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从大陆搬来大量文物和珍宝,许多历史珍品在这里展出。作为喜欢历史文化遗产和内容的游客,他们会对台北故宫的珍宝感兴趣。

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市士林区山治路二段221号。1962年建成,1965年夏天竣工。总面积约16公顷。

为了模仿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主体建筑共四层,白墙绿瓦,主庭院呈梅花形。医院前的广场上有五座六柱高耸的牌楼。整个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国子监的皇家藏品,分别来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北平图书馆。

商周的青铜器、玉器、陶瓷、古籍、名画、碑刻都是稀世珍宝。展览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止2014年底,馆藏文物69.6万余件。

一、西周毛丁公一件高53.8厘米的毛丁公,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周元,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14年)左右。毛丁公出土后,曾多次易手。抗日战争期间,危险期被日军夺取。抗战胜利后,民间向公众供奉鼎。现在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和陈列。西周中晚期有铭文,铭文中有网格线,这是一种习俗。因此,除了史料价值外,毛在中国古代文献学和书法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毛丁公是2800多年前中国的一种祠堂祭祀器皿。其内壁铸有500字的长铭文,是商周时期7000多件有铭文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碑文内容可分为七段。主要的想法是,在周宣王登基之初,他急于振兴国家事务。他要求叔父毛公治理内外政务,勤政无私。他还让毛公的人担任护卫保护皇室,最后还给他一份丰厚的礼物。所以,毛公铸鼎,是为了永远告诉后人。从内容可以推断,毛应铸于元年(公元前827年),其铭文是可以凌驾于【尚书】之上的真实的西周历史文献,是研究西周历史最珍贵的文献。因此,毛堪称世界之瑰宝。

二、西周随机盘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口径54.6厘米,底径41.4厘米,重21312g,铭文19行。

早在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已经刻有357个汉字,这比甲骨文的时间还要早。但西周以后,在青铜器上刻铭文变得非常流行,所有重大事件,如祭祀、战争、赏赐,甚至契约,都记载在青铜器上。石三菜出土于康熙年间,嘉庆年间作为庆祝嘉庆皇帝生日的礼物进京。从那以后,它就成了皇家收藏。圆盘上的铭文完全

357字,记录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陕西宝鸡凤翔的散国被西北国占领,两国议和,定国界。

中国的土地补偿,流程,合同,都铸在盘子里作为证明。寿司盘的形制和纹饰均表现出西周晚期青铜器的古朴风格,线条灵活,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第三,唐嫣真青的《祭侄稿》,《祭侄稿》是草书墨迹,颜真青写的。长28.2厘米,宽72.3厘米,25行,共230字。这篇文章最初是颜真卿为他被安禄山杀害的侄子纪明写的悼词草稿。这部作品原本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极度的悲痛和愤慨,很难平静下来,错误和失误比较多,有时会被抹黑。但也正因为如此,此字凝重而严厉,韵味十足,笔法圆润雄壮,姿态生动。纯粹是神写的,自然精彩。元朝时,张敬艳题词说:“我以为说不如写,不如拟。盖告是官作,虽无期限,终是索约;信在心血来潮的时候是相当放纵的;而且起草是无意的,忘记的是他的手掌。在这里看到它真是太棒了。”元代冼玉书评论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这个原帖里,所有渴笔和握笔的地方都历历在目,能让人看到写笔的过程和笔尖的奇妙变化,对学习草书大有裨益。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四,元丰三年(1080),苏轼四十五岁。因被新党斥为宋代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应永助理员。他感到精神孤独,抑郁沮丧,生活清贫。《三年》(1100)受藏书家张邀请,黄庭坚观看,并写有反映原著的后记。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送复兴的诗,是苏轼贬谪黄州三年寒食节引发的人生感叹。诗中苍凉深情,表达了苏轼此时忧郁孤独的心情。这首诗的书法就是在这种心情和情境下产生的。整幅书法跌宕起伏,光芒四射,奔放不羁,不缺用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五代赵兴,初雪图,绢本墨色。

长25.9厘米,宽376.5厘米。全卷描写了长江沿岸渔村的第一场雪景。天寒地冻,芦苇成林,河岸小桥白,寒风萧瑟,河水微波;渔民御寒捕鱼,骑驴人缩臂前进,展现江南初冬渔民和游客的生活,人均山水画惟妙惟肖。画面中树石笔硬,水纹随笔尖流畅,天空以白粉子弹为小雪,表现雪花的轻盈飞舞。

