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顽童的轶事散文

年轻时,他称她为“孩子的母亲”,她直呼其名。但现在,她成了他的“妻子”,她叫他“听”,或者骂他“老Xi”。

-题字

(1)

他戴老花镜,他的妻子和母亲也戴老花镜。他们面对面坐着。中间是他自己做的小圆,上面是乱七八糟的卡片,旁边是两寸长的竹签。这些小竹签是他们各自的胜利品。“我还没抽牌,你再抽一张!”他的妻子和母亲迅速从他手里抢过一张卡片,塞在自己的中间。“你耍赖!我什么时候多了一张卡?你反应迟钝。”他涨红了脸,憋着没牙的嘴,把声音提高了八度,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散落的牌中又偷了一张。他还是赢了,老婆和妈妈拿出身旁的两根小竹签扔给他:“流氓,给你!”别玩了,还得做饭。"他的妻子和母亲在厨房里忙着,他悠闲地背着手下楼,东张西望。到吃晚饭的时候,他准时回家了。

(2)

他们的第六个女儿生了一个婴儿。他悠闲地躺在躺椅上,看着匆匆出门的妻子和母亲说:“你今晚最好去医院陪六女儿。她和母亲在一起更自在。穿暖和点,记得坐8路公交车环城。它很便宜,只需要走很短的一段路。”他在撒谎,但他心里在计算公共汽车的价格。他老婆和妈妈瞪了他一眼,回骂他:“老*西,我坚持打车。毛毛又黑又下雨,老*西就瞎指挥。”她知道她的老太太正在计算出租车费。坐出租车五元,坐公交车一元。即使被骂,他心里也是开朗的。他们最后一个孙子即将出生。对于一个古稀老人来说,儿孙满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3)

她去乡下参加一个佛教仪式,他会试着吃剩饭。过了几天,她回家,他拉着她的手说:“老婆,你终于回来了,呵呵!”!今天发工资了,以后一个月给你100块打麻将。"可是过了两个月,她老婆和妈妈突然威胁他:"我每个月都要去乡下住几天,饿死你这个老头,让他记性好长时间。”他知道自己的承诺只兑现了一个月。于是,很不情愿的从兜里掏出100块钱给了老婆妈妈,她妈妈骄傲的教孩子降服男人的方法。并且特别告诫:这本秘籍只传给女儿,不传给媳妇。当然,当他的妻子和母亲在嘲笑骗子时,他的儿子、儿媳、女婿和女儿都在场。晚辈会心地笑了,他也跟他们一起笑,好像在说一些与他无关的事情。

(4)

在黄瓜盛产的旺季,客厅的茶几上总会有洗好的黄瓜。住在楼上的女儿下班回来路过他们家的时候,总是记得抓一根黄瓜吃。每天看到的黄瓜都是又老又别扭,他们的女儿有点不解的问:“老黄瓜有什么养生秘诀吗?”妈妈生气地说:“你爸爸这个老傻瓜,知道我喜欢黄瓜,还买了这些便宜的老黄瓜来讨好我。”被骂成老太婆,他撅着嘴怒目而视,以示对妻子和母亲的蔑视。天热,他老婆和妈妈懒得去菜场买菜。他承担了购买食物的工作。第二天去菜场买菜,还是会买一些便宜的老黄瓜,自己洗干净放在茶几上。他的妻子和母亲边吃边骂“小气鬼”他回答说:“聋子不听狗的话。”然后,放松,闭上眼睛。

(5)

“老婆,你不知道市里新建的步行街在哪里吧?”当然,他的妻子和母亲并不知道,于是他骄傲地带着妻子和母亲,骑着摩托车,在新建的步行街上观光。回来后,他向孩子炫耀:“我今天骑摩托车,带你妈妈去逛新城的步行街。我们城市的建设真是日新月异。”当他的子女责怪他们骑摩托车危险时,他居然振振有词地说:“打车要五块钱,坐公交车要两元钱,坐摩托车要三元钱,更别说快捷方便了。”只是他的晚辈想起两个年过七旬的老顽童,骑着摩托车疾驰,心有余悸,反复强调骑摩托车的危险性。他居然蹦出一句:“我还没七八十呢!”“晚辈无言以对。

(6)

“老婆婆,我肚子有点疼。”几十年来,婆婆一直是他的贴身保姆和精神支柱。

“来,给你贴个膏药。”他老婆的妈妈的哥哥以前是大队里的赤脚医生,好像是自学的。家里总有一些常用的药物。他们家孩子小时候,她拉肚子,腹痛,呕吐。就告诉她,她从高层的柜子里拿了些药片,放在孩子手里,用命令式的语气:“吃吧,马上就好。”那时候真的管用。只要她吃了药,她的孩子似乎就好了。

“老太婆,我肚子不舒服。”贴了半天膏药,他还是不舒服。

“来,给你开点消炎药。”她想,她的妻子和母亲在抽屉里找到了治疗她自己胆结石的药;都是消炎药,效果应该是一样的。于是,她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给妻子吃了利胆消炎片。

“老婆婆,我胃不好。”他吃了那利丹消炎片后拉肚子了。

“来,给你喝点藿香正气水。”他的妻子和母亲正在平静地做着这一切。

他们不想去医院看病。这些,在他们眼里,都不是痛苦。对于这些生活中的小痛苦,他们认为去医院是浪费钱。

他的孩子知道那两个老顽童在胡闹,电话打来的时候,他已经走过去说:“我没事!”"

(7)

生活还在继续,两位老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简单快乐地生活着。他们的行为在我们年轻一代看来是荒谬的,甚至难以理解。但是,我们知道一件事:这是一对恩爱的老夫妻。沉淀在岁月的河流里的,是彼此心中最纯粹的感情,是彼此呵护的宁静,是相伴的幸福,没有诗意,没有浪漫,只有最本真最原始的情侣味道。慢慢品味,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爱的真谛。

他们的子女私下里称他们为一对——“老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