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遗骸呢?
这些说法似乎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棺材用凉车抬,会热,车内会臭。把一只鲍鱼带上船,让它发臭,这是官方的命令。”但是,我们这里只说“臭”,并没有说是秦始皇尸体腐烂的味道。用来“弄乱味道”的鲍鱼,一定被嘲讽为另一回事。按常理来说,秦始皇的尸体不会腐烂到这种程度,后世学者对此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
持“始皇帝遗骸保存完好”观点的人认为,以当时的防腐水平和秦始皇至高无上的地位来看,始皇帝死后甚至下葬时的遗骸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种说法在20世纪70年代初变得更加流行。因为在1972年,长沙马王堆发现了西汉辛追遗骨,器身完整,器身湿润,皮肤有弹性,关节可活动。这是第一具震惊世界的历史悠久的湿尸。
西汉辛追女尸为什么能保存得这么好?有很多解释。
有人说这是木炭、石灰、白膏泥的密封作用,使其处于沙漠般干燥的环境中,细菌无法繁殖。
有的说棺材密封性好,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而且,马王堆墓从未被盗过。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有人说辛追生前追求长生不老,有吃丹药的习惯。虽然她过量服用丹药后活不长,但丹药的毒性对细菌有杀灭作用,使她的骨骼得以长久保存。
有的说随葬品中有大量的中草药,一定程度上为防腐药水的配制准备了条件,成为古尸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有人说,从墓壁上雕刻的道教养生图和目前出土的两本最完整的老子《道德经》不难推测,辛追夫人是道教养生方法的研究者,颇有建树。
……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自然想到秦始皇遗骸的保存,认为上述条件都是秦始皇时代所具备的,而且更优越。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教授认为,距离秦朝不到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秦朝也应该有防腐技术来保护遗存。
1980,10开头,笔者就此问题拜访了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见《文汇报》1980,10.9),其学术探讨广泛而严谨。他明确地说:“从马王堆女尸完整的保护和富有弹性的皮肤,可以想象秦始皇的身体,说秦始皇的身体完好无损,以当时的防腐水平、中央集权和秦始皇的独占地位来看,也不是不可能的。”
李先生说,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灌满了红色的棺液。科学家认为,这种液体就是让辛追保持两千多年不腐烂的“神奇液体”。棺液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加入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中含有汞。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红色液体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烂。
联想不会固化理解。狄德罗说:“想象是提高智慧的翅膀,可以使人摆脱时空束缚带来的苦恼。”把西汉女尸和秦始皇遗骸联系在一起,会扫除我脑海中的一些尘埃。
地点方面,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这里7月(丙寅日)的天气还是比较凉爽的,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热。
就骑行装备而言,秦始皇的尸体被放在一辆酷车里,也就是有窗户的车,关着是暖的,开着是凉的。
秦始皇根据自己的条件,去海边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他在路上感到不舒服,吃了很多“长生不老药”。这些中药虽然不能救命,但是可以杀菌,也可以起到保护遗体的作用。
这里有两点不能忽视:一是死亡的地点,二是死亡时身边的人。
死亡之地在沙丘中。沙丘是商代晚期商王留下宫殿的地方。这就是商纣王“以酒为池,挂肉为林”的地方。战国时期,沙丘成为赵国的名城,著名的沙丘宫就在这里,自然成为秦始皇的出发宫。应该说它的生活设施甚至必要的治疗药物都是有的。先帝病危时,御医必须涂抹丹药的药方。中国古代炼丹师造炼丹师,吹嘘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炼丹是人们追求长寿的主要方式之一。或许秦始皇想长命百岁,甚至服用了大量的丹药。提炼出来的丹药本身就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比如水银,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但是水银对细菌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始皇帝生前和临终时服用了大量丹药,这是他背后的一个错误,但丹药的毒性使他的身体得以长久保存。
何况秦王朝的核心官员胡亥、李斯、赵高都在场。宰相李斯掌握着朝廷的大权。赵高是始皇帝的贴身太监,胡亥是典型的孝子。秦始皇身边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医术高超的御医夏武切。面对突发事件,他会用自己当时的杀菌防腐知识。
当始皇帝突发疾病去世时,他们非常担心“子孙万世皆变”,于是决定“守口如瓶,不发丧”。这是当时形势决定的政策。
然后,最重要的是尽最大努力保存好遗体,以免失孝变故。孟子说:“孝子最重要的是尊重亲人。”亲人去世后,亲人的遗体被视为活人,也叫“以死为生”。所以保存遗体是孝顺的重要体现。
