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说冬天不适合跑步?

冬天为适应自然环境而采取的养生方法是“老不剪天”,告诫人们,否则会生病。

01凌晨,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都处于较低的阶段。休息了一夜,不适合体育锻炼。人体各器官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初冬人体血液粘度高,体内激素水平高。在寒冷的早晨,体育锻炼容易影响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阻力,导致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此外,全身协调性差,冬季清晨室外光线较弱,有时雪道湿滑,紧急情况下身体反应较慢,容易导致摔倒、骨折等事故。

冬天清晨的室外环境不适合体育锻炼。初冬,室外温度大多在零摄氏度以下。早上五点是“晨寒期”(冬天早晨最冷的时期之一)。温度最低,室内温度往往在10摄氏度以上(北方城市有室内供暖,室内温度会更高)。这样,当人体从温暖的室内运动转移到寒冷的室外晨练时,很容易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另外,由于晚上没有阳光,植物只呼吸氧和碳,所以日出前空气中的氧含量最低,而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另外,冬天的凌晨,空气质量差,气压低。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灰尘,晚上沉降后通常悬浮在离地面两米以内。早上除了汽车尾气排放,还有一氧化碳污染。另外,冬天的清晨容易出现雾。雾滴中的灰尘、细菌、病原微生物、胺类是正常大气水滴的几十倍。

为了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应遵循春夏秋冬的消长规律,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特点,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所以冬季运动要符合自然规律和“早睡晚起,一定要晒太阳”的健康理念。冬季锻炼的时间应该在日出之后。另外,不同的人也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比如:年轻人要选择健身、有氧舞蹈等运动;中老年人应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冬季运动应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合理安排运动量。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尽量选择视野开阔、软硬适中、平整度适中的运动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