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艾草有哪些功效和作用?我们来了解一下。艾草味苦燥,粉辛,能温经络,调气血,止寒痛,祛寒湿,是妇科良药。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腹冷痛、宫寒不孕,如艾府暖宫丸。艾草还可用于治疗崩漏、白带过多、虚寒过盛、妊娠漏胎等症,如焦汤艾。熬汤外洗对治疗湿疹、疥疮、祛湿止痒有非常好的效果。

一、艾叶的功效和作用

艾叶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可用于腹痛、月经不调、宫寒不孕、吐血、鼻衄、崩漏、妊娠出血。皮肤瘙痒的外治。艾草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出血。

1,冲任虚寒,月经不调,腹冷如霜痛,长期不孕,可与香附、吴茱萸、当归、肉桂等配伍。,散寒止痛,养血调经。

2、产后寒腹痛或老年人肚脐痛、腹部寒痛,可以用熟艾条装入布袋中,放在肚脐处。

3、寒湿泄泻,可用干姜煎服。

4.若泻下红白,血痛,宜与黄连、木香、肉豆蔻同用,清热、行气、止痛。

二、艾叶的性味归经

艾叶文;又苦又苦;肝脾肾经;小毒。

三。艾叶的用法、用量及禁忌

口服:煎服,5 ~ 10g,或丸或散。或者捣碎果汁。外用:适量,捣碎鹿茸作灯芯或制成艾条熏蒸灸;或捣碎、煎煮、熏制、洗净;或者爆炒暖铁。

禁忌:阴虚血热者慎用。

四。艾叶怎么吃

(一)、茵陈姜蛋

材料:鸡蛋150克,姜15克,艾叶9克。

练习:

1.将姜、艾叶、鸡蛋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熟。

2.鸡蛋煮熟后,去壳取蛋,然后放在锅里一会儿。除去渣滓。

保健效果:

1,温经通络,散寒化瘀。

2.适用于月经后期血寒,症见月经推迟,色暗红,量少,腹痛,发热疼痛减轻,四肢畏寒,面色苍白,舌苔薄,脉沉。

(2)黄芪牛肉汤

材料:牛肉(瘦肉)1000克,黄芪12克,当归8克,党参12克,白术8克,升麻3克,柴胡3克,艾叶8克,白皮8克。

练习:

1.将当归、白术、柴胡、升麻、黄芪、党参、陈皮、炒白鲜皮、炙甘草去渣;

2.加工后装入双层纱布袋封口;

3.牛肉洗净,切成5厘米长、3厘米宽的块;

4.姜、葱洗净;

5.将砂锅放在大火上,倒入2000g鲜汤,放入鸡骨架,放入牛肉块和中药包,烧开,撇去浮沫;

6、加入姜、葱、料酒,移至小火炖透;

7.挑出中药包、姜、葱、鸡骨架;

8.加入盐、胡椒粉、味精、葱花。

保健效果:

1,黄芪牛肉汤,以牛肉为主料,配以多种补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中药,* * *为健脾和胃、益气升阳的制剂;

2、适用于慢性泄泻痢疾、脾胃虚弱、中气郁结所致脱肛、腹泻等症;

3、牛肉性温,痰火、发热、湿热者少吃。

(3)淮杞炖羊头

材料:羊头肉4000克,艾叶50克,山药40克,白芷25克,枸杞子30克,火腿50克,菱角100克,陈皮2克。

练习:

1.剁煮:将羊头皮表面用火烧去绒毛后,放入温水中刮去毛堆杂质,一次切两片,取出羊脑,洗净血水,放入锅中,加入麦秸、鸡蛋壳、艾草和清水,煮熟,取出洗净,倒掉污水。

2、炖酥:将洗净的羊头再次放入锅中,加水、山药、枸杞子、白芷、陈皮、火腿、菱角肉,用武火煮沸,撇去泡沫和浮油,即改用文火,待羊头酥脆后取出,去骨,将皮切成块,装盘。

3.蒸:先把菱角肉和火腿放在炖锅里,再把切好的羊头放在菱角上。山药、枸杞子洗净后,放在面条上,加入原汤和汤汁,加盖蒸约1小时,取出,加盐、味精和原杯即可食用。

(4)菟丝子丝炖鹌鹑

材料:鹌鹑肉500克,菟丝子15克,川芎10克,艾叶30克。

练习:

1.菟丝子、川芎、艾叶洗净,加三碗清水,煎至一碗,用纱布滤出汁液备用。

2.将鹌鹑去毛、去内脏,用开水焯一下,晾干,放入碗中,用汁蒸熟。

保健效果:

1,补虚强身,甚至日常食用可以增强体质,对女性宫寒、长期不孕有一定的作用。

2、鹌鹑:补五脏,益中气,清湿热,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易消化吸收,特别适合孕妇食用。

(5)紫茎泽兰艾叶茶

材料:紫茎泽兰9克,艾叶6克,红糖30克。

做法:将紫茎泽兰叶、艾叶、红糖加水煎煮。

保健功效:温经止痛,适用于血瘀湿邪引起的痛经。

(6)、回到牛肚汤。

材料:牛肚80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木香10克,艾叶6克,沙。

练习:

1.将黄芪、白术、柴胡、木香、砂仁、茯苓、党参、当归、法半夏、炙甘草和陈皮去渣;

2.加工后加清水炒成汁,澄清去除沉淀;

3、将牛肚刮干净,用精盐和醋反复洗净,放入沸水中焯一下;

4.用水冲洗一次,切成长6厘米,宽3厘米的条状;

5.将砂锅放在火上,锅底放几块猪骨;

6、放入牛肚,加入鲜汤,烧开撇去浮沫;

7.加入姜、葱、枣、花椒、料酒,移至小火炖透;

8.挑出姜、葱、辣椒、猪骨等。

9.加入胡椒粉、味精、精盐调味。

保健效果:

1,贵生牛肚汤以牛肚为主料,辅以多种健脾益气的中药,* * *起到温脾胃、补羊气血、除湿化饮的作用;

2.适用于嗳气、恶心、气短、脉弱等。由脾胃阳虚、胃下垂或痰湿水滞于胃所致。

3、湿热痰热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