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太极拳?太极拳有什么特点?适合普通大众练习吗?

摘要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动作刚柔并济,既能攻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流传广泛,深受人们喜爱。

虽然太极拳在套路、推姿、气功上各有流派,但都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滋养脏腑、强筋壮骨的功效。太极拳作为拳法之一,早期被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柔手”。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 ~ 1795),山西武术家王宗岳在《太极传》上撰文,才使《太极传》得名。“太极”一词源于《易经》,包含至尊、极至、绝对、独特的含义。

天地之间,天地之上,一切事物和机缘都在不断变化。树、花、山梯田,似乎都是静止的,都在逐渐衰老。俗话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是把各种变化,在拳击练习。动静开合,刚柔相济,上下左右,上下缠绕,忽隐忽现,虚实相生,连绵不绝,遍布全身,一动不动,气势十足,消失不见,带着力量,融于全身,使劲断,然后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念、一念、一行、一个人的自由意志都在自我控制之下,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是太极拳。

发展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有唐代徐宣平(公元618 ~ 907)、宋代张三丰(公元960 ~ 1278)、明代张三丰(公元1368 ~ 1644)和清代张三丰(公元65434)等说法,没有充分的史料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而是戚继光所创可见,太极拳不是一个人创造的,而是前人不断发展、总结、整理、创新、发展的。纵观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可以看出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这足以解释太极传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据中国武术史家唐浩考证,太极拳中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承袭自吴唐宗门武学并秘而不宣,传承的只有赵保和太极拳;另一派先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中流传,后传至杨式、吴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王庭,他是一位独创的武术家。

太极拳几百年来代代相传,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包括陈、杨、吴、吴、孙等)。追根溯源,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东青峰岭,600年前是长阳村。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布,率部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文县城北,设陈布庄村。过了两年,因为地势低,他又搬到了长阳。后来由于陈人繁衍,家里传下来的武功在附近很有威望,村里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沟。久而久之,改为长阳陈家沟旧名。陈总结了很多拳法套路。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枪,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双推手等独特的演练方法。根据这一原理,创造了刀、枪、剑、棍、锏、双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法套路以太极理论为基础,从无极到太极,从无相到有相,从静到生动,每一招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机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代代相传,形成了陈氏太极拳。陈长兴,第十四世陈,在其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建了一座里程碑。他将陈的《太极传》由博归武,加以提炼和总结,创造性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套路,成为陈氏《太极传》的一路二路,后被称为“老架”。他还大胆打破门规,传宗接代,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的杨福魁(鲁禅)为徒。杨福魁回到家乡后,在北京教拳。由于教拳的需要,他逐渐抛弃了被后人修改定型的旧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成为现在流行的杨泰太极拳。满清全友和杨福魁之子侯,学了杨的小太极拳,传给儿子,在沪上习武,将太极拳修改定型为另一家。继之后,汉封他为吴,故称吴。

1.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三:①综合吸收明拳名家。武术在明代非常流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专著和新的拳种。太极传学习了当时各种拳法的长处,尤其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2)结合古代的指导,呼吸。太极拳因注重引导精神沉入丹田,放松心灵,强身健体,被誉为“家传拳法”之一。③应用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石太极传》要求按经络螺旋缠绕,有目的地行气,连接任督二脉,练取冲脉。各种传统太极拳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的各种矛盾和变化。

2.发展

建国后,太极拳发展迅速,打太极拳的人遍布全国。目前,仅北京的公园、街道、体育场就有上百个太极拳辅导站,吸引了大量的爱好者。卫生、教育和体育部门已将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并出版了数百万册太极拳书籍和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广受欢迎。太极拳活动在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行。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出版了30多种太极拳书籍,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组织,积极与中国开展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引起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指导的完美结合,是人类的高级文化。其拳法理论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婷经》、《积孝舒心》等中国经典著作。,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所以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中间挺立舒适,精神轻盈圆润,柔缓均匀,开合有序,刚柔并济,动作如“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自然优雅,可以亲身体验音乐的节奏,哲学的内涵,优美的造型,诗歌的意境。在高级享受中,让疾病消失,让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科研部门都在研究太极拳。通过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心理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良好的效果。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其特点是:“刚柔并济,以待行动,圆而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它是武术和孙子兵法的有机结合。因此,太极拳,尤其是杨泰太极拳,以其简单的拳姿和易学易练的独特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基本元素

