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有四大注意事项:秋燥、秋凉、秋倦、秋郁。

气温明显下降,空气更加干燥。这个时候要注意什么?专家建议,秋分养生有“四防”,秋干、秋凉、秋乏、秋郁!

秋分时降水减少,天气干燥,人体容易缺水,出现“秋燥”。多吃温润的食物,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莲藕等。减少葱、姜等辛辣食物的使用,适当多吃些酸的。

秋天,天气由热转冷,气候干燥多风。所以秋季养生的重点是“防秋燥”、“宜冻”、“防乱”。

应预防“秋燥”

秋季燥气伤人,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侵袭肺部时,容易出现“津液干燥”的现象,如口鼻咽干、皮肤皲裂、大便干燥等。

日常饮食中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柿子、葡萄、石榴、甘蔗、萝卜、西红柿等新鲜果蔬,滋阴润燥,避免干燥的危害。

在滋补上,可以选择阿胶,有滋阴润燥、补血止血、强身健体的功效。阿胶往往是秋季滋补的首选之一。

秋季燥气伤肺,容易出现皮肤干燥、津液流失等症状。坚持服用阿胶,可以达到养血滋阴、祛风润燥、化痰清肺、利水利尿、调理大肠的作用。此时服用阿胶糕,将有效改善秋冬女性手脚冰凉的状况。

1抗秋凉

“千年分夜,一夜寒一夜寒”,秋分天气转冷。夜越深,寒气越重,越容易侵入身体。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防止寒气进入体内,埋下健康隐患。早晚温差大,甚至高于10,要注意及时添衣。

2预防秋乏

秋分来临,要多做运动,尤其是拉伸运动,以加强血液循环,舒展身体,收敛心神,防止疲劳。但是早晚比较冷,尽量在室内锻炼。

初秋时节,很多人会出现“秋乏”,典型的症状是身体虚弱、精神不佳、持续嗜睡、连续打哈欠、食欲增加但不易消化。应对“秋荒”,要调整好日常生活,早睡早起,不要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秋天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所以要积极参加活动和健身锻炼,可以选择爬山、慢跑、快走、冷水浴等锻炼项目。

3抗秋抑郁

“自古秋高气爽,寂寞难耐”,秋天万物枯黄,容易对心情产生负面影响。而担心过多会伤肝脾,导致百病。要注意滋养脾胃,多晒太阳,补充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心情。

秋分后的保健要点是什么?

1添衣保暖防秋燥

秋分过后,凉燥控气,容易引起肠胃病或使原有的肠胃病复发,所以秋分过后养生非常重要!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秋季要特别注意殷琦的保养。饮食、进补、运动各方面都离不开“滋补、收获”的原则。

专家提醒,秋分过后,保健要特别注意防止寒气对身体的伤害,及时添衣保暖,尤其要注意胃部的保暖,晚上要盖好被子。

在多风干燥的秋季,燥邪的侵袭会使人生病,也就是常说的“秋燥”。如果不注意健康,当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时,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最常见的是感冒咳嗽患者会增多。”

据专家介绍,秋季感冒的患者,由于鼻咽粘膜收缩,起初感觉干燥,继而因充血而感到疼痛,导致鼻咽部发痒不适,干灼痛,干咳少痰,因气管、喉粘膜发病而咳嗽,称为“干咳”。

“干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会让肺部更受伤。”专家提醒,由于邪燥侵袭口鼻等上窍,往往会伴有口鼻咽干、阵发性剧烈干咳等症状。如果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称为“秋燥咳嗽”。

秋燥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它们的结果会导致阴气和津液枯竭,皮肤干燥和津液流失,并伤害人体的肺。其症状主要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血痰,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干燥综合征”。针对以上症状,要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

早睡早起,好好休息。

秋季昼夜温差大,邪气容易进入体内。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很有必要。秋夜越深,寒气越重,寒气很容易侵入体内,为腰腿疼痛埋下隐患,也导致咳嗽等疾病。

3轻松温和地运动。

秋季养生要以“收获”为主,运动要选择轻松温和、活动量小的项目。还可以做一些耐寒运动和有氧运动,比如爬山、散步、打太极拳、跳舞等。适当的冷水运动对预防感冒、流鼻涕、支气管炎也有效。

秋分时保持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推荐几种饮食疗法。

秋芬保健药膳食谱

1健脾安神——桂圆糯米粥

材料:糯米35g,龙眼肉15块,红糖适量。

做方法

①将糯米洗干净。加入3 4杯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焖约10分钟,搅拌1次,避免烧锅;

(2)煮25分钟左右。米粒略碎时,剥去桂圆肉,加入;

③继续煮10分钟,加糖煮好。

2脾:胡萝卜和山药

配料:胡萝卜、山药、瘦肉、姜、盐。

做方法

①瘦肉、生姜洗净备用,胡萝卜、山药先去皮洗净;

(2)胡萝卜、山药切块,切好的山药先用清水浸泡,防止变黑;

③在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将材料放入锅中,直接熬汤;

(4)煮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可以加入适量的调料出锅!

来源/高品质家居生活

编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