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的学习,你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方面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让我们不再教课本,转而使用课本。在感知和熟悉新课程的过程中,新旧教学理念不断碰撞出火花。这种火花,偶尔激动,偶尔痛苦,虽然情感很复杂,但我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主动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教学前沿的经验,注意总结自己的工作。我对教学改革和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以下是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和实践的简要论述:
一,我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牧、农、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相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在高中阶段,让所有学生学好生物是历史的召唤,对未来的期待也是势在必行。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应当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认识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也就是说,我们一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只有注重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实践
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中学教育以大纲为主。我们在根据教材指导高考时,以纲为纲,以此为基础。探究教材到什么程度合适?大多数有识之士认为,在高考中指导学生既不能超过大纲,也不能降低难度,而恰好抓住“大纲”就是最好的措施。
如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培养科学素质是一个新的挑战。决不能根据过去的经验从事今天的教学活动,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那么,在按照课程标准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地利用教材的内容和身边的课程资源,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两年半的新课程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至少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A)与科学前沿结合,开发科研潜力
新课程增加了一些科学前沿知识,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这提醒我们,培养科学素质绝不是纸上谈兵。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我经常在课堂上根据课程标准和科技新闻的内容,通过讨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染色体根冠产生的端粒酶,它会导致衰老和癌症。我说真核细胞有染色体,就是和这个内容有关,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就发布了这个大新闻,介绍了大概的内容。然后,通过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我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的。获胜者是三名美国科学家。”同时打开大屏幕。当人们看到伊丽莎白·h·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w·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和杰克·w·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的照片,并看着三位科学家,两男一女,他们立即兴奋起来。有人不服气,有人对性别和长相指指点点。是的,早在介绍课上,学生们就为邹承鲁教授感到难过。举世闻名的结晶牛胰岛素于1965年在中国研制成功,令世界生物界刮目相看。不幸的是,那个令人遗憾的原因让它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今天,当我看到美国人获奖时,我既羡慕又嫉妒。我先确定学生的心理是正常的。然后,做一个简单的相关知识基础,进行讨论。
通过热烈的讨论,我们都明白,这一科研成果对于医学界乃至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科学无国界,我们应该为之喝彩。同学们对这一科研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幻想着未来的发展前景。虽然有些观点有些幼稚,但大家对生物科学前沿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感,对当前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提前介入了本学期的最后一章,为期末复习和整个模块概念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与传统美德相联系,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很多传统美德需要不断发扬。
比如说到减数分裂和受精,大家都理解精子的长途跋涉和胚胎发育的艰辛,从而唤起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意识。
再比如:说到遗传病,大家都从遗传学角度认可远缘杂交的好处,也认同我提出的恋爱半径。从而抑制早恋倾向,自觉遵守学生规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正确消费
很多生物知识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经常引导学生用所学去探究身边案例的科学性,从而引导正确的消费。比如很多生物制品、广告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在谈到酶的特异性时,我建议同学们讨论一下药物的胶囊和糖衣片的作用和原理,从而掌握用药常识,保证身体健康。
说到细胞的化学成分,发现抽筋这种学生缺钙的症状更为常见,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样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怎么补?市场调查发现,钙剂从几百元到几毛钱不等。那么,吃哪个产品既经济又有效呢?在讨论了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后,我们突然开窍了。原来经常喝骨头汤是最好的办法。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涉及到食品、药品、饰品、衣服、家居装饰等诸多方面。在消费观上,生物知识起到了引导作用。
抓住这个机会,我就顺势对同学们说:你们学文理科对我来说不重要。我会平等的喜欢你,尊重你的选择。我最担心的是你不喜欢生物课,因为这门学科会对你一生有用,你无法拒绝。
其实私下也有同学把我当成知心朋友,和我讨论痘痘、消化不良、便秘,甚至女生长发、家族疾病等治疗方案。我努力做好他们的课内指导和课外参谋。
(D)将生产过程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新课标教材中有很多制作过程的例子,很多都是学生必须做的实验和实验建议。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适当安排教材的顺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酿酒,是选修一的内容,但其原理特别有利于必修一的重点和难点突破。我把这个课外实验安排在高一九月中旬,建议学生自愿完成。然后,随着课程的深入和家酿的进展,教学活动将贯穿第一个模块。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体验到生物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快乐。尤其是元旦成品酒上市,摆上餐桌,会把一个学期的教学成果推向高潮。
(五)联系相关学科,提高综合素质。
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不仅要面对所有的学生,还要为学生的生活打下基础。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所有的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一门学科是独立的,需要协调合作,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技能,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第一,重视工具类的作用。生物课上,我会引导学生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审题;用比喻、联想、概括等修辞方法总结生物规律;用英文缩写记忆生物学术语;用数学概念传递生物学新概念;用化学和物理知识理解生物新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渲染课堂气氛,把教学活动提高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我经常在视频、课件、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之外,用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大家耳目一新地了解生物的魅力。
比如当我做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我会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带领学生总结有氧呼吸的一般反应式。然后他提出:“有氧呼吸的原料和产物中有水,可以省略吗?”为什么?学生们会说:“不..因为第二步需要水,第三步产生水。”这时候我开玩笑的说,“是啊,这水是断不了的,因为离得远水解不了。”就这样,大家在笑声中强化了关键知识。
在这个基础上,我会继续提高。提出:“有氧呼吸的本质是什么?原料仅限于葡萄糖吗?”显然不是,因为只要有机物含有能量,在需要的时候就会成为细胞呼吸的原料。只是分解糖的路径比较简单,所以糖是主要的能量物质。葡萄糖是单糖,使用更方便,成为重要的能量物质。当然,其他有机物也可以作为细胞呼吸的原料,只是需要一个曲折的路径,形成丙酮酸来延续课本上介绍的路径。
实践证明,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了解生物学的地位。比如从短距离来看,去年的非命题作文就是以生物必修课谢尔顿发现的色盲为例。从远处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观念,会影响就业、交往、婚育,甚至世世代代的民族。
三、教学效果及展望
俗话说,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他不能强迫它喝水。我认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重在兴趣的培养。提高素养是主要的,理想成绩只是副产品,是理所当然的。
培养生物科学素养任重道远。贯彻新课标理念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
联系生活实践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难看出,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将生物教学与个人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同时,新课程强调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见,引导学生紧密接触生活,从生活进入书籍,再从书籍回归生活,促进两者的交叉,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和亮点。
