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在人生观中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释、道与人生观意识(上)

中国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诞生于名山大川之间,人们从饮茶开始就自然而然地与山川融为一体。茶的自然属性渗透和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使茶的精神内涵参与并被所有人接受,形成了中国系统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演变为民族风俗习惯,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同时,融合了儒释道哲学思想的茶文化,也延伸为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茶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礼仪、道德和情感。主张用茶来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伟大理想,用清廉高尚的茶精神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主张以茶益礼,以茶示敬,以茶为用。优雅的心。千百年来,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国遍地开花,是因为茶符合中国公民的内在追求,茶文化精神成为中国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培育和浇灌了民族中庸和谐的特质。和谐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理念,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文化已经成为人们在认识和应用茶的过程中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升华。通过饮茶,人们可以理清思绪,提升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一种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类的一种生理需求和生活方式,已经转化为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完美地展现了人们的人生价值观。

从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来看,茶文化所体现的精神与儒释道思想体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茶道思想包含了儒释道的精华,承载了三教的文化内涵。在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和”的思想,提倡以茶来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理想,以清净高尚的茶精神来磨练意志。茶文化,一种讲究“以茶为卡亚之志”的人格思想,认为喝茶可以自省,可以自我评判,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对待他人。于是,“以茶纳贡”就成了“以茶为卡亚之志”的逻辑延续,表现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即从自己做起,以“利民”为中心,最终目的是化人为俗。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其次,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文化与道教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渊源,“茶禅一味”的哲学概括所凝聚的深刻意蕴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人要获得身心的自由,必须顺应自然,顺应道路。茶人认为,泡茶的过程就是用茶的精神沟通自己身心的过程;道的品格如水,茶是吸取天地精华的灵魂芽,最好的玩法就在茶与水之间。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文化从自然中获得本质,在自然中与老庄信徒的“神仙之道”有着原始的结合。“自然”的观念导致了道家淡泊超然的心性,与茶文化的恬静恬淡自然不谋而合。同时,茶文化还融入了佛教“追求一切众生”的思想。佛教以“追求一切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打开人们心中的堡垒,让人们看清自己的本性,要学会“静”的态度和“和而尊”的精神,理清自己的心情,洁身自好。佛教在中国兴起后,因为禅修的需要,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它还体现在茶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和审美境界的提升等方面。“自古天下名山高僧多”。历史上许多禅寺都出产名茶,一系列茶道、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情趣,促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直接促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繁荣,促进了禅宗思想的发展。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儒释道各有各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启发,佛家以品茶见自然,道家以避世超越尘埃为追求。其品茶的意境和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种茶文化的精神有着内在的相似性和相通性,即处处贯彻着和而不同的精神。结合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可以用一个字概括为“和”,意思是天地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从而产生了天人合一实现后的和谐之美。中国茶文化的种类繁多,大气磅礴,蕴含着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从而体现了“大道”的中国精神。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三家形成的中国茶文化极其独特的景观。儒、释、道三家精彩纷呈,相得益彰。所以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气质上更加崇高,更加优雅,更加艺术。正是在儒、释、道三家构筑的思想和活动磁场中,文人推动了茶道艺术。他们用茶道来启迪更多,静悟人生,提升境界,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茶道精神的深刻把握。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释、道与人生观意识(下)

