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

一、建设特色小镇的原则

1.保持城镇“特色”的独特性。

特色小镇的特色在于“特色”,它的魅力在于“特色”,它的生命力也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城镇“特色”的鲜明性是建设特色城镇的首要原则。

1)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

崇明江河湖海齐全,水资源丰富。特色小镇建设要体现“水乡”的地域特色。

2)保持鲜明的产业特色。

崇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林渔业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建设结合所在地的产业优势,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或农、或林、或渔,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

3)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

茂密的生态林、发达的生态农业基地、绿色的产业体系、生态化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低碳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符合“现代生态岛”的建设目标,保持其鲜明的生态特色。比如在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资源利用和保护、循环经济中注入“生态”的概念。

4)保持风格独特。

不同区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城镇,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需要与其产业特色相匹配,一镇一风格,不重复、不趋同,保证特色的唯一性。

2.保持当地文化的原创性和生动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核心,也是小镇最吸引人的元素之一。一个只有外壳,没有鲜活的本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很难有生命力的。

所谓“原真性”和“生动性”,是指用自然风貌、生活习俗、人类生产劳动等独特的社会生态元素来诠释小城镇的文化传统。崇明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如纺纱、织布、蒸糕、包饺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装展示等民俗文化,传统婚礼仪式,推铁环、踩高跷等游戏文化,等等。只要善于开发利用,就一定能让小镇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3.与工业发展相结合。

国内外的许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结合产业规划来考虑,这样才能保持小镇的持久繁荣。目前崇明许多小城镇功能的衰退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崇明生态岛的功能定位限制了很多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选择和培育一个适合小镇自身发展的产业更为重要。一个有活力的产业可以聚集人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促进就业,繁荣市场。

崇明建设特色小镇,要把农渔业、林业、商贸、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与全面规划结合起来,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展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4.赋予小镇生态旅游的功能。

与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的显著特征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生活居住形式而存在,它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

因此,从道路、交通、环境和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和各种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业,除了充分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外,一切都要从建设生态旅游小镇的理念出发精心打造,使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5.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

特色小镇建设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政绩工程,其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因此,小城镇建设不仅要体现现代化和生态化,还要体现人性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既要服务于生态岛建设的大局,又要惠及百姓生活。

因为特色小镇一般会选择远离现有的繁华城镇,道路交通、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必须服从人性化设计。

只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建设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体现建镇的真正价值,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宝岛。

二是特色城镇的功能定位和适宜的建设形式

功能定位:色晓镇将适应大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按照提升崇明资源品质和旅游品牌、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在要求,建设综合性、多功能、多业态的小型旅游区和生态居住区。重点突出“三大功能”:生态居住功能、旅游度假功能、产业培育功能。

适宜的建设形式:根据崇明的产业分布和人口分布特点,按照功能划分,未来崇明最具潜力的城镇主要有两种主流模式:居住生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模式和休闲、商务、度假“驿站”模式。

前者,以独特的民居、公共建筑和配套的特色商贸产业为“壳”,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为核心,辅以周边特色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特色农业、特色渔业等)的综合利用。),并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富有生活气息的特色风貌,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工业文化相互交融,适应性和谐发展。

后者以具有多彩生态元素的特色建筑(如仿古民族建筑或独具特色的欧式建筑)为“巢”,吸引各类特色经营者(如商业、商务、体育、娱乐度假酒店、各类餐厅酒吧)和部分富裕人群“入驻”小镇,使其成为公众休闲、娱乐、度假以及商务等特殊活动的“驿站”。

两种模式各有侧重,但并不完全绝对,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融合。

第三,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整体思路,系统设计

特色小镇建设费时费力费钱。其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崇明的发展步伐和崇明数十万人的生活状况,意义重大。我们必须着眼于城市化和一体化的要求,进行统筹思考和制度设计。

从小镇的功能定位、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和规模,从特色小镇的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打造“特色”,从筑巢引凤到招商引资,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服务,从小镇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到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都要进行系统思考和设计,充分体现为生态岛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服务的宗旨。

2、合理布局,试点先行。

崇明岛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岛屿。为避免同一纬度上的资源浪费和城镇风貌功能的趋同,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合理布点,明确东西经度上的重点。建议首批建设以下三个特色小镇。