目前教师普遍重视生物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但往往是成人的生活实践。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很难对与他无关的事情感兴趣。所以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的生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生物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思考生物,在生活中善于捕捉、获取和积累生物知识,使抽象、枯燥的生物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对生物感到更加亲切和现实,同时感受生物的趣味性和功能性,体验生物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应用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招人:
一,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新知识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门让人感到快乐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的教学话题,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特殊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启发,使学生对生物产生亲近感,感到生物与生活并不神秘。而且还会诱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比如在学习“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这一节的时候,我是这样介绍的:(1)每次上课铃响,大家都会立刻跑进教室,准备上课。请问这种举动主要是人体的系统在起作用吗?(唤起学生复习旧知识)(2)神经系统可以调节人体,那么人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引入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一个新课题)。这种介绍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渴望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情况,并予以关注。他们的思维自然跟得上老师设计的思路。
再比如学习《第三节菌类》。我是这样介绍的:给我看木耳,蘑菇,发霉的橘子皮,发霉的面包等。,并让学生猜测这些看似不同的生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这个介绍简单有效。学生经常接触这些生物。通常我不会有意识地去想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思维变得活跃。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新知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建立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平台
现代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一个发挥潜能和实现自我需要的过程,而环境是限制和促进潜能的条件,其作用是允许或帮助人们实现潜能。在生物教学中,将学生对生物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求与知识教学联系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死知识内容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生动的生活体验,建构新知识,进行创造。这是教育者强调“知行合一”的心理学基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建问题场景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问题是智慧的源泉,是学习欲望的根源。因此,利用生活案例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也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比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和谈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时,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如有同学认为“握手会传染艾滋病”,由此引发问题讨论,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艾滋病。
2.用“体验* * *享受”,分享生活中的收获。
把对某些生物或生命现象的独特感性认识和特殊体验讲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让其他同学获得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用正确、坚定、生动的生物学知识为同学服务。比如组织大家讨论自己得过什么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再比如组织学生图解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学生通过分享开阔视野。
3.科学概念的形成与生活实践
初中生知识和经验都很少,主要是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他们形成生物概念,这也是一个从理解个体现象到比较不同物体异同的过渡过程。他们通常从具体的事情开始。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形成一个概念。概念的形成需要直观的形象来帮助他们感知和理解,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独立地建构新的概念。
以反射概念的形成为例:(1)实验介绍(拍手抓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的活动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2)完成膝跳反射,并得出这种反应是有规律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3)知道这三种活动的原因,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反射是由各种刺激(外界的或内部的)引起的。(4)得出结论,概括概念。学生通过实验逐渐形成科学概念,尤其是对实验的分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些实验都是探究实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和过程。因此,这些实验也满足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和新体验的需求,让学生参与探索和发现,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有助于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第三,打造活动平台,彰显学习即生活。
1.经验知识学习的意义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从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尤其是身边的小事,来打动学生的情绪,推动他们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比如,谈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刚性膜:比如,班级的门窗总是关着的,导致通风不畅;学生课间不认真做操,教育很重要。说明学生卫生做的不彻底。忽略一些棱角,导致病菌滋生。所有的例子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场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再比如讲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让生物学的学习和生活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打耳洞,纹眉毛也会流血,男人和别人用剃刀也会流血,都感受到了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让学生去研究,去发现。让学生体验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体验知识的应用,明确学习就是生活。
对于个体心理学来说,讲座再精彩生动,也代替不了个人的直接体验和个人感受。哪怕是一点点经历,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活动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没有活动,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是一堂成功的教育课。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增长智慧。
比如在“传染病及其预防”课上,可以加入学生自己拍摄的短片“预防传染病,从身边小事做起”,组织学生观察短片中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对影片进行讨论,看看我们的学生是如何做身边的这些小事的。找出他们错误的做法和观点。然后学生发言,提出正确的做法。老师及时分类。
这部短小的生活剧巧妙地运用了课文的知识,贴近学生和生活,既生动有趣又富有启发性。首先,参赛同学收获很大,第一次当明星的感觉不一样。其次,因为小品是学生自己拍的,所以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大家通过认真观察和积极讨论参与到学习中。课改后,这种类似素描的活动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用于教学。
3.深化教学功能,让教学回归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不仅要发展智育,还要发展德育、美育、体育等。因此,学生在一些实际的调查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探索这些调查活动的社会意义也很重要。比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病人而不是罪人,无论他们为什么感染艾滋病,我们都应该理解、包容、帮助他们。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龚伟认识到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种方式,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感情。
实践证明,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生物教学密切相关,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也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手段、目的和归宿,是提高学生生物素养的有效方法。俗话说:“运河怎么会这么清,因为源头有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