这就是先秦时代“鬼崇拜”思想的影响。在“鬼崇拜”发生之前,人们抛弃尸体,就像野生动物对待同类的尸体一样。《易经》中记载“古葬以厚衣为酬。”埋在田野中间,没有海豹也没有树...“恰恰是对鬼神崇拜之前人们处理尸体的描述。最初的“鬼崇拜”其实是崇拜活人的自然本质而产生的活动能力,认为肉体受伤,灵魂也受伤。这时,人们认为死者的灵魂可以单独存在,像活人一样生活,所以需要对遗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其像活人一样,像真人一样。人死后,无论是土葬、火葬还是水葬,都要先保护好尸体,这是重葬的第一个行为。
再往前走一点,当洞穴里挤满了人,我们开始探索人体的不腐性。考古学家发现,当时人死后,在尸体周围撒一种赤铁矿,一种红色的东西,不完全是吉祥或者驱魔。也许这样也能让尸体保存得更好。秦汉时期有一段时间,我服用了这样的药物,通过所谓的炼丹让自己长生不老,其实当时就表明了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自己死后,第一是不要死,第二是即使死了,身体也不能腐烂。
其实古代社会有很多保存尸体的好经验好方法。鲁迅先生也讲过尸体不腐烂的方法,就是“屁塞”。什么是“屁塞”?即在古代,往往在死者死后,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门等处塞一些小玉和石头。据说这样可以防腐蚀。还有,古人在大氅时,常把水银粉涂在身上,“古人在大氅时,把屁塞在屁眼里”(见《鲁迅全集·流浪》),使其长久不朽;
马王堆辛追的长生不老很神奇,连云港的“惠平”还不错,让人感叹,等等。虽然仍然令人困惑,但许多防腐措施已为古人所知,并正在应用:
以上是鲁迅先生说的“屁塞”和用水、银粉涂身,是常用的方法。
有的用含有酒精和甲醛的烈性酒来涂。
有的用蜂蜜、沙砾、盐擦拭。
如今,少数民族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的方式有很多种,其巫术传统也凭空给人们增添了神秘诡异的色彩,但通过相关人士的观察,防腐防腐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
第一种方法是加入一定量的朱砂,特别是水银,或涂抹或蒸发熏蒸,使全身有一层保护膜;第二种方法是用草药熏蒸,把死者放在有消炎杀菌草药的蒸桶里。熏蒸后,尸体可以保存很久,不会腐烂。第三种方法是将尸体脱水;第四种方法是用盐辣椒。在一些偏远地区,根据birthdates的计算,死者将需要等待15天才能上山下葬。万一碰巧是大热天呢?那就是勤换被子,排除体内一些水分,死人越来越干,不像一般人死后会肿起来。
有专家认为,秦始皇死后,首先采用降温的方法,在发现水银后,将尸体“清洗”,用多层丝绸包裹,然后浸泡在水银棺材中。这种想象不无道理。因为先帝死在沙丘宫,经过一番治疗,重新入棺。入棺后,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说:“棺柩以凉车载之。”
如果秦始皇的尸体在途中就开始腐烂,恐怕还没来得及运回咸阳处理就已经面目全非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当时天下独大的始皇帝身上,自然是不允许的,也是不可能的。
其实汞也是那个年代常见的防腐剂。炼丹产生的水银是金属物质但处于液态,易挥发,不同于普通物质。怪异的现象让古人产生了神奇的感觉,所以方士们一直想用这些物质制成具有神奇功效的“回归丸”,也就是俗称的“神丸”。《抱朴子·金丹篇》说:“长生不老药已立,不但能长生不老,还能当黄金用。”也就是说,这种“灵丹妙药”是一种既能让人“长生不老”,又能“点石成金”的灵丹妙药。
自古以来,方士就与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医生也懂得炼丹术。如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古老的本草书籍,被视为医书,但该书将朱砂列为第一上品,炼丹术中使用的40多种炼丹药分别列为上、中、下三类,并明确提出分级的标准是“服药使人有安全感。”整天拿着药袋的医师夏武切,应该掌握了这些医术。
最引人入胜的是“长生不老”,因为水银有抗病毒、杀菌的作用,所以被称为“金不死,胡为万物之宝”(《周易》可同契)。一位炼金术士认为,服用金银矿物等“不死”之物,可以使人的血肉同样“不死”。所以他们不仅要想办法拿这些东西,还要用人工的方法提炼药用的金银。包括秦始皇在内的许多皇帝都招募炼金术士为他们炼金。
当时正值夏季,大臣们保护始皇帝的遗体也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古代有很多保护遗迹的方法。当时就出现了“水银浸”的方法,更何况“至尊”的始皇帝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用“水银作池”也是屡见不鲜。可以推断,秦始皇的尸体也是“泡在水银里”的;死神被埋在棺材里,直到地宫被埋,都被水银浸泡。
依据是什么?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第一,秦始皇时代的贵族墓葬使用的是水银等“不死”药物;第二,秦朝的高官,李斯、赵高、胡亥、御医夏武切都到场;第三,秦始皇陵地宫中测得大量水银。
20世纪末,我国考古学家在秦陵地宫表面检测到大面积的强汞,并得出结论:秦始皇陵地宫中隐藏着大量的汞。水星的分布趋势很明显是一张大秦帝国的疆域图。从史书上证实,《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河海,灌注于机。”上有天文,下有地理。"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物探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无损探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礼经过仔细分析后得出结论:地宫中的水银确如司马迁所述:以百川、河海为基。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汞。
一百吨水银,不是一百吨水泥!可能吗?
