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300家门店,海底捞承认战略失误。

在周转率下降、单店难以盈利等多重利空的制约下,野蛮扩张数年的海底捞无奈按下暂停键,宣布关闭300家门店。同时,公司还推出了打破游戏的“啄木鸟计划”。然而,海底捞困境的背后,真的只是公司扩张太大吗?消费者对海底捞的特色“标准化服务”逐渐脱敏,而其他火锅品牌所提供的“火锅+细分赛道”的策略,让公司在火锅行业的这场乱局中显得不知所措。

海底捞正在吞下自己的苦果。

165438+10月5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决定在65438+2月31日之前,逐步关闭300家客流量相对较低、经营业绩不理想的海底捞门店。

同时,海底捞还发布了“啄木鸟”计划,旨在整改经营业绩不佳的门店。

这是海底捞上市以来第一次开启如此大规模的关店潮。根据海底捞此前的财报,截至2021年6月30日,海底捞拥有1597家全球门店。以此计算,关店数量约占其总门店数的18.8%。

海底捞通过官方微博发出《致关心海底捞的朋友们》一封信,说明了公司部分门店业绩未达预期的主要原因。

包括一些新开门店的选址不合理,内部组织架构的变化,让各级管理者“看不懂,累坏了”,优秀店长数量不足,过度相信“利益挂钩”的KPI指标,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等,都成为海底捞需要放缓脚步的原因。

但是,关300家店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海底捞的“啄木鸟”计划

财报显示,仅2019年,海底捞就新开餐厅308家,门店总数768家,周转率稳定在每天4.8次。到2021,海底捞门店达到1597家,布局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转移,但周转率已经下降到每天3次。

面对不断下滑的成交率,海底捞选择关闭部分门店。

在关闭标准上,海底捞表示会综合考虑门店所在的外部商圈成熟度、客流量、门店周边密度、单店财务指标等因素。“平均周转率没有达到4次/天,原则上不会大规模新开分店。”

在收缩门店的同时,海底捞还将进行一系列内部结构调整。包括加强部分职能部门和恢复区域管理体制,加强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

海底捞将这一断臂求生之举称为“啄木鸟计划”。“啄木鸟的特长是善于发现树皮下的害虫,而且顽强。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在谈到这个计划时这样说道。

现在很多海底捞店早已失去了大排长龙的繁华景象。这一切可能都要归功于当初的扩张策略。

扩张战略失误吞下苦果。

2019疫情期间,餐饮行业集体不景气,很多小餐饮企业因为客流稀疏,食客锐减,无奈关店。即使他们在疫情的影响下比西贝更好,他们也有点不知所措,无能为力。

然而,餐饮行业的集体降温让海底捞看到了新的机会。2020年6月,张勇判断疫情将在3个月后结束,毅然决定开始逆势扩张。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和2020年,海底捞分别新开门店308家和544家,今年上半年新增门店299家。可以看出,在三年扩张计划中,2020年,公司开店节奏最快,同比增速达76.6%。

张勇指明方向后,海底捞的扩张如期进行,但逆势扩张的“恶果”很快显现。

根据公司2020年财报,海底捞的平均周转率从2019年的每天4.8次下降到2020年的每天3.5次。

周转率的大幅下降也开始造成公司在不增加利润的情况下增加收入。根据公司2020年财报,海底捞实现营收286亿元,同比增长7.8%;净利润3.09亿元,同比下滑86.8%。

扩张门店一直是海底捞长期保持业绩增长的法宝,也让他在资本市场备受推崇。公司股价于2021年2月65,438+06日创下每股85.754港元的历史新高,最高涨幅达65,438+087.9%。

在公司业绩变动之初,市场将所有问题归结为“受疫情影响”,以为只要给公司一定的时间,疫情的影响最终会消散,公司业绩会重回上升通道。

但是时间已经进入2021,虽然疫情的严重程度已经逐渐缓解,但是公司的业绩仍然非常疲软,甚至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情况。

2021,H1,公司核心数据换手率进一步下降。公司财报数据显示,2021H1公司整体离职率为3.0,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海外城市离职率为3.0/3.1/2.9/2.2,分别持平/下降11%。

毕竟换手率下降影响了利润端的表现。公司财报显示,2021上半年,海底捞同店销售额为8.48万元,单店净利润仅为5.92万元,净利率为0.48%。同期分别为20143700元和65433。

对此,公司董事长张勇在半年业绩交流会上坦言错误,并表示,“我判断疫情会在9月份结束,但截至今天,我们在台湾省和新加坡的门店仍因疫情无法开业。

我误判了趋势。去年6月,我制定了进一步的计划来扩大商店。现在我是真的瞎了,自信了。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65438+今年10月,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3月了。"

承认错误,你会得到市值的断崖式下跌。自17年2月以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超过75.79%,较年内峰值缩水近3500亿港元。

海底捞海关店背后的“隐情”

事实上,海底捞发展困难的背后,未必完全是张勇所说的“误判疫情,公司受疫情影响较大”。后来者的追赶和公司营销模式的逐渐脱节造成了今天的景象。

众所周知,国内火锅市场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巨大的行业空间、众多的市场主体、激烈的行业竞争,都成为国内火锅市场的标签之一。

早年,海底捞依靠其独特的“标准化”优质服务,在deus ex的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海底捞的门店数量只有100多家,比现在的1597增长了10多倍。

极致的服务体验背后,体现的是其深厚的管理智慧。食材质量是优秀餐饮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力是优秀餐饮企业脱颖而出的催化剂。良好的食材品质基础和优秀的管理能力,赋予海底捞极致的服务体验,构筑其品牌护城河。

只是这两年“服务好”这个标签有点尴尬,很多消费者对公司的服务有很多抱怨。在微博的一项调查中,49.5%的参与者认为海底捞服务过度,只有11%的网友选择了“我喜欢这种热情”。事实上,一些业内人士已经表明,经过培训的服务和行动更多的是为了提高消费者的流失率。

此外,公司的“好服务”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公司服务人员储备跟不上公司扩张需求,导致公司离职率下降。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新人无法适应海底捞的工作强度,导致新员工离职率上升。再加上中层干部严重缺乏,海底捞出现了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直接造成了新店的节节攀升。爬坡期的延长拖累了生意。

事实上,海底捞目前面临的不仅是“内忧”,还有数不清的“外患”。超过140家公司正在7000亿火锅赛道上市的路上。

今年以来,除了众所周知的捞王,周哥、巴努等数家川味火锅店连锁品牌相继获得数亿元投融资;此外还有火锅外卖零售品牌京派鲜卤,以及专营火锅底料的朝天门码头。其背后的机构阵容豪华,包括IDG资本、嘉誉基金、天途投资、黑蚂蚁资本、番茄资本等专注消费的机构。

火锅是同质化行业,竞争严重。要想突破,就要有特色,这就使得各大火锅品牌纷纷挖掘细分赛道,力求在单点找到突破口。

以老王为例,公司以“火锅换汤”切入市场,主打花椒五花鸡,瞄准健康养生的新消费理念。打开各种评论软件,网友们的评论大多是“汤鲜舌尖滴”“煲仔饭YYDS”“每个月打卡喝汤”。更不用说主打卤味的仙鹤庄,以鸭血突破赛道的谭鸭血,以美蛙为手段的葛老观。

但是,如果海底捞连自己的地盘都保不住,未来想从这些后起之秀手中夺回份额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