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什么时候得到全面发展的?

三国分裂后,司马氏再次统一中国,建立了金朝。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和医疗实践的深入,医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金代名医王叔和在医药文献整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王叔和,明溪人,山东高平人,生于汉末,卒于金初。他曾经当过医生。王叔和第一次对脉学作了全面的总结。他写的脉学经典***10卷,98篇文章,约65438+万字。在该书中,他根据《内经》的脉学理论,进一步确立了“只取一寸”的脉诊方法,总结出24种脉象,使脉名、脉象统一规范。

王叔和的“脉诊”不仅对中国的中医诊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医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直到11世纪,欧洲很多医学院还在使用《脉经》作为教材。王叔和的另一大贡献是对《伤寒论》的校勘。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问世不久就被士兵遗失了。王叔和有机会看到许多医学书籍是因为他的医嘱,以及他丰富的理论素养和临床经验,所以他在整理伤寒杂病论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皇甫谧的《金代针灸经》系统总结了、和三部医书的针灸治疗方法,是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的。针灸学A Classic ***12卷,128篇,内容丰富,叙述系统,理论完备,是中医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后世常将其作为教学教材。

中国的炼金术是药物化学的先驱。炼丹术起源于战国时期,是当时的方士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而进行的。东汉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和道教的倡导,炼丹术开始盛行。

东汉著名道士魏伯阳所著《易经》,记载了大量炼丹方法,是最早的炼丹著作。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是炼丹术史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系统地描述了炼丹技术和炼丹过程中的一些化学反应,还记载了许多炼丹原料的理化性质,是中国医学史上非常有价值的著作。虽然炼金术从一开始就笼罩在神秘之中,但是在炼金术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化学知识。

南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的《本草笔记》是继《神农本草》之后最重要的一部中医著作。这本书包含3卷730种药物,其中包括365种新药。陶弘景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对药物进行分类,包括玉、草木、虫兽、蔬果、米食,对后来的中医分类产生了重要影响。南朝雷公《焙论》系统论述了药物的性味、焙、煎等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是现存最早的中药焙论专著。雷公成为后世医药界的鼻祖。

方《隋代病因学分期论》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病因学和病证学著作。此书***50卷,分67科,论述1739种疾病,反映了当时中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期间,医学也有了很大发展。公元624年,唐政府设立了“医治部”,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医学教育机构,在医学学科上也比较细致,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比较早的。苏静等编著的《新编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这本书图文并茂,影响很大。

唐朝有许多著名的医生。比如孙思邈,是唐代伟大的医学家、保健学家、思想家。生于西魏七年(541),卒于唐永春元年(682),享年141岁。因为小时候的病,十八岁决定学医,二十岁给邻居治病。他对古典医学有着深厚的研究,非常重视偏方,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针灸,毕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赴峨眉山、钟南山、峡江洲、太白山等地行医,采集中药,进行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的先驱。他的《大医精诚》和《大医实操》极力倡导医生职业道德,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和医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孙思邈不仅以医德率先垂范,而且医术超群。他的《钱进方》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医学著作。

这一时期,医学各科都有显著进步,出现了许多名医和有影响的著作。例如,外科手术刘的幽灵遗产,据说一个叫刘的人在晋代丹阳郊区偶然得到了“黄鬼父亲”留下的一本医书。经龚清玄整理后,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鬼遗》,是中医外科学较早的著作。在伤科领域,林道人的《伤科续断仙治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科著作。在妇产科方面,有赞银的《肖静保》,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著作。隋唐时期还出现了《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书籍。从上面提到的这些“最早”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时期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唐代国家的统一,药物知识的积累逐渐丰富。公元657年,苏静提出重修《本草》的要求,唐政府命孙昌戊己、李记编撰《新修本草》,充分反映了当时药物的发展水平,由政府在全国发行,是国家发行的最早的药典。这本书卷帙浩繁,包含844种药物。这本书还添加了一个带有文字描述的药物地图。这种图形比较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全新的特点,不仅体现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而且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还吸收了外国留学生,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后世校本医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具有学校教育性质的医学教育始于两晋,到了刘宋时期,医学学校的性质比两晋更加明显。其实魏末就有一个医学流派建立,但由于文献缺乏,其建立、规模、体系都不太清楚。隋代全国统一后,在前代的基础上,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太医科。事实上,唐代的帝国医学系可以算是中央医科大学。此外,唐朝对地方医学教育更加重视,其设置的广泛性和严谨性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