人生价值观属于哲学范畴,是对人生、对人存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是人们从一定的理性高度形成的对人生主要问题的看法。人生观关系到人的行为方式,关系到人在社会上以什么样的形象存在。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活动,在对自然和社会生产生活的认识中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不仅反映了人的本质,而且揭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具体地说,它包括人与自己、与他人、与民族和国家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生命价值观思想,依托生产生活实践,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了中国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思想,对于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本质,弘扬中国茶道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其主要内容包括:重视道德意识:重视道德,这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茶学专家庄万芳提出“开发茶德,恰当运用茶艺,是茶人修身之道”。认为中国的茶德应该是“诚实、美丽、和谐、尊重”,诚实贤惠,美丽而真快乐,诚实地生活,热爱他人。注重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茶德的确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彰显,也是茶人精神的彰显,更是茶人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首先,茶含茶德。茶是性格。茶,是指从人们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表象。陆羽在《茶经》中指出:“饮茶者,南方之冠。”茶因其生长、形状、特征和内质的刚强、质朴、纯净和宁静而被称为贾母。茶树生长在山野的腐岩、砾石土或黄土中,但依然粗壮、幽深;茶凝结了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纯不可污”;茶汤清澈见底,清香宜人,给人以智慧和高雅的魅力。茶的性质与茶制品有关,既不吵闹,也不刺激。茶自然和茶产品的这些自然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领域,表现为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沉思,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境界,一种思想,一种智慧,一种品格。所以,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其次,茶的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茶德,并主张未雨绸缪。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俭”的思想表明,茶叶的好品质要与品德好的人相匹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后来,刘在《唐代茶十德》中对茶德进行了阐述,将饮茶的功过总结为十项:以茶散闷息、以茶驱眠息、以茶养寿、以茶消疖、以茶惠民、以茶敬人、以茶养身、以茶行卡亚、以茶可行。目前,王泽农、庄万芳等茶学专家都对茶德进行了深刻的评述。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自然、人文、茶也是* * *。庄万芳先生提出了以“诚敬”为核心内容的“德”。他认为“节俭”可以“陶冶道德”,一杯茶可以促进诚实和节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见,茶德的确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茶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的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建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虽然目前人们对茶道的看法不一。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强调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释、道的精髓,将饮茶等茶活动融入哲学、伦理、道德之中。通过喝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洗礼和个人沐浴。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尊称为茶圣的陆羽,自小被放逐,长大后成为佛教徒,一生致力于研究茶事。他经常一个人在野外行走,采茶,寻泉,品茶。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理想追求,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而鲁豫的一生,却不羡慕官衔,不慕名利,甘于野居,任凭风吹雨打,始终生活在人民中间。他舍己为人、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不仅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对人类生命价值思考的完美表达。这种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提倡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思想,重义轻利,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重人,重视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有利于平衡人们的心态,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崇尚和谐的目的:茶道中“和”的基本含义包括和谐、和敬、美、和,其中以和为主。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中的“和”的内涵不仅包括儒、释、道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也是评价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谐是中国茶文化哲学的核心。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是当今构建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不表于中,而表于中,中也是天下之本,和也是天下之大道。”指出了“和谐”与“中立”的关系。“和”包含中立,“持中立”才能“和”。所以儒家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上,主张中庸而不是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为对自然友好,保护自然;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用礼以和为贵”。佛教中的和谐,主张“父、子、兄、夫、妻,家内外的亲戚,都要相亲相爱,不要相恨”,强调“言和”,这是一种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茶禅一味”强调人要想摆脱苦楚,就要清净心明。禅茶是僧人通过品茶来品味人生,是“和”的另一种表现。道教追求“天人合一”、“和合”、“忘我”的境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总之,儒、释、道“和”的哲学思想贯穿茶道始终,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更是特定时代文人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比如儒家是基于管理世界的契机,佛教是基于节日的淡泊出世,道家是基于尊重人、重视生命的精神。“和”是人们认识茶和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天地之精,中山之美,川之美,具有“和”的性质,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公认的。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了“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哲学思想。陆羽把茶的本性和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和方法。煮茶时,空气炉放在地上,地上是土;炉中烧炭,是柴,是火;炉子上放个锅是金;锅里有开水,是水。煮茶其实是一个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过程,煮出来的茶汤有益于人的健康。此外,陆羽还论述了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茶具的简化、品茶环境的自然,这些都体现了“美”的自然规律。“和谐”是调节人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中的“和”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客人来敬茶,以礼待人,以诚相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勉励。通过饮茶和崇茶,形成了茶道、茶艺、茶会、茶宴、茶俗、茶文学等多种多样的茶形式。茶的本质是以茶示礼、示谊、示情,茶的目的是强身健体、滋补性、示德。客人敬茶作为礼物,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礼貌。人们敬茶,喝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营造和谐气氛,增进友谊。这种习俗和礼仪在人们的生活中积累、凝结和阐述,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反映在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中,和谐、和睦、安宁是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和平衡的基本原则。比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实、大度、善良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同存异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复杂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冷静,是另一种“和”。总之,茶文化倡导“和”的价值取向,对于建设和谐文化,建立团结、和谐、融洽、一致的人伦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启迪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启发人们实现身心的统一。茶被认为是当今人们交流的重要环节。无论朋友聚会、亲戚团聚、生意洽谈,都要奉上茶。“一杯茶”象征着礼仪、真诚、纯洁和热情。茶文化中的“和”与“敬”要求和谐真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在茶文化中,家庭茶道倡导尊老爱幼、和睦相亲、勤俭持家的家风。一小杯茶以其独特的亲和力维系着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释道人生观意识(三)

