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中国文化(超高分)
今天是端午节。昨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商场发现,礼包粽子意外成为热销商品,6个粽子售价198元。(6-11重庆时报)
端午节怎么过?恐怕大多数人只有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已经离我们远去。前不久看到新闻说中国将借端午节申遗世界文化遗产,但是我真的忘不了吃粽子和文化遗产。
生产是联系在一起的。
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东西,传统习俗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代表着文化文明和民族认同。但遗憾的是,现代中国人在越来越熟悉西方节日的同时,也在以惊人的速度遗忘自己的历史。
南京某中学的叶海璐老师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周高一一个班的音乐课上,叶老师问同学:知道屈原的请举手?班上30名学生中只有3人举手。第一个同学回答说屈原是歌手,他唱的是《离骚》。第二个同学回答:屈原是厨师,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个同学说:屈原是医生,大家都叫他医生。(现代快报6月10)
这个回答令人遗憾。中国的中学生不知道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无知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这就更让人担心了。无论这个结果是外来文化入侵的结果,还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必然,都很少有人思考过,作为中国人,我们做了什么来保护传统文化习俗。
比如传统文化意义上真正的端午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
一个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也是关于端午节最流行的说法,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三闾的一位医生。看到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他无力拯救它。他日夜悲伤,最后死于汨罗江。楚国人听后非常难过,就想办法用船把他们救出来。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他们划着龙舟,在河上敲鼓,希望把鱼虾赶走。他还用粽子叶包着米做粽子,扔到河里喂鱼虾,希望屈原的身体不受伤害。年复一年,这个习俗流传下来,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二是“除瘟疫,除疾病”。端午节源于古代人对“恶日”的忌讳,是比纪念屈原更古老的说法。由于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天气渐热,各种蚊虫开始出没,容易引发疾病,所以五月也被称为“坏月”。所以《礼记》中有“仲夏,阴阳相争,生死相分,君子斋戒”。沉默、情欲”的记录。古人以休养生息作为五月养生的原则。有的地方还用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山丹五种植物解毒,其中有蓄兰沐浴、挂菖蒲辟邪之意。”“消除瘟疫和疾病”是中国普通人庆祝端午节的一个主题。
三是“求雨”。端午节是水稻生长旺盛的季节,而这个时候往往雨水稀少,人们应该借此机会求雨。棕叶,又名“茭白”,捧起来后里面是空心的,空心的东西在中国是阴的象征;装饭后捡尖角是“阳”的象征。粽子包好后,自然是阴阳交合。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雨被理解为阴阳交合,说到底其实是冷暖空气的交汇,“性与雨”这个说法就是这么来的。因此,人们做粽子只是为了引诱天气下雨。此外,端午节赛龙舟也是为了求雨,人们把水翻了个底朝天,就是为了不让龙王藏在水下,把“真龙”引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端午包含了中国那么多的传统文化,不会过时,其科学智慧也会与时俱进。比如,我们的祖先讲究“天人合一”,我们要根据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节气的不同来适应自然。这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习俗,各种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把端午这个包含了那么多传统文化内容的节日,变成了粽子节,这是一种文化的割裂。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随着现代化的深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和强烈挑战。在这种文化的对抗和挑战中,任何盲目崇洋媚外、分裂文化传统的心态都是不可取的。
面对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作为后代,我们至少应该有一种敬畏感,就像我们过端午节会想起屈原一样。如果说我们对无知的孩子情有可原,那么我们不仅要鄙视那些忘利的商家,更要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他们。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只懂钱不懂文化的悲剧。
任何基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活动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精神影响力。不能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去继承传统文化,或者简单地否定传统文化是封建落后的迷信。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性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民族认同的象征和载体,是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的最佳教材。如果我们能在端午节让孩子们知道这一点,我们的文化传统将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悠悠文化源远流长。
一眨眼的功夫,银河系就出现了一亿年。
参观浩瀚的古代文化海洋。
孔孟一路走来思想慷慨。
多少前所未有的哲学思想
被很多孩子掐断。
原来包被劈成了惨草。
把梦里的胡言乱语误导成宝藏
我们不应该盲目迷恋别人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古代传统文化,而应该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尤其是对于孔孟等思想优秀的作品,更要找到原著,多研究,多思考。不能只吸收一两个后人翻译的东西,这样就达不到发扬国粹的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想走捷径,我们有时会误入歧途,把译者的思想误认为圣贤;这就好比一个习武之人,急于求成,通过第二第三人误传前辈真传或内功,不加辨析地把传道者的旋律作为师傅的精髓,经常练习,就认定是走火入魔,不仅害人。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丰富变化是巨大的。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我们注定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盲。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然,有些读者文言文学得不好,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我们只能从相关译者的作品中去理解。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像海绵一样完全吸收它。这时候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文化(古文)学习。在学习中要注意边学边问,多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及时消化这些问题,接受精华,剔除糟粕。如果译者不能把先贤的真金白银传递下去,我们也要坚决抵制这些伪思想、伪文化,让它们没有真正的市场。
说到抵制,并不是抵制真正的传统文化。就连我们古代哲人的心血也会付之一炬。这肯定不行。历史的车轮将会倒退。没有理想信念,人心不稳,社会动荡。我们的许多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脊梁,是国家幸福的源泉,是走向世界舞台的资本;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只能滋生愤怒的暴政,或者被其他民族或国家吞并。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残缺不全的政府而消失了!也伤了天下士子的心,这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就不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