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你不用假装生活在朋友圈里。”

前段时间,蔡康永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朋友圈的怪相,曾经直言不讳地说,他感觉到的是乌烟瘴气。

他的朋友圈有很多艺人,收到了多少通知,一天跑三个城市,累到吐血,一天只睡三个小时,72个小时不睡觉,让他无法理解。

蔡康永说:“我们要祝贺那些不交朋友,花大部分精力处理现实生活的人,祝贺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作为平庸的大多数,朋友圈成了一面镜子,是我们实时更新的简历。谁不想包装一下,假装自己过得很好?

所以大家都在假装看遍了世间所有的美景,吃遍了世间所有的美食,努力呈现一个和平美好繁荣的朋友圈。

有的人感冒发烧,请假在家,却求医问药,让人心疼。

有的人朝九晚五,月薪不高,却在朋友圈演绎精英,事业有成。

有些人向朋友倾诉自己的感情问题,痛斥渣男,但在朋友圈里,他们充满了温柔和爱。

太让人心疼了,为什么要这样装?

也许是为了寻求存在感,也许是为了安慰自己,也许是为了给残酷的生活留下一点美好的思念。

在一个老同学的婚礼上,失去联系近10年的郑雄加了我的微信。短暂的寒暄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聊过天,只是静静的躺在彼此的好友名单上。

有时候,我在朋友圈里看着郑雄充满活力的样子,很羡慕。健身打卡,英语打卡,阅读打卡...他把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子弹随时上膛,完全不像一个被生活虐过的社会人。

当我埋着头腰疼的写作时,他正在健身房练腹肌,汗如雨下;我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他在享受付费的知识,很美好;当我在电影里自嘲的时候,他在和不同的年轻女士约会,春风很骄傲。

这让我常常怀疑人生。同一个高中毕业,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么大?

终于有一天,看到郑雄又在交朋友,我忍不住问:“老同学,你的读书打卡课怎么样了?我也想报一个,提升自己。”

他仿佛发现了一个树洞,对着我倒苦水:“兄弟,这钱别浪费了!”"

我有些怀疑。他在朋友圈这么“斜杠”吗?

我还没来得及说话,就看到他说:“我在这里花了钱,当然要装得像花了钱的样子。”

真实情况是,他已经毕业五年了,事业普通,至今单身。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还不成熟,草率,没有规划,缺乏对行业的框定思维和方法论。每年年底,他身上所有的钱加起来不到一万,连回家给父母买礼物的勇气都没有。

人缺志气,事难。曾经沾沾自喜的少年,只能偶尔通过朋友圈给自己一些兴奋剂。

我和宿墨是在去年《哲思》杂志举办的读书峰会上认识的。在她的朋友圈里,我总能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气息。

其他写作圈的人发朋友圈,内容基本都是关于哪篇文章阅读量高,哪篇文章授权大规模转载,哪位读者见义勇为获得奖励,哪位甲方父亲抛出橄榄枝。

后来,我发现宿墨停止更新她的朋友圈。问为什么,她说这个功能关了。

生而为人,我们都渴望表达自己,并坚持不懈地想与每个人分享我们的想法。

有一天你会发现,真正关心你生活的人并不多,你也不会真正关心别人的生活。

生活的真相是,你如何对待它,它就会如何对待你。

相对于现实生活,大多数人更在乎自己在朋友圈的地位,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是谁。

他们在朋友圈学会了伪装,展现了高品质的生活品味,展现了丰富的业余活动,甚至是强大的社交圈。

翻翻书,不要急着学知识,先发个朋友圈,附上书的封面和节选;品尝食物时,不想先尝,而要先发朋友圈,附上各种色香味俱全的pose出去玩,并没有真正放松自己,只是先发了个朋友圈,有火车票和景点照片。

这种丰富多彩的朋友圈,就是现代都市人最好的证明。大家把崩溃调成静音模式,把鸡毛绑成鸡毛掸子。

朋友圈还有一种装逼,充满无奈的善意谎言。

你离开千里之外的家乡,只留下一部薄薄的手机和父母联系。从教他们使用微信开始,父母就时不时的给你发健康短信,催婚短信,各种表情包。

你在朋友圈做的一切,他们都知道。因为我不想听到父母小心翼翼的“你最近怎么样?”,我主动在朋友圈营造快乐的自己,只有父母看得见。

你会送一顿营养餐,让他们知道你吃得好;会发交易记录让他们知道你赚的很多;会每天送阳光绿植让他们不用担心你。

你故意装得只有你自己知道。你不怕暴露蛛丝马迹让人看笑话,也不怕被别人匆匆一瞥的尴尬。

因为父母有一个“微笑”的表情,即使与年轻人的世界格格不入,也是真正的幸福。

朋友圈是看世界的万花筒。有人把它当成同甘共苦的树洞,有人把它当成发展人脉的渠道,有人把它当成自我表现的舞台。

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里戒掉情绪,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里假装生活,但一旦开始表演,现实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虚拟的社交网络迫使你成为一名演员,焦虑地思考日常剧本,暗示你的存在有多么重要。

我们都很脆弱,很难面对生活的真相。我们需要用谎言麻痹自己,迎合他人,才能获得一丝希望和安慰。这个还不错,但是不要贪心。

不必假装生活在朋友圈里。宿醉醒来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找到生活的真正重心。不要只讨好别人,要学会善待自己。

最后,用蔡康永微博的两句话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