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器械和穴位的起源与发展|针灸疗法
在古代,人们被一些尖锐坚硬的物体意外击中,如石头和荆棘,意外的疼痛得到缓解。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锐的石头刺伤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人为地刺穿身体使其出血以减轻疼痛。古籍中多次提到针灸的原始工具是砭石,称为砭石。《山海经》说:“有石似玉,可作针用”,这是石针的早期记载。所以,砭石是后来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黄帝内经》说:“寒则百病,宜灸之”,指的是艾灸,其中对九针的形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针灸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描述。追溯到针灸,艾灸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产生的。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痛可以通过烧、烤来缓解或减轻,进而学会用动物皮或树皮包裹滚烫的石头、沙子进行局部热熨,并逐渐发展到点燃树枝或烤干草来治疗疾病。“针刺”逐渐发展为针灸,“热熨”逐渐发展为艾灸,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针灸的认识和方法不断提高。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开始用砭石放血止痛。这种石-石出现在距今约8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经掌握了挖、磨的技术,可以制作一些适合刺穿身体治疗疾病的精美石器。这种石器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石器。人们用“砭石”刺穿身体的某个部位来治疗疾病。在当时,卞氏在外科手术中更常用于化脓性感染的切开引流,所以它也被称为针石。
同时,在艾灸方面,人们发现艾叶易燃,体表局部温热刺激可有效减轻疼痛。现存文献中最早在《庄子》中提到“灸”字。《庄子·盗足》中有孔子劝导刘的话,他碰上了一个大钉子。事后,对刘说,“邱所谓无病自灸”。但“灸”的原字是“长”。如1975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竹简(法律文书)中记载“男为丁壮,色七尺一寸长,发二尺长,腹久结疤”,是“灸”的本义。《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脉诊法》和武威汉简医学简牍中都写有“灸”字。时间久了,就演变成了“灸”字。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灸为灼。从火里。”据考证,艾灸出现在殷代。康殷认为艾灸和熨烫在商周早期已经流行。在青铜时代,开始使用金属器皿。这时,后世广泛使用的九针开始逐渐发展。一般认为九针在青铜时代就开始萌芽,直到铁器时代才制造成功。所谓古九针,是指九种不同形状的金属针,有不同的治疗用途。它是在继承“砭石、针石、石”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历史时期,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九针的硬度堪比砭石,弹性、韧性、锋利度都比砭石好,也可以做得非常精致。因为它有九种不同的形状,所以它不仅保留了削肿排脓的功能,而且大大扩展了它的用途,具有许多治疗功能。
(1)订书针:针大而尖,针柄1.5寸,除尖端外,针长1.6寸。该针主要用于针刺人体阳部的浅表部位。即可以用来针灸皮肤病。
(2)针:针为圆柱形,尖端呈椭圆形,长度为1.6英寸。权杖针灸主要用于治疗肌肉疾病,即致病因素位于肉部位之间的疾病。用于针灸肌肉疾病,也可用于按摩。
(3)筒针:针身较大,尖端圆形略尖,似小米,长3.5寸。而针灸主要是治疗血管的疾病,主要是按摩经络,不至于刺破皮肤,夹在肌肉里,气血循环。即用于针灸静脉疾病。
(4)前针:针呈圆柱形,锋利,三面有锐边,长1.6寸。前刺法可用于刺络放血,主治痈、痹等症,也可用于刺筋。
(5)铍针:针体仿剑刃而成,针尖形似刀刃,宽2.5分,长4寸。适应症为痈、脓,可用于切开排脓。任何有脓肿的人都可以服用铍针或针灸治疗骨病。
(6)尖针:针体略粗,针尖略大,圆而尖,长1.6寸。主治痈痹,深刺可治突发性疼痛。这种针也被用来调和阴阳。
(7)丝状针:针尖细如蚊喙,长3.6英寸。针最细,适宜刺入各种经络的孔洞,能祛邪扶正,主要用于治疗寒热疼痛,邪在经络的疾病。
也可以用来补精。
(8)长针:针长,尖端锋利,长7寸。主治:久病不愈的痹症。对于内伤较深的疾病,可以使用长针,也可以去除感冒。
(9)大针:针尖形似棍,略圆,似前针,长4寸。大针主要用于治疗水汽滞留关节的疾病,用于泻水。这种针也可以用来疏通九窍,祛除365节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