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诗人和四大情爱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元,白朴的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纪的《赵氏孤儿》。元代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马上上墙》、郑光祖的《倩女幽魂》。四大南戏分别是《荆轲》、《柳》、《拜杀:的故事》、《大白兔的故事》、《明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借出(一个换一个)。大部分(现在北京)人。还说周琦(今河北)和解州(今陕西)人。生于晋末或,贾称他为“梨园之主、杂剧主创、戏班之长”,可见他在元杂剧界的地位。关汉卿曾将《路楠一枝花》作为礼物送给女演员,可见他与男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记载,关汉卿共编杂剧67部,有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关汉卿所写,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窦娥的《委屈》、《救风尘》、《望江阁》、《拜月亭》、《陆斋郎》、《单刀会》、《调风月》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据零碎资料记载,他生于晋末元初,活动于约1210至约1300(元成宗大德)。主要在大都(今北京)一带,也去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杂剧成就最大,一生创作60余种,今有18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元。如今孝陵散曲有40多首,套数10多套。
关汉卿“我是一颗打不扁炸不碎煮不烂的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知。水星上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陨石坑。
马致远(1250?-1323?),字东篱,是元初中国的一位杂剧作家,多为北京人。作品多反映隐退山林的田园题材,风格既奔放又恬静。描写王昭君传奇的有《汉宫秋色》、《任凤子》。《汉宫秋》被后人称为元曲的最佳代表作。作品收录于《东丽乐府》。
与关汉卿、白仁福、郑光祖等人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字德惠,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很“正直”,不善于与人交朋友。他一生写了18种杂剧,其中以《离魂》(全称《离魂》)著名。演员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在杭州灵隐寺火化。除了杂剧,郑光祖还作词,包括六首诗和两首歌。
据文学、戏剧领域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创作了18种戏剧剧本,全部保存至今,其中有《失少妇魂》、《甜草骗翰林》、《醉乡王残上塔》、《辅佐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
从这些保存下来的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剧作有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一个是历史故事。这说明他并不像关汉卿那样敢于面对和揭露现实,他的剧作主题与现实相去甚远。他写剧本是出于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在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剧作中,《失魂落魄》是他的代表作。剧本根据唐代陈的小说《离魂》改编。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娶了千女,而王文举父母早逝,于是千女的母亲有了食言的打算,借口王文举考中进士后才能结婚,想摆脱这段婚姻。出乎意料的是,倩女对爱情非常忠诚,所以她去了王文举参加考试。与前女柳婷分别后,她的灵魂因思念王文举而离开了原来的躯体,随王文举赴京。然而,王文举并不知道和他在一起的是倩女的灵魂,还以为是倩女自己和他一起去了北京。因此,当他中了状元,三年后,他准备离京为官,顺便去看望他的岳母,他先写了一封信告诉千千的父母。王文举带着她的灵魂来到了千千的身边,她的灵魂和身体再次结合在一起,一对恩爱的夫妇重新团聚了。
全剧刻画了追求婚姻自主、忠于爱情的倩女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中,永远不要被轻易摆布。当她母亲想违背诺言,要求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一眼就看穿了母亲的意图,表示坚决反对。当倩女的灵魂离开了她的身体,跟随王文举去了北京,王文举以为倩女自己来了。一开始她说怕千女妈妈知道,劝她回去。爱人大胆地说:“他追上我们怎么办?”俗话说,不要害怕!"王文举劝阻其工作,并用伦理道德教训她,说"雇则妻,跑则妾",说她"私自来到这里,是不道德的"。倩女更坚定地说:“你的火气越来越大,我就不回家了。我的真情,不是拿来调侃的,已经确定了。“这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蔑视。
郑光祖在《西厢记》这部戏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姑娘,让这部戏堪比《西厢记》。也正因为如此,郑光祖才“名扬天下,声如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不如他的爱情剧吸引人,但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独树一帜。
虽然王的故事和结构不太尽如人意,歌词和歌曲都很美,但对人物情绪的描写却相当巧妙。阿明王朝何,认为郑光祖元曲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灿第二次爬楼梯,仿其志存高远,言语豪爽,精神爽烈。之后的《瑶山歌》《十二月》尤为精彩。如果你是个胖子说话的人,就可以一窥端倪了。”刘大姐还说,这些歌词“表现了思乡悲愤,感情真挚,形象崇高,语言帅气,能衬托出当时人物的心情。”
郑光祖一生从事杂剧创作,将全部才华投入到这一民间艺术中,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演员们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演员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和苏杭的演员关系密切。他死后,由霍玲在杭州灵隐寺火化。
除了杂剧,郑光祖还写了一些词,包括六首诗和两首歌。这些散曲的内容有对陶渊明的歌颂,有对感情的抒发,有对故乡的向往,有对江南荷塘山川的描写。无论景物抒情,都清新流畅,富有魅力,在文艺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和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虽然他们的作品流传了几个世纪,但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如此,他在艺术园默默耕耘,把自己的艺术成就献给人民,默默离世。
