的上下关节要一个接一个地放松,就像一串珠子在晃动,在旋转。太极拳初学者往往是外表不协调,顾手不顾脚,顾上位顾下位,动作不到位,势不连贯,力量不足。这些都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具体表现。练了一定时间,逐渐掌握了太极拳的劲和运的规律,就会精力充沛,动作流畅,连贯。俗话说“气动如之字形珠,一丝不苟,停滞全身”,但这珠是用线串起来的,线是断不了的。线断了,珠子就散了。这条线是内气。

2.“意义”是主导

太极拳对意图的强调并不笨拙。虽然对初学者来说比较难,但也不是不能理解。练拳的时候可以从“虚”入手,练习对精神的感知。比如说,我们以陈太吉传的斜步第五乐章为例。左弓步右手前推时,可以假设前面有一个人,可以自己控制前推的力度。往前推的时候要注意腹部,让真气慢慢渗入腹部。此时腹部鼓起,命门同时向后扩张,脉圈也向四周扩张。这时你可以想象一下,腹部的气沉入海底。这个假设一开始很渺茫,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关于“虚”的想法,其实其他门派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大成拳七步法中的站桩和力量测试,非常强调意念的调节和精神假意的训练。比如桩法中的“垂头如线”、“双手持球”、“双手浮木于水”等思想。这些心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初学者正确掌握姿势,体验力量,抑制分心,以抽象的思维方式放松自己。

太极拳的运气和气功专家不一样。一般气功专家都是专注于一点,而太极拳练的是元气,气是由意引导的。所谓“气以意为导,气以体为运”,“心为令,气为旗,神为寇,神为驾”。气是身体的动力,身体内外一致,外观一致,就是整体性。每两个动作,只有手先聚焦,再释放,特别是通过它。

一开始就轰轰烈烈的动,一串串的转。表演拳法时,要求气要贯穿四端,不能有间断。“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停滞全身。”实践证明,太极拳的整个修炼过程,应该是完全被他的激情所主导的。他在打拳和走路的时候要放松,要有意识地引导气的运动。他的内气膨胀,外表饱满。他全身皮毛随着大自然的气息而膨胀,人在气中,气在人,呈现出一派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景象。一些练太极拳的人迷失方向,粗心大意是常有的事。这种做法好玩还行,但跟练太极功夫差远了。而那些靠自己有点笨拙的人,靠一个僵硬的身体来争取自己的资本。导致人久而久之入不敷出,透支,伤害身体和精神,失去时间和精力也是无益的。

太极拳是人生之学,既修身又修心,形神兼备,修命养心。整个修炼过程以心性为主导,以丹田为中心。阳程普公云:“气可入丹田,丹田是气的总器,数百条肢体由此运化周身。”太极拳一定要练腰劲(腹劲),出不去,你再怎么动,也只是“荡”。有些人把拳架的造型练得很好,但是看它的味道总觉得轻了很多。看他打架,动胳膊抖胳膊,动腰扭臀,总是别扭,不雅。原因是腰部力量没有练过,而且不是拱肩肘关节,而是腰臀摇摆。它的病必须靠腰劲(丹田功夫)来追捧。陈假说,“里面不动,外面不动;腰不动,手不发。”陈兆奎先生说;“腹内转”,所有的拳击动作都要“结合腹部来带动”。腰是枢纽,腹是气的来源和核心。拳击理论里说的:什么都不动。其“一”者,腰也,丹田也。所以太极拳各种力量的运用,关键在于腰(腹)的修炼,练拳必须先练腰部力量。有了腰部力量,身体其他部位的力量就会有效发挥作用。这个腰劲就像是把那串珠子串起来,这根线的抖动会带动整串珠子旋转。这条线不动,线上的珠子也是一串散珠,动而无章,乱而无力。这根线影响整个串珠子,就像腰(丹田)影响全身所有关节一样。腰部发力时,丹田之气部分上升,内气从海底经脊柱、玉枕、三关连成一线,以腰部为核心,上肢力量来自背部,由肩至肘。腹部的另一部分气从臀部到膝盖到涌泉穴下沉,然后通过踏板反弹回来,从脚到腿和腰回到腹部。

