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王阳明一心只想当圣人,为何无缘科举状元?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是心理学大师,他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他强调人的认识要与实践相结合,打破了明代以前儒家重视理论而缺乏实践的主流思想,得到了后世的认可。王阳明心学传入日本、朝鲜等国,也大受推崇。

王阳明雕像

论才能,王阳明无疑是最好的。他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军事家和文学家。然而,王阳明与科举之路并不平坦。他从22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前后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直到28岁才考上科举。相对于大多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说,这个成绩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对于才华横溢的王阳明来说,这个成绩就不尽如人意了。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科举状元。在父亲的榜样下,王阳明从小就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华。弘治五年(1492),21岁的王阳明参加浙江乡试,结果中了一个奖。第二年去北京参加考试,落榜了。因为他的父亲王华,王守仁结识了内阁首辅李东阳。李东阳安慰他。虽然这次你拿不到头奖,但是下一科你会拿到头奖。你为什么不努力成为头奖呢??王阳明二话没说,写了《为莱科第一秀才赋》。此赋传遍天下,朝廷以上的一些大臣也惊讶于王阳明的才华。弘治九年(1496),王阳明再次科举失败。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才在中南榜排名第二,殿试第十,也就是二甲第七。

王阳明雕像

至于王阳明科举为什么不顺利,第二次科举失败的时候,他自己就已经说了原因。当时,他的父亲王华安慰他说:你为不能成为第一而感到羞耻,但我为不能成为第一而感到羞耻。?王阳明不仅不恼,反而不在乎,可见王阳明豁达的心理。科举是明代大多数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但王阳明的志向不在此。对他来说,参加科举只是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他的志向是成为圣人。

成化十九年(1483),年仅11岁的王阳明在师范学堂读书。当时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遮月山房诗》。这首诗很容易理解,但它隐含着一种人生哲学。王阳明曾经问过他的老师:人生第一件大事是什么??老师说:是为了科举而读书。?但是王阳明说:?考上科举不是头等大事,而是做人要读书,要做圣人。?可见王阳明当时对科举并不感兴趣,学圣贤之道才是他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画像

遮月山居诗

王阳明

山近月小,人行道比月亮大。

如果人们的眼睛像天空一样大,他们会看到更宽的山和月亮。

在后来的求学生涯中,王阳明显然没有把科举放在心上,而是奉行自己的圣人之道。史料中记载的几个关于王阳明学习的趣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弘治元年(1487),王阳明结婚。在他结婚的那天,他去铁柱宫散步。因为他很欣赏这种养生之道,所以他和铁柱宫的道士坐在一起谈论这件事。结果,他忘记了时间。直到第二天他的家人来看他,他才想起婚礼。他在新娘的新婚之夜离开了她。

王阳明的讲座

王阳明学书法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也是发人深省的。他说:?刚开始学书法的时候,临摹古帖,学了个差不多的形状。后来我改变了方法,慢慢思考,顺应了自己的内心。过了很久,我不得不这么做。后来看了明道先生(北宋程颢)的一本书,说写字要恭敬,不是写得好,而是恭恭敬敬地学。既然字不好,那为什么还要学呢?可见在古代,事情只做在脑子里,脑子聪明透彻,字自然写出来。?王阳明的话真的暗含哲学,可能是他的?心理学?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