有可能。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反复梳理史料,经过两次实地取样测试,确认地宫储汞有理有据。考古发掘也多次证明,《史记》中秦陵的记载是符合史实的。有专家分析,在墓葬中使用水银不仅是为了营造一种宏伟的氛围,也是为了保护始皇帝的遗体,甚至是为了利用硫化汞这种有毒气体来防止盗墓贼的入侵。当时贵族墓葬以“水银为池”并不少见。但在地宫中,用水银象征“海纳百川”和“相机灌输”,是第一个皇陵独有的。
说实话,几百吨的汞,别说古代,就算在今天也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这样的水银从何而来?可能是多频道的。因为炼丹术是古代为了“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的炼丹术,这种炼丹术起源很早,“很多地方都产丹”。据《项传》记载,淮南王刘安在《枕中鸿宝秘园》一书中说,战国时邹衍(约公元前305- 240年)有“重追延寿”之志。《战国策》载有方士向景王献“长生不老药”的事实。《周礼》甚至记载了西周时期巴人向周成王献丹。
除了零星分散的提炼外,还有大规模的矿区,这一点得到了《史记》、《货殖列传》的证实。《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巴县有一个姓卿的寡妇,世代垄断朱砂开采生意。秦始皇曾为她建了一座豪华的纪念碑——“怀庆台”,以表彰她的“贞洁”。《史记》也说:“江南”产朱砂。丹砂是提取汞的主要原料。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师大教授王子今提出了“江南朱砂”的概念。他认为中国的汞矿分布最集中在重庆南部、贵州东北部、湖南西部,也就是乌江附近,比如酉阳、秀山、吴川、铜仁、万山、新晃、凤凰。川东南是春秋战国时期汞矿的主要产地。
《汉书·食货志》也说巴寡妇是卿,她家世代垄断丹砂的经营,成了很有钱的人。秦始皇视其为贵客,为她修建了“怀庆台”。此后所有涉及朱砂的史书都提到巴寡妇卿。在古代,以硫化汞为主要成分的朱砂被用作书写、绘画和化妆的颜料,另一个主要用途是入药或提取汞。因为天然汞非常稀少,当时获取汞的主要方式是用朱砂提炼。
史书中记载巴郡寡妇设法清理朱砂水银。虽然没有提到她与始皇陵的关系,但秦始皇为她修建了“怀清台”,牵出了秦始皇陵与巴寡妇清的某种关系。如果不是因为在秦陵地宫提供了大量的水银,秦始皇怎么会为她修建“怀庆台”,表彰她为“处女女”呢?
人们自然形成秦陵地宫水银来自巴郡寡妇卿的观点。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秦陵研究专家、“汉唐陵墓体系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华成教授对秦始皇陵汞的来源进行了专题研究。他说: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丹砂、巴(巴县)、南越(今两广)的红矿作了解释。由此看来,古代朱砂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华阳国志·八志》说茶和朱砂产于涪陵县。魏晋时期,刘麟引用《汉书续志》对此记载的注释:水暖出朱砂。魏晋时期的涪陵郡在秦时是巴郡的范围。
川东南地质队总工程师邓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他说,贵州朱砂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渝东南朱砂矿属于贵州汞脉的延伸,具有开发价值。
巴郡应该是古代最大的朱砂供应地,同时巴郡又是离咸阳最近的朱砂产地,所以专家推断秦陵地宫中的水银很可能是巴寡妇清提供的。如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巴国寡妇已拥有朱砂矿,并使之成为天下最大的生意。
巴郡寡妇管朱砂水银,佐证了秦始皇尸体保护得很好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