太极拳的基本方法是“推、滑、挤、压、挑、推、肘、靠、进、退、顾、盼、定”。动作缓慢舒适,练拳时要求腰直、颌收、背直、下垂,有浮云之意境。清代义和团说“拳势如海,无穷无尽”。同时,太极拳也非常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这也是太极拳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劲是八的基础,练太极拳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个劲。它是弹簧力,也像是用水撑船,比如称重;是感知力,所有的外力都靠感知力来分辨方向和大小。其他七种力量只是取向和做法不同而已。比如手掌由内向外包裹,就叫“拉伸”,手掌由外向内包裹,就叫“拉伸”,双手同时交叉向外拉伸,就叫“挤压”。力量是一种向上向外的力量,使对方的力量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术;划力是侧力,向下三分,向后七分。使用时胸部要转向腰部,胯部也要一样,防止对方撞到胯部。挤劲就是把郑的力量往前推,手背上挤,另一手为辅。重点是双手发力,双脚抓地前弓;压力是向前推或抬起的力。使用时头部要用胸部悬吊,背部要用腰部力量拉出。挑劲是抓住对方手腕和手肘向下向后下沉的力量。用的时候要含胸胯,一般是先挑后挑;力量是用手挡住左右上下的力量,要用身体带动腰部;肘劲是肘击人,在近身格斗中使用,有“远拳近肘近身”之说;靠力量就是用肩打臀,靠近身体的时候用。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01:起跑02:右手麻雀尾巴03:左手边04:手柄05:白鹤亮翅06:抱膝步07:撇身锤08:挤压式09:递进式移挡锤10:仿佛密封似的闭合1:开合手65438。+05:玉女飞梭16:左右踏板17:遮手臂锤18:野马分鬃19:云手20:独立虎扑21:右劈脚22:双峰穿耳23:左劈脚24:转身掴脚25。压掌31:独立掌32:骑姿33:转击34:停击35:放掌36:踩七星37:后退跃过虎38:转摆莲花39:弯弓射虎40:拉雀尾左41:合掌42:收势。

攻防原则

太极拳在攻防上风格独特,特色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刚柔并济,避实就虚,借力打力,主张凡事客观进行,与人共处,自己呆滞。为此,太极拳特别注重“听”,即准确地感受和判断对方的到来,从而做出反应。在对方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不要抢在前面。可以先用招数诱导对方试探其现实性。这个术语叫做“领头的手”。一旦对方开始,你就要迅速抢先,“他没动,他先动”,“后来者先来”,这样就会把对手拉进来,让对方失去重量,或者分散对方的力量,占尽优势,全力反击。太极拳的这种攻防原理体现在推手和套路动作要领的训练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术语简介

倾听:即准确地感受和判断对方的到来,从而做出反应。

引手:不要在对方开始前抢在前面。可以先用诡计诱导对方,试探其现实性。

训练方法

(1)冥想,呼吸自然,即练拳要求安静集中思维,集中精力指导动作,呼吸平稳、深沉、自然,不勉强屏住呼吸;

(2)适度舒适,温和缓慢,即保持身体放松自然,不偏不倚,行云流水,温柔均匀;

(3)动作呈弧形、圆形,即动作要呈弧形螺旋,圆形活动的转化不是停滞的。同时以腰部为轴心,全身形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续,衔接流畅,虚实处处分明,重心保持稳定;

⑤要轻而从容,刚柔相济,即每一个动作都要轻而从容,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力度要完整有弹性,不能用笨拙的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如下:头部——保持“虚领推劲”,有悬空的想法,不要晃歪,眼睛自然直视,嘴巴轻闭,舌头抵住上颚;脖子——自然垂直,转动灵活,不紧张;肩膀——平坦而松弛,不驼背、不弯曲或向后伸展;肘部——自然弯曲下沉,防止僵硬或上升;沉腕“平腕”,力度十足,不软;胸部——略松,不能突出也不能故意往里缩;背伸拉,叫“拉背”,不能弓驼;腰部——向下宽松,转动灵活,不向前弓或向后;脊——挺拔直立,保持身材笔直自然;臀——略向内,不向外,称为“滑臀”和“敛臀”;臀——松驰充满收缩,下肢难以穿透。不允许扭着往前站;腿-稳定而坚实,弯曲合适,轻微旋转,运动平稳,膝盖放松,能区分真假脚掌。打太极拳需要放松和自然,使大脑皮层的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和休息状态。同时,拳击可以活跃情绪,调节大脑,而且越熟练越应该“先放思想,后放身体”,集中精力指导动作。这种长期坚持,会恢复和改善大脑功能,消除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疾病。太极拳呼吁“沈丹天”,故意使用腹式呼吸,以增加呼吸的深度,这有利于改善呼吸功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温和的锻炼,年老体弱者可以拥有舒适的经络,旺盛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和机能。太极拳因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等慢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近百年来逐渐在国内外推广。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锻炼。