赵干,江宁(今南京)人,南唐皇后李时在画院读书。善画山水树木,善作风景,多作江南风光。画“楼观、船、水村、渔市、花竹错落为景。虽在城中风与埃及之间,乍看如河。”(《宣和花谱》)

六、北宋范宽西山行旅图这幅图描绘的是西山行旅,气势磅礴,体现了北方山水画派的特色。画面从上到下分为三段,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很有空间感。图的碑文偷偷写在主峰左侧的剑远峰。

西山旅游图一直被称为范宽的代表作,在树叶间刻有“范宽”字样。历代评论家对这幅画赞不绝口。徐悲鸿曾高度评价这幅画:“在中国所有的珍宝中,故宫第二。最吸引我的是范仲礼的《西山游记图》,气势磅礴,庄严高贵,万人精诚打造。这张图是一个巨型框架,占整个面积三分之二的一座小山,突兀得让人目瞪口呆!”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中性化名。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画家,擅长画山水,重视写生。他是一个风格高雅、坦率、不拘小节的人。他的作品大多精神恢弘,境界辽阔,气势磅礴,墨韵浓厚,笔法刚劲。晚年居南和太华,置身自然,风景如画。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七,黄原王巩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长33cm,宽636.9cm,纸墨。这幅画始于郑铮七年(1347),完成于郑铮十年。这幅画在清朝顺治年间被火烧,断成两截。画的前半部分单独装裱,改名为《余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黄是元代绘画大师、派领袖黄晚年的代表作。他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他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上的艺术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幅名画流传数百年,历经沧桑。从画上的铭文来看。这幅画原本是为无用的禅师而作的。一百多年后,它被著名画家沈周收购。明朝万历年间,为大画家董其昌所有。但很快转手,被宜兴的吴知珏藏了起来。吴把它传给了他的儿子。吴宏宇特意建造了富春轩,把它藏在家里。吴宏宇视这幅画为珍宝。临终时,他想用《兰亭序》模仿唐太宗殉难的例子,叫人把这幅画扔到火里烧掉,作为殉道者。幸而他的侄子吴急中生智,用另一卷画卷把富春从火中抢了出来,才避免了“火烧身”。但是画的前面部分已经被烧掉了,分成了两部分。

第八。北宋汝窑莲花暖碗此碗为十瓣莲花造型。碗腹壁略圆,直口略收敛,口缘花瓣圆滑相连,圆略高。整件器物从底部到口部厚薄均匀,釉薄不透明。釉色为蓝色,有薄片。整器上釉,环足鞋垫烧五支钉垫,支钉点极细,支钉胎土灰黄色。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中国著名的瓷窑。窑址位于河南宝丰县梁青寺。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而闻名。宋代叶在《谈斋》(以下简称《谈斋》)中记载:“本朝定州白瓷癞不堪用,令汝州作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皆知,汝州为第一。”

汝窑烧制宫廷瓷器,从宋哲宗北部元佑元年(1086)到惠宗崇宁五年(1106)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传世品很少,被视为稀世之宝。

九、北宋汝窑石青水仙盆底部刻有乾隆御题诗,汝窑青瓷水仙盆为北宋御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身高6.9cm,横向23cm,纵向16.4cm,口径23cm,足径。

19.3×12.9cm,重670g,椭圆形盆,奢口,四头足;外围壁薄,足稍厚。通体覆以天青釉,极为均匀润泽;底边釉略呈淡蓝色;口边和薄角釉都是淡粉色。缠足和烧灼,底部有六处精细的支钉痕迹,轮胎颜色略呈米黄色。整件器物的釉面宁静欢快,纯净无纹。据考证,是唯一一部代代相传的。

第十,玉白菜“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宫的超人气明星,位列国宝榜第一。和“肉形石”一样,是“一年四季”。故宫不敢随意换展品。即使国外有大博物馆想借展,故宫也拒绝。很多岛内外的游客一进故宫,首先会问“玉白菜”在哪里,一定是看到了“玉白菜”,才会觉得你来了很庆幸。

“玉白菜”融为一体,深受喜爱。绿叶上有两只昆虫。大一点的是后脚伸着的猫头鹰,小一点的是蝗虫。仔细观察猫头鹰头部伸出的两根胡须。虽然不太明显,但如果从左侧仔细看,可以发现左侧离头部约一厘米处缺失,但长胡子的后半部分仍附着在菜叶上。

“玉白菜”原是清代永和宫的陈设,相传是光绪晋公主的嫁妆之一。白菜象征着天真和纯洁,绿叶上雕刻着象征生育的两头牛,祈求子孙满堂。玉石雕塑家利用玉石的天然颜色分布,磨出一颗新鲜的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