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饮食有什么讲究?

导语:立冬到来后,中国的冬天开始了。虽然冬天的迹象在一些地区并不明显,但医疗保健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立冬有哪些一般的健康常识和注意事项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2019立冬节气健康知识。

2019立冬节气养生知识立冬养生知识及注意事项。

立冬节气养生

1,日常生活

立冬后,太阳升得晚,落得早,所以你应该早睡晚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立冬是感冒的高发季节,对于老年人来说往往会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尤其是对于一些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早睡晚起可以避免受凉,预防感冒。

2.规定饮食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初冬调养中尤为重要。立冬到来的时候,代表着初冬的到来,早晚温差比较大。这时,人体为了维持一定的热量,必须增加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才能产生更多的能量,所以要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要多吃蔬菜,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鱼、蛋等食物的摄入,也要多吃鸡肉、甲鱼、羊肉、桂圆、木耳等食物。这些食物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冬季因寒冷而消耗的热量,还能补气养血、补虚补虚,特别适合身体虚弱的人食用。

3.适当运动

户外活动可以增加热量,调节代谢功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体温调节。运动的同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一定不能穿厚衣服,微汗为宜,避免出汗。要有选择地做一些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练剑等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

4.调整你的情绪

从“立冬”到“立春”,称为“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南方一些地区虽然不冷,但还是要适应自然变化。入冬后,日常生活要调养。在情感方面,中医讲究入冬后的平和宁静,可以使人向内看,有助于养藏。冬天万物凋零,常常让人情绪激动,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比如跳舞、下棋、画画、练字、欣赏音乐等。,可以消除冬季的抑郁情绪,振奋精神。

立冬后的注意事项

初冬的注意事项

1,饮食增加热能。

从立冬开始。寒冷的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增加身体的御寒能力,使身体失去过多的热量。因此,初冬季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以多吃瘦肉、蛋、鱼、奶、豆类以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2.少吃盐

冬天中医认为要少吃咸的,多吃苦的。原因是冬天是肾经旺盛的时候,而肾主咸,心主苦。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咸胜苦,肾水胜心火。如果吃多了咸味,会使本来就过于旺盛的肾水更加旺盛,从而削弱心阳的力量,所以要多吃苦味的食物,帮助心阳。这样就可以抵御过多的肾水。如《四季笔记》所言:“冬肾水咸,恐水火,宜养心。”

3、少吃凉的,不要燥热的。

饮食护理应遵循“秋冬养阴”、“不扰阳”、“补虚温寒”的古训,随四季变化调整饮食。元代胡思慧写《食而食之正》:“冬寒,宜吃小米以热治其寒。”也就是说,少吃凉的,不吃燥热的。适当吃一些滋阴潜阳的高热量食物。同时,多吃新鲜蔬菜,避免维生素缺乏,如牛羊肉、乌骨鸡、鲫鱼等,多喝豆浆、牛奶,多吃萝卜、蔬菜、豆腐、木耳、银杏果等。

4.饮食因人而异,因地区而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属于冬季,西北地区气候条件与东南沿海差异很大;冬季西北地区天气寒冷,需要补充高温高热的产品,如牛、羊、狗肉等。江南虽已入冬,但气温比西北温和得多,进补宜清甜,如鸡鸭鱼肉;地处高原山区,雨量少,气候干燥,宜用水果、蔬菜、冰糖,甘甜滋补。

另外也是因人而异,因为男女老少都有差异,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和中医养生原则,年轻人重新营养,中年人重新调理,老年人重新保护,老年人重新养老。因此,“冬季进补”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如清补、温补、小补、大补,切不可盲目“进补”

其他考虑因素:

1,多“点”水:冬天虽然出汗、排尿减少,但维持大脑和身体器官细胞的正常运转,还是需要水的滋养。冬天一般每天补水要比2000 ~ 3000 ml多得多。

2、出“点”汗:冬季养生要适当运动出汗,以强身健体。运动要和运动结合起来,跑步做操只要微微出汗就好,这和冬天藏阳的方式是相反的。

3、预防“点”病:冬季寒冷的气候容易诱发慢性病的复发或加重,所以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要防止大风降温天气对身体的不利刺激,并备好急救药品。同时也要注意耐寒锻炼,提高御寒防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