马致远生于1250,死于1321。他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大部分(现在北京)人。马致远的名字是不祥的。“东丽”这个名字是后来为了显示陶渊明的志向。他的时代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他的出生年份应该在至元之前(从1264开始),他的死亡年份应该在知止改革和泰定元年之间(1321-1324)。曾任江浙行省官。
马致远的杂剧有十六种,现存的有七种:《江州司马清泪》、《汉宫秋孤雁》、《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子夜雷鸣福碑》、《马丹阳三次当风子》、《开坛教黄》和《西华山陈抟高眠》。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很有名。东丽乐府一卷,收入104首,17集。他的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在诗中说:“仙马在花丛中,神仙集中远”,“名香遍梨园”。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名。生于晋爱宗郑达三年(1226),生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此后下落不明。祖籍李敖(今山西河曲县),后迁居镇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戏剧家。
白朴出生在一个官僚和学者的家庭。其父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进士,受枢密院审判。管仲白本是金章宗太和人。他是个县令,叔叔死得早,却有个诗意的名字。白宫和袁浩文是世交,也是密友。这两个家庭的孩子经常用诗歌交流。
白朴生在这样的家庭,本该闲适无忧,读书求知,以利日后成名。然而,他小时候恰好处在战乱的年代,不得不在恐惧和迷茫中忍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都城南京被蒙古军队包围,身处中心的百花整日为金朝的生存忙碌,无暇顾及妻儿。晋爱宗元年(1232),蒙古军队用大炮攻城,爱宗下定决心放弃城北,返回德国。柏华不得不离开他在汴京的家人,独自和爱宗一起过河。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队被劫掠,城内士民被杀,财富被掠夺,空前绝后。战争期间,白蒲失去了母亲和儿子。幸好当时元好问在城里,他和妹妹被收留,在兵变饥荒中保住了性命。四月底,元好问带着白蒲兄妹渡河北上,暂住聊城,后住在关市(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虽然元好问也是为国出逃的大臣,生活极其艰苦,但他把白蒲兄妹当成自己的亲生骨肉,照顾得很好。白蒲遭到瘟疫袭击,生命垂危。袁浩文没日没夜地把他抱在怀里,但他出了一身汗,在疫情过后的第六天康复了。白朴聪明开明,从小喜欢读书。元好问悉心栽培他,教他读书学经,生活优裕,使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白蒲的父亲柏华在金朝灭亡后投奔南宋,成为周俊提督。然而,很快,南宋周俊的指挥官也向元朝投降,柏华随后北上元朝。蒙古唐太宗第九年(1237),白溥12岁时,带着统治者的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忠于人间真理的蒙古将军石身边。同年秋,元好问从关家回到太原,路真的定了。于是他把白蒲的哥哥送回百花,让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重聚。当父子相见时,柏华感到极大的安慰。他写了一首诗《满婷方氏烈馨子》,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他是一座城堡里的将军,在一个十年的梦中间。一件短外套和一匹马,再看周振山。那几天乃翰喝醉了,纱笼还是又高又宽。如今,灯前的孩子都飘着,快乐地活下来。”他也很感激袁浩文替他抚养孩子的好意。他曾在一首感谢诗中说,“虽然我真的成了一只走失的狗,但赖军曾经照顾过我的孩子。”
随着北方的稳定,白蒲父子定居镇定。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诗写赋,研究中考的功课。他在法赋研究上颇有进步,很快就以能诗善赋而闻名。当时,元好问为编撰金代史书,经常出入京城,因此往返于镇定,关心学业。每次去他家都要指导他的学术生涯。曾有诗赞白朴:“白元是老世家,朱郎是贤人。”鼓励他好好学习,有所成就。但蒙古统治者的野蛮掠夺,让白蒲难以愈合精神上的伤痕。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母子在战乱中失散,使他时常感叹山河,为统治者效力更觉悲哀。于是,他放弃了官场的名利之争,转而适应亡国遗民,以词为专业,以歌发泄胸中郁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见识有所提高。元世祖统一第二年(1261),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令各种傅玄使节提高文学才能,以便他们能够向应试者学习并听取他们的意见。时派使臣从河南道入中枢,推荐白蒲为官,被他婉拒。他不仅违抗石的推荐,而且觉得在真定久留不方便,于是今年便弃家南下,这更加表明了他要逃离尘世,从此不再做官的决心。但妻子对儿子眷的亲情无法斩断,经常被他矛盾的心情所逼,觉得很痛苦。
尽管如此,他还是想远离红尘。他先去了汉口,然后去了九江。41岁,北返镇定,经汴京。之后再次南下,往返于九江和洞庭之间,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定居金陵。在这前后,也许是因为他原来的死,他回镇定参加妻子的葬礼。借此机会,有人建议他去朝鲜做官,他婉言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回到了金陵。此后主要游历于江南杭州、扬州,并重游扬州,直至81岁。然后,就没有办法找到他的下落了。
白朴是个浪子,把感情留在山川之间,却无法真正的与外界隔绝,对现实视而不见。除此之外,他的足迹恰恰是曾经繁华,如今被士兵和大火洗劫一空的荒凉局面。前后景象的对比激起了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用诗歌来发泄这种怨恨,指责蒙古统治者的恶行。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白蒲游至九江,后游至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一扫而空,留给他的是萧条和冷清。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道:“不知人世间如何变化,但兵者见川独流血,叹岳阳楼昔日歌舞,盛世休矣。”至于金陵怀古,杭城的《南宋临平六朝谷粟作品》表达了各地遗民的情怀。“伤时间,伤纪律,都是字里行间。”他的感情伤害从他的笔法中显露出来。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虽然为自己的异世和荒凉的农村感到难过和悲哀,但更多的是担心自己的人生经历。天籁集可以说是倾吐了他对各地冷清生活的感受。他除了用词、曲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外,还创作了许多杂剧,为元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关汉卿,号已借。其代表人物是袁。
太素白蒲,号顾岚。其代表是“立即上墙”
马致远,一字千里,叫东篱。它的代表是汉宫的秋天。
郑光祖,字德惠。其代表作是《倩女幽魂》
关汉卿,据《鬼录书》记载,曾任太医院尹。所以在田汉的戏剧《关汉卿》中,他对朱利安绣说,如果我是秀才,我在你之下(“八主张九儒”),我是博士太多,我在你之上(“七匠八主张”)。马致远以前是当官的,可能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