三。气的运行

太极拳讲的是内气外劲。气是力量的驱动力,力量是气的外在表现。“拳击之美在于运气”其实就是运气。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太极拳初学者推手时很难做到气能合一,随意用气激发。他们走拳击的时候,往往手有力,脚有力,很多动作都是“单摆浮动”。他们做不到“不动则静”,做不到一举一动,足、身、目,形成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太极整体力量。前面说过,太极传的真气能量是循序渐进的,真气能量的来源是腰(腹)。发力前身体要放松,沉入腹部,然后吸气提肛提腹,腹部的气从海底翻过来积蓄力量。精力充沛时呼气,命门之气翻腹(形成小周)。在拳术上,有所谓“内有海水浪,外有珍珠倒闸”。这种行气的方法一开始很渺茫,但是久而久之就能掌握。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腰里(田单)的气总是满满的。呼吸运气,体现在里面就是腹部的停滞和腹部的内旋,也就是腰部的螺旋起伏。这样做了以后,走路和推手的时候就可以收发自如,从而发挥力量。陈欣说:“生一个肾是真招。”丹田是气的来源,是能量的引擎,使人精力充沛离不开腰部(丹田)的枢纽作用。

太极拳精要

虚领顶力:头颈好像向上抬,保持直立。如果松而不僵,可以旋转。如果力量是直立的,身体的重心可以保持稳定。

挺胸后拉,沉肩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部不要挺起,肩膀不要耸肩下沉,手肘不要抬起而是下垂,全身自然放松。

手眼对应,以腰为轴,走起路来像猫一样,辨虚实:指的是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浑然一体,要求动作发自内心,从腰动起,随手动,眼睛随意转动,区分两下肢的弓步和虚步,练习至腿有力,动作缓慢无声。

心与身齐头并进,意向不难:不经过努力,一定不能片面理解。如果拳法柔和,一套拳法后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不变化,就失去了拳法的作用。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用意念诱导身体动作,随意用力。虽然力气很大,但是外表看不出来,就是有意图的暗中动武的意思。

精神和谐,精神沉入丹田:即意向与呼吸和谐,呼吸应是腹式呼吸,呼吸与呼吸刚好配合动作的开合。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身动而脑静,心念要以拳为主。所谓形外动,心内静。

均匀连续:指各手指运动速度均匀,各种类型连续,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协调、联系紧密。

打太极拳需要放松和自然,使大脑皮层的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和休息状态。同时,拳击可以活跃情绪,调节大脑,而且越熟练越应该“先放思想,后放身体”,集中精力指导动作。这种长期坚持,会恢复和改善大脑功能,消除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疾病。太极拳呼吁“沈丹天”,故意使用腹式呼吸,以增加呼吸的深度,这有利于改善呼吸功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温和的锻炼,年老体弱的人可以拥有舒适的经络,旺盛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和机能。太极拳因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等慢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近百年来逐渐在国内外推广。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锻炼。

五派太极拳创始人吴玉祥《论太极拳》的前三句话是:“动之时,应全身轻,尤透之。”这就充分说明了太极拳轻身法的意义。

曾经当过老师的郝少如,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身体姿态的要求。他指出:“学习太极拳,必须处处按照太极拳的原则,做到完整而丰富。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都必须注重身体姿势,这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健身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姿,即学习拳架讲究姿势,以尾巴中心为基准(前、后、左、右移动时必须保持躯干中心),强调步法上严格区分虚实,以中心为前提,变化时完全用内功,而不是靠身体的前倾后仰、左右偏摆,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上下肢一定要和姿势协调好,如果协调不好,会直接影响姿势。新手很难支撑身体的稳定,也很难分辨真假。但是要练八个动作,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得到刷新。就像练习郑多燕的瘦身舞一样,多练习就好了。

和睦相处,行动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全身轻灵,才能进一步掌握气机的能力。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叫内劲。第一,在意识的指引下,练习心、气、拳的合一,从外表到内在的形。身体姿势是组织内部形态和内在力量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里,一举一动都要由内而外,做到内外合一。这就是“万物皆动,万物皆静,万物皆静”的道理。身、手、步法必须相互协调,才能达到由内形支配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