1)东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渔港小镇。

借国家渔港获批之机,以崇明或长兴东部为龙头,利用海洋捕捞业的产业优势,努力打造“东方渔港”小镇的“三位一体”模式,也为其他小镇的建设积累经验。

小镇设计以渔业旅游资源开发、海鲜贸易和海洋饮食文化打造为特色,以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为产业支柱,最终形成自然风光优美、建筑风格鲜明、渔民生活氛围浓厚、海鲜贸易繁荣、产业支撑扎实的生态旅游渔港小镇。

为提升小镇的旅游功能,可建设具有独特海洋文化内涵的“海洋渔具展厅”、“海鲜养生博览馆”等特色展馆。在此基础上,开发森林、湿地、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浅水漂流等多种特色旅游资源,形成更大范围的“渔家乐”旅游圈。

2)中部地区——着力打造欧陆风情的“驿站小镇”。

中部地区,森林公园区域生态林密布,空气纯净。农家乐,各种休闲农庄,度假社区同时播出。但由于分布密集,功能雷同,缺乏特色,难以聚集人气,资源浪费严重。

以此带动周边旅游,促进华中地区“绿色生态旅游圈”的形成。建议在森林公园周边建设一个欧式风格的“驿站小镇”。

这个地区有独特的条件。森林公园内茂密的森林和高耸的欧式建筑,为风情小镇的打造创造了“先天”的有利条件。

在设计上,以湖、河、林为建筑背景,以欧式建筑为硬件建设主体,以西方“休闲文化”为核心,以西方特色的运动场馆(如高尔夫、足球、网球等。)都装备在周围,打造一个独特的异国小镇。各种液体酒吧(酒吧、咖啡馆、茶馆等。)、特别的度假屋(森林小屋、湖中央的小房子等。),著名的食物,特别的娱乐和特别的运动是小镇最吸引人的特色。

3)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特色农业生态城镇。

现代生态农业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重要项目和标志。西部鲁花镇地区的生态农业颇具特色,具有筹建农业“绿色城镇”的独特优势。

“绿色城镇”适合采用上述“三位一体”的建筑模式。小镇可以以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会展、绿色果蔬交易、特色经营为特色,以农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支撑,以珍珠湖等周边旅游景点为支撑,打响生态绿色小镇品牌。

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形成互补之势,相互牵引,必然促进全岛旅游业、服务业及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3.控制规模,集约建设。

规模的大小遵循三个原则:经济原则、需求原则和集约原则。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极其昂贵。因此,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控制规模,避免资源的严重浪费。

另外,由于小城镇建设在崇明还是新生事物,市场认可需要一个过程,崇明三岛四岛面临水,交通不便。小城镇作为旅游资源,市场需求可能不足。再加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一味追求规模是不合适的。节约型特色城镇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便于产业战略的管理和调整,符合集约化原则,实现效益最大化。

4.政策护航,机制创新。

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要保证特色小镇建设高效有序发展,必须有政策护航和机制创新。

1)建立机构,制定政策。

特色小镇建设涉及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等重大问题,必须由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实行优惠政策。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土地征用、安全等。,都需要专门的结构来协调和配合。此外,还要研究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为小城镇建设扫除障碍和隐患。

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巨大,政府必须拓宽资金渠道,改革现有投融资体制。

建议在政府参与的基础上,寻求战略合作,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和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和配套项目建设,形成特色小镇合力和资金的有效保障机制。

3)创新城镇后期投资机制,确保“筑巢引凤”顺利进行

政府要下大力气创新商业、服务业、文化事业等符合小镇特色发展的产业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确保筑巢引凤后“特色”的迅速形成和小镇的繁荣。

4)创新吸纳小城镇居民的机制。

除了采取宅基地置换、商品房运营的模式,吸引当地村居民和其他地区的部分富裕群体进入“窝”,还可以动员原镇居民“整区置换”,快速聚集人气。此外,在首先满足本地居民需求的前提下,适当考虑放宽户籍限制,接纳外地和外来人员迁入。有些房子是作为“特别度假屋”出租的,以吸引“临时住所”。

特色小镇的规划机构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作为一种新的衡量标准,特色小镇所创造的价值需要人们用长远的眼光去理解,利在当下,利在长远。如果我们能制定一个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