崇尚节俭:崇尚节俭就是崇尚勤俭节约的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以茶倡俭,以俭修身,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茶的养身、守正、守志、兴节的作用,历代茶人都有所提倡。陆羽在《茶经》中追溯了许多从神农到唐代的饮茶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倡俭的事例。比如齐国宰相晏婴,视茶为贱物,他吃糙米,除了少量荤菜,只吃茶。两晋南北朝时期,鉴于帝王贵胄之奢,士子之奢,有人提出“以茶守廉”的主张,以反奢。曾有一些历史名人“以茶代酒”的故事。他们以茶待客,体现了一种精神和情操。晋代的路娜以茶待客,反对铺张浪费,也不让别人玷污了他清廉的名声。桓温用茶节俭,宴客只用七盘茶果招待。齐武帝在遗嘱中说,他死后只要提供茶和饼,不需要祭祀,并要求天下人都这样做,不管多贵。如果说这些以茶倡俭的例子只是对节俭的追求,那么陆羽的倡俭思想更多的是表达了他对救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鲁豫要求泡茶的壶要用生铁做的。如果是瓷器或石头做的,就不耐用。如果是用银做的,会“涉及贵气”。这个观念还是节俭的。并在风炉上铸下“汤,吕氏茶”、“灭胡,明年铸之”等字样,是鲁豫用自己的茶治国的汤,以说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表明是在唐二年平息安史之乱时铸造的,表现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心,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使自己的国家获得成功的高尚情怀。鲁豫一生刻苦读书,生活俭朴。他没有求仕,没有成家,却成就了茶经。虽是闲云野鹤的隐士,却远离江湖,忧国忧民。安史之乱时,他写了“四悲诗”,写的是悲愤的泪水。茶是人们感情的媒介,是历代茶人爱国爱民情结的载体。“吸苦励志,吞甜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在构建和谐社会、反腐倡廉的今天,茶文化中的“以茶养廉”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挥霍钱财,用公款大吃大喝。各种不正之风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引发了心理失衡。构建和谐社会,反腐倡廉,弘扬茶文化中的“以茶养廉”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廉洁节约的氛围。在人与人、单位与单位的交往中,倡导“一杯茶”精神,以茶洁政,以茶保廉,有利于倡导廉洁节俭,制止铺张浪费。

倡导求真精神:重视真理,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更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真理是道家哲学的主要内容。庄子曾说:“真者自然受天道影响,而圣人能学天道而为真,不分风俗。”。说明真理的本质,即“真理”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哲学家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真,包括茶的自然之真、品茶环境之真、人的性情之真。茶的真谛。茶是天地人间教育的灵魂芽,其自然本性是纯净、淡雅、质朴的。陆羽《茶经》指出“茶俭”,“茶有用,味寒”。唐代裴文在《茶经》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枯燥,其工和谐。”唐代诗人魏在《欢乐园茶生》诗中写下名句:“洁身自好不可污,饮之可厌”。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不仅有真香真味之感,更有一种精神上的真与趣。茶,从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受,从提神醒脑的自然功能到诱发和谐的精神功能,从天然茶品到社会品格,这种认识和提升的渐进过程,既展现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历程,也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过程,也展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品茶的真实环境。人品茶也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和时间。“什么都有意思,可以说茶是真的好。”天衢指的是自然环境。《徐文长秘藏》中说“饮茶宜在静宅,云雾林,终日清谈,寒夜,月色,花鸟之间,青苔,素手,红妆扫雪,船头,竹中”说明品茶需要一个野、静、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的许次纾提出了茶疏中品茶的适当时机:“我的心灵和双手都放松了,我歌唱累了,我的头脑糊涂了,听歌作乐。曲终,杜门避事。看着鼓上的图,晚上说话。窗明几净,贾纪。第一次拜访朋友的时候天气晴朗。光影小雨,小桥画。茂林修竹,酒散。此外,历代文人选茶,不能没有松、竹、梅、兰、琴、棋、书、画等。这些是人与自然交流时对“真”的追求,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相结合时对美的感知。茶人的真性情。人喝茶,除了外在的环境,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内在的心态。当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相融,人才能真正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创造,来源于“空静”。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虚静有深刻的论述。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虚极静,能像镜子一样真实地照出世间万物,而儒家则以静为根本,通向良知,止于圆满。佛教徒认为,人的心灵不被名利欲望占据,就是空虚,人的思想不受外界干扰,就是清静。这种清静,既符合茶的本性,也符合人的心性。所以,空灵宁静的心境,可以说是茶人的气质。气质的真实来自于人们对茶的欣赏。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闲暇之后,人们拿起茶杯,啜饮美味的食物。当茶悄悄浸润人心,人的心灵在虚静中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从而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品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要,生活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陶冶,品质的培养,人格力量的锻造。只要人们以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情,一种旷达超脱的胸怀品茶,就一定能拓展道德力量,提升精神境界,从而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真趣。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基本理念构成了相互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思维和行为。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共享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为一体,形成了* * *知识和认同。今天,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的世界和社会,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和未来,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今现代社会,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中,注重道德自觉,倡导茶文化中的和谐精神、节俭作风和求真精神尤为重要。借助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以茶为载体,弘扬和谐文化,以茶育人,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研究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思想资源,重塑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