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综合自然资源,创设小班情境

首先,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大自然是一个生动的课堂,充满了知识和兴趣。孩子愿意学习,容易接受。这是一个丰富的可用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吸收。春天来了,河边草绿柳绿;果园里,鲜花盛开,蜜蜂翩翩起舞。我们带着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闻花香,摸小草,捉蝌蚪,看青蛙,感受春天的生机;夏天来了,鹅和鸭子成群结队地在河边戏水。湖面上荷花的美丽芬芳,茂盛的芦苇,桅杆上鸟儿的鸣叫,都能引起孩子浓厚的兴趣。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撑着小船,观察鱼、虾、虫、鸟,感受夏天的魅力。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到处都有很多果实,丰收在望。我们带着孩子去果园、菜园、农田,和农民伯伯一起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冬天,我们和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接受雪的洗礼,锻炼我们坚强的意志...

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孩子们的心灵,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快乐极了。观察、探索、收集花卉、草编篮子、草帽,小巧精致;用泥巴、瓜果做一个雕塑,栩栩如生;树叶、草叶、稻草等拼贴图形生动有趣。孩子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魅力,蒲草、芦苇、玉米皮、花生壳、树皮、树叶、高粱秆、杂草等材料在他们手中变幻莫测。儿童在思考、感受、想象和创新方面都很活跃。

第二,利用好自然资源,优化教育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当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拓展孩子生活学习的空间。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

首先要学会分辨哪些资源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多年来,我园秉承“贴近生活”、“因地制宜”的原则

“变废为宝”的原则在环境创造过程中渗透着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重视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的传统美德的形成。让环境与儿童对话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环境创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看,从藤蔓上摘下的丝瓜和葫芦,从树枝上摘下的辣椒和茄子,从地里挖出的土豆和蒜头...我们把它们一张一张地挂起来,配上绿色的枝叶,一幅秋收的画面就展现出来了。孩子们用竹子、橙子、芦苇、柚子和收集来的竹制簸箕、篮子、竹筛、种子和花生装饰走廊和活动室。看啊!各班的装饰品各有特色:用竹簸箕、竹簸箕、竹筛绘制的创意画,贴有各种种子的种子贴,用橙子串成的挂帘,用葫芦绘制的表情玩偶,用竹子制作的风铃,用竹扇制作的彩绘制品等。用来装饰走廊和活动室。即使是孩子手中的一根小稻草,也会变成美丽的孔雀、可爱的小狗、小人和飞龙...只要走进我们幼儿园,就能充分感受到挂在幼儿园各处的农村自然资源制成的物件。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加亲近自然,从认识农作物的形状到介绍文字,处处体现着农村的特色。由此,孩子们了解了水、阳光和空气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还引导孩子把大蒜种在土壤、沙子、鹅卵石里,看哪种物质先发芽,在哪个物体上长得又高又壮,引导孩子设计测量尺度,及时观察和记录观察结果。这样一来,孩子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对数认知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更是更为久远。

除了利用自然资源装饰空气和墙壁,我们还利用自然资源丰富班级角落活动。在养殖角,用废旧饮料瓶给孩子种豌豆、蚕豆、花生,观察它们的发芽过程;种植大蒜、洋葱、蔬菜、萝卜、花草,让他们感知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把兔子养在竹笼里,把蝌蚪、小鱼、螃蟹养在陶罐里,让孩子观察小动物的生活。喜欢亲近自然是孩子的天性。每天早上自由游戏的时候,班里的孩子都会去看兔子和小鱼是怎么吃的,看看它们种下的种子发芽了没有,看看花树开花了没有。每天,他们都充满了兴趣。在作业区,我们给孩子们提供花生、蚕豆、芦苇杆、鹅卵石、石头等。供孩子练习数数、分类、整理,孩子乐在其中。用玉米、花生、黑豆、黄豆等不同颜色的种子和石头、石子、松果等。对大小、颜色和属性进行分类,并使用稻草和麦秸进行自然测量...孩子可以在游戏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逐渐理解数学,同时发展孩子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在艺术区,我们提供蔬菜和水果,如土豆、红薯、萝卜、柚子、橙子等。,还有小朋友可以做果蔬娃娃;提供玉米壳、麦秆、花生壳、狗尾草、树叶、种子等可以用来做贴纸的小朋友;提供稻草、麦秸、棕榈叶等可供孩子编织的物品;提供竹片、木板、大石头等可供孩子绘画的物品;提供黏土给孩子随意揉捏,制作泥塑...这些材料农村都有,可以在角落里不断补充。同时,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剪、组、贴、贴、撕、画等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施工区,我们提供了大木桩、木块和沙子,供他们搭建主体;提供竹筒、小石子、蔬菜、树枝等。让孩子们装饰他们的主要建筑;提供稻草、丝草、狗尾巴草、种子、玉米壳、玉米骨等。供儿童编动物、人物等。每天在施工区都会听到孩子们不同的喊声,比如“我们动物园成立了”“老师,请到我们家来”“欢迎来超市买东西”。小伙伴们玩得很开心。在这里,他们不仅找到了“建筑”的乐趣,还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本土资源蕴含着很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动中,孩子们像插上想象的翅膀一样飞翔,身心达到了快乐和谐的发展。