五派太极拳创始人吴玉祥《论太极拳》的前三句话是:“动之时,应全身轻,尤透之。”这就充分说明了太极拳轻身法的意义。

曾经当过老师的郝少如,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身体姿态的要求。他指出:“学习太极拳必须处处按照太极拳的原则完整而丰富,教学和训练都必须注重身体姿势,这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健身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姿,即学习拳架讲究姿势,以尾巴中心为基准(前、后、左、右移动时必须保持躯干中心),强调步法上严格区分虚实,以中心为前提,变化时完全用内功,而不是靠身体的前倾后仰、左右偏摆,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上下肢一定要和姿势协调好,如果协调不好,会直接影响姿势。新手很难支撑身体的稳定,也很难分辨真假。但是要练八个动作,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得到刷新。

和睦相处,行动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全身轻灵,才能进一步掌握气机的能力。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叫内劲。第一,在意识的指引下,练习心、气、拳的合一,从外表到内在的形。身体姿势是组织内部形态和内在力量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里,一举一动都要由内而外,做到内外合一。这就是“万物不动,万物不静,万物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必须相互协调,才能达到由内形支配形的目的。

(1)太极传,武学(豪式),以“起、承、开、关”四要贯穿始终。所以,连续性的现象不可能是实践中的启动、承载、开启、关闭的关系造成的。要争取尾巴的中心,逐步掌握抱胸、回拉、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的规律和虚实的区分。然后要求腰部聚气,让气注入腰部。脊椎的气可以注入腰部,全身就会被支配。一个身体是可以支配的,身、手、步法是可以融合的。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全身的肌肉和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才能进一步掌握行气的功夫。如果你能做好这些要领,你就能用心呼吸到腹部,如果不方便漂浮,你就能沉入腹部。

(2)练太极拳,一定要清楚呼吸自然,千万不能憋气。从一开始就要集中思想,全神贯注打拳,全身放空,这样力量才能显得积极。千万不要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动作。手法要浑厚,有前运之势,无马虎之意;神聚在他的眼里,我想去哪里,眼睛直射,全身直射,然后一眨眼全身就转了。见静止不动,见静止不动。总是要从神来聚,手法才能达到气势,才能通过手指呼吸。

(3)平时要沉着稳重,轻灵敏捷。每一个拳势都要分为“起、承、开、收”四个字,但四个字不能完全间歇,必须连贯自由,不能死板,要在开中融合,在收中融合。学会走路时认识朋友的技巧。搬家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哪里不够,或者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只有不断改正,才能不断进步。走路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迟钝,所谓姿势轻盈灵动,一定要落实在走路上。走架的目的是为了用。平日走架的时候,应该算是和别人打了架,打架的时候应该算是走架。如果两者相辅相成,拳法才能不断提高。当行走架成熟时,整个身体看起来像一个气球,身体似乎是悬浮着的。双手可以自由伸缩,双腿可以前后移动,左右旋转,虚实变换。太极是全身,全身是太极。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精湛的艺术赢得了胜利。

多年来常见的是,纯功德不能化,双病不能除,动机不能如射箭,甚至还有人拳脚走样。这一切都是因为十三势末缺少了一位睿智的老师的指导,学者分不清。吴玉祥《论太极传》全文如下:“动则周身轻,尤透之。气要充,神要克制,要有缺陷,有凹凸,有间断。其根在足,毛在腿,主在腰,形在指。从脚到腿腰,始终要完整,进一步退一步才能获得先机。机会不好,身体就散了,病就被腰腿追捧。上下,前后,左右。这一切都是意义,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有顶有底,有前有后,有左有右。如果你希望向上,你意味着暗示什么,如果你举起什么,你会感到沮丧。毫无疑问,斯琪的根断了。最好能分清真假。一个地方有它自己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总是无处不在,贯穿全身,没有任何间断。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