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易经说:“田野见龙,世界开化。”唐代孔英达注释《尚书》时,对“文明”的解释是:“文以天纬说,光以四面明。”“田静狄威”意为改造自然,属于物质文明;“环顾四周”是驱赶愚昧的意思,属于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同义词。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在石器时代,人们不得不依靠集体力量生存,物质生产活动几百万年来主要依靠简单的采集和渔猎。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的出现使人们改变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这种改变持续了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300年的现代生活。从要素上看,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在改造自然和反思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来说,文明是有阶段的,比如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百年工业文明的特点是人类征服自然。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把征服自然的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明,地球已经无法支撑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来延续人类的存在,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是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状态,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个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了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目的的文化和伦理形态。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形态。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变化。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是人的客体;所以,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没有价值;所以只能对人谈道德,不能对其他生命和自然谈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权,自然也有主动权;不仅人依赖自然,所有的生命都依赖自然。因此,人类应该尊重生命和自然,与其他生命享受同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表明生态文明是人性与生态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个统一不是人性服从生态,也不是生态服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二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材料到产品再到废弃物,都是非循环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基础,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耗资源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生态文明则致力于构建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社会和环境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们的生活方式应主动实用、节约,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崇尚精神文化享受。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那就应该先在发达国家兴起,因为生态危机最先在那里爆发。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缓解了中国的生态危机;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第三,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部机遇的丧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2)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后来者,绝不能再是生态文明的后来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和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和艺术,无不闪耀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实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合一。正所谓“天地之变,圣贤之能使也”,“与天地相近,故不违”,“知周围之事,而道己为天下,故不违”。儒家肯定世间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善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所说:“能善用人性,则能善用事物;若能物尽其用,可颂天地之教;若能赞天地之修,则可参天地。”中国道教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主张以自然模仿天地为人生行为的基本转换。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物化”称为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状态,也是主客合一。这符合现代环保意识和现代生态伦理。中国佛教徒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都有存在的权利。《涅槃经》说:“一切众生皆觉佛性,住于如来无异。”佛教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将“不杀生”作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教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周易》常以“自强不息”、“尊德载物”来表达中华文明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一致的。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学应该“转向东方”。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向孔子学习。”(3)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变决定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农业文明导致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包含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会重新感受并认识到自己与自然是一致的,那种把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灵魂与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就更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施这种调整,仅仅依靠理解是不够的。这也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和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彻底改造的必然结果就是* * *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 * *资本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 *生产主义作为完整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整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是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真正解决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人与阶级之间的斗争。“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然而,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正义方面,生态文明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整合提供了平台。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人类文明更高级的形态;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了一种更好的社会和谐理想。它们的内在一致性使它们能够相互立足,相互发展。生态文明为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让自己的国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会承担全球环境责任。生态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伟大发现,因为它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生态问题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发展中国家最终会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重新团结起来,向发达国家索要生态代价。生态文明应该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将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资本主义把人从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中解放出来,但同时又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诞生以来,有两种选择:改良和革命。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民主社会主义,都应该研究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丰富生命力,思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全人类带来的利与弊。由于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模式的一致性,传统社会主义不能有效地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制度孰优孰劣,不是谁最能奋斗,而不仅仅是生产力,而是谁最公平,谁最富裕,谁最有道德文化,谁能可持续发展,谁能带给人全面发展,谁能让社会更和谐。针对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的社会主义流派,既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又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性问题相结合,为未来人类社会指明了新的方向。尽管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还很薄弱,充满理想主义,但它确实为社会主义应对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想象空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由于当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不仅可以研究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阶级关系,还可以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文化伦理。这就是生态文明的意义。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和谐理念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今天,中国* * *产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等都值得借鉴。二者的融合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真正替代、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中国对此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