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者的最高境界——忘记我
每次心情平静淡定的时候,自然是轻饮,轻斟,细细品味。或青山秀水之畔,鸟语花香;或者在幽雅的房间里,韵致低沉。或雪映书桌,雨打纱窗,三五日知己,享醇酒,是智者之饮。喝酒的时候不在乎酒,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酒了。你可以喝也可以不喝,就像喝一样。这是普通人的饮料。
酗酒是坚强的,但也是有气质的;喝酒太浅,酒量不足;喝普通的,不知道有酒。其中一个单独不是喝酒的最佳状态。
喝酒是为了愉悦,是为了好玩,是为了放松,是为了麻醉,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脱和无情,是为了从酒的物质世界中寻求精神感受和精神慰藉。喝酒的时候,要喝出酒里的情意,喝出生活的味道。如果你太喜欢悲伤和抑郁,大量饮酒会违背饮酒的最初目的,而不是为了饮酒的良好境界。
综合各种元素,达到最佳的饮用状态
首先,是一个人喝还是两三个人一起喝。徐琪的《茶酒之道》说:“我想我一个人喝酒的话,乐趣在于‘有我——无我——忘我’。”丰子恺的《沙坪酒》说:“譬如两三个人意气相投,推心置腹...吃了三杯,就来了真诚的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酒三味’。”爱情的《诗人与酒》说:“一个人独饮,可以深思;如果两个人喝酒,可以在灯下说话;但如果三个人以上集体喝酒,就会变成戏剧性的喝酒,是缺乏乐趣的。”
其次是浅到微醉。鲁的《醉话》中说:“我觉得醉酒是一种痛苦,我觉得有点醉,有点飘。少喝酒,慢慢喝,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休息,是昂扬精神的添加剂。”李米安《半诗》也说:“饮酒半饱,花开半艳,帆半开,马半勒。”再如,古普济方、通皮薏仁酒是将海桐皮、薏仁、生地、川牛膝、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甘草等九味中药浸泡在白酒中制成,能祛风除湿、通络杀虫。饮法要求一日三次,常使人微醉。
这又是一个优雅的场合和机会。陈梅公《小窗》描述为:“春饮适庭,夏饮适郊,秋饮适舟,冬饮适室,夜饮适月。”林语堂说“酒席的目的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凑热闹,闹热闹”(《谈饮酒与饮酒次序》)。冯说:“至于酒楼上的那些坏客,他们一喝酒就下喝酒的命令,只会吵闹和别人,根本得不到喝酒的乐趣”(《饮酒的故事》)。所以,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饮酒,都要选择一个休闲的场所,可以“对酒席没有反应,没有敬酒的冲动”(鲁的《九华》)。
其次,就是要专心致志。没有“一杯酒解甲归田”之类的政治目的,没有“鸿门宴”之类的军事压力,没有商场逐利之类的功利色彩,也没有“酒是媒人”之类的功能性因素,因为这些事件都是分散注意力的,酒只能作为陪衬来掩盖喝酒的真正意义。
喝酒的心情。你必须有最好的心情才能有最好的感觉。这种心情不是为了大喜大悲,而应该是“莫自惊,看庭前花开;去与留随意,看天上的云与云。“从容、自如、从容、舒适、优雅。
如是,似醉非醉,如梦似幻,朦朦胧胧,似“烟笼冷水月笼纱”,黎明望漓江对岸,夜晚望黄山;春雨中的竹林模糊清新,若秋云中的明月时隐时现。心中没有阻隔,思想是开放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白居易《饮酒诗》)。很奇怪,诸神不羡慕你有这种境界,有好酒。
关于喝酒的轶事笑话
土耳其布尔萨省50岁的男子贝汉穆特卢(Beyhan Mutlu)周二与朋友喝醉,在森林里迷路。妻子和朋友见他没回家,就报警,组织人员在森林里搜救。有趣的是,这名男子看到搜救队员时,也热情地加入了搜救行动。直到几个小时后,他听到搜救人员喊他们的名字,他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们要找的人是我。”
两个醉汉兴高采烈。一个问另一个:你是哪里人?我是山东人。哇!我也是山东的,老乡。我们喝酒吧。
问:你是山东哪里人?甲:我是济南人。哇,我也是济南人。我们再喝一杯。
又问:你是济南哪里人?甲:有八英里。哇!太巧了!我也在八英里外。我们再喝一杯。
然后问:你姓什么?甲:我姓程。哈哈!难还是聪明,我叫程,再来一次!
这时候烧烤店老板实在看不下去了,打电话说,嫂子!拜托,你老公你儿子又喝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