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萝卜夏吃姜”——人与自然对应的养生智慧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一句民间谚语道出了两千多年前的养生智慧。古为今用,衍生出很多养生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细节中。作为中国几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然气象和物候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在二十四节气中。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是“形神合一”的整体,人体的变化和疾病的发生也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与四季密不可分。

二十四节气是把太阳在黄道(360°圆周)上一年的位置变化分成24等份,间隔15,太阳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一年12个月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天。太阳位置的变化必然导致地面气候的演变,所以节气的“气”有气象、气候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来源于中国古代人抬头看天象,低头看地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节气,但只有中国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太初历是中国古代历法体系形成的标志,因汉武帝元年实行而得名。其特点是以银月为正月,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的开始,以李思(立春、长夏、立秋、立冬)为每个季节的开始。每个季节都有六个节气。

需要注意的是,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天文意义上的,而气象意义上的四季划分并不统一。气象学上,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在10以上的第一天称为入春。所以,以我国北方地区为例,虽然节气已经到了立春,但春天仍然时常寒冷,生活中经历的立春并没有春天那么温暖,所以要“盖好衣服”。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指的是古代黄河中下游和一些长江流域的四个明显的季节。但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很大,气候不可能与黄河流域一致。

2016 11,我国申报的24个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指导农业生产,而且对人们的日常保健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节气的作用之一就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节气反映了古人对一年中四季、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认识。季节有季节的含义。节气的气候特征要符合其所属的季节气候特征,即春季气温高,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比如,盛夏、酷暑、冬季小寒、大寒等节气,都清晰地体现了季节性气候特征。从降水来看,春季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初霜等秋季节气也明显反映了节气所在季节的降水特征。

节气的划分与太阳密切相关,太阳对大自然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节气的变化必然导致自然界物候的变化。比如惊吓的意思就是上帝用雷声唤醒休眠动物的那一天。《管子·形势解》认为:“春为阳之始,故万物生。当太阳在夏天升起时,万物生长。秋始于阴,故万物皆收。冬天,因为阴气耗尽,万物都藏了起来。所以春夏生长,秋冬采集,也是四季之节。”作为自然界的事物之一,人类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也必然会受到四季节气的影响。比如,人在冬天往往睡得多,入睡早,但在夏天往往比冬天睡得少,往往睡得晚,起得早,这是人的生物特征。

节气具有自然属性,最基本的功能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四季节气的确立,人们可以适应自然的时间顺序进行生产和生活。

“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的核心观点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是这样表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域内有四家,王居易是其中之一。人之法以地为本,地以天为本,天以道为本,道法自然。”其含义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对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也是中医养生的核心观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之气相生,四时可达”,“人与天地相关,与日月相应”,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受自然四时的影响。顺应自然界节气的变化是健康的,否则可能是“五脏得病在时,而不在时,相互传染”,可见节气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风、寒、热、湿、燥、火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称为六气。季节和节气的变化产生六气,六气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正常人体无害。节气交接失调,六气过多或不足,使六气成为致病因素,成为六淫之邪,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古代天文著作《开元詹静》记载了节气异常引起的疾病:“立春,未至之时,兵将起,麦不作,疟出;不到的话,最多就是生病干瘪。雨,没到就干,麦子没熟,疼;不到则病。”类似的关于二十四节气致病性的论述,在《一通卦言》中也有记载。不是每个人在节气失常的时候都会受到六淫之邪的攻击。如果人们能始终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使自己及时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那么季节性节气紊乱的影响就会很小。所谓“虚邪偷风有时避”。

除了六淫之邪,人体本身失控,“以酒为浆恣意妄为”“生活无节制”也会导致早衰。结合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特点,在工作压力、过度娱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生活不规律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态,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亚健康甚至患病人群的出现,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鉴于此,有必要强调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时节气,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中医养生的全过程。

关于日常养生要遵守的原则,《黄帝内经》给出了答案:“四时寒暑要适,生气要和,阴阳要刚柔并济”,提出自然界要顺应四时节气的变化,调戏志向,生活要慎,阴阳要合。《黄帝内经》从季节养生的角度,强调四季养生,并给出了四季养生的具体方法,如“春三月,意为变老...夜卧早起,大步绕庭,缓形,以使生”。除此之外,还给出夏三月、秋冬季的养生方法,涉及日常生活、情绪、运动、饮食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是顺应四季阴阳变化的关键,这也是“冬吃萝卜,夏吃姜”的道理。这样才能做到“内守正气,邪不可为。”

(作者:张聪,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健康康复科副教授)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