第三,重视自然资源,建设特色园林

园本特色课程的实施贯穿于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农村的自然资源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应用到孩子的日常活动中。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有很多有效整合和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机会。从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收集和挖掘适合儿童学习和探索的教育内容,是一种可取而有效的方式。

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科学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农村的独特优势,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去认识、探索、获取科学知识。比如春天,我和孩子一起去田里捉蝴蝶,在草地上捉西瓜虫。我们可以在实地观察中发现蝴蝶的特征和西瓜的外观,这可以加深孩子的直接体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的能力。农忙时节,带领孩子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伯伯送凉开水、送毛巾,既培养了孩子对他人、对社会的亲近态度,又让他们明白了劳动的艰辛和伟大,也知道了我们以前吃的粮食就是人们这样培育出来的。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多了解自然,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唤起孩子对劳动的热爱;然后从体力劳动的辛苦中,激发孩子创造劳动机械的欲望,给孩子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或者高科技密集型劳动场景,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向往。同时,农村幼儿园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幼儿做一些科学的观察和实验。初春的时候,我们观察青蛙又黑又粘的卵是怎么慢慢变成蝌蚪的,蝌蚪又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于是幼儿学会了长时间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学会了记录。我觉得这个观察其实很有意义。师生通过探究共同成长,提高科学素养。

在农村,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更多自然的东西,有些是他们熟悉的,有些是他们好奇的,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构建自己的语言课程。选择一个孩子熟悉的话题来讲活动,比如“我的小动物”,这样孩子讲一百遍也不会重复内容!“说说我的新发现”这个话题也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倾诉和交流的欲望,既发展了表达能力,也间接培养了观察能力;还有经常玩的“木头脑袋”游戏。孩子们在场上摆出各种姿势,有的抱着小树,有的靠在墙上,有的背对着太阳看着自己的影子...在自然环境中,游戏使儿童的活动热情高涨,并不时有新的发现。同时,我们也经常用优美的文字来描述孩子看到的自然景色,让孩子在真实的环境中欣赏和体验文学语言,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文学语言的兴趣,获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自然是人类艺术的源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雪雾花鸟虫鱼,都有独特的美。”只要你是农村幼儿园的敬业老师,你就会发现很多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比如野花、杂草、树叶、稻麦秸秆、种子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孩子收集和使用这些材料进行拼贴,创作出精美的艺术作品。比如,在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春天,孩子们被带到幼儿园周围的田野里、马路旁采摘野花野草,经过擦洗、展平、修剪、拼贴,一张张“花草明信片”出现在我们面前。让孩子准备不同种类的种子,如油菜籽、豆类、瓜果类的种子,熟练运用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粘贴在纸板上绘制的各种物体的轮廓上,这样就制成了一张张种子贴纸。用马立安编织草绳、蛇、小人、动物等等。看着这些利用农村常见的天然材料创作的作品,你不禁惊叹于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是传统课程的有效补充,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园本课程的构建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东西,教师们努力学习,收集、整理、创作了大量的书籍。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师的内在潜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和驾驭能力也不断提高。

虽然我们的花园位于农村,但我们周围有一个天然的教育资源宝库。通过实践,我们以良好的自然环境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增长了孩子们的见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和勇于探索的品德。愿我们的幼教老师携手探索民间宝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自然资源一定会在学前教育领域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