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是哪个时代的?多久以前?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超过2140年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37年。在他执政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50年的盛世。

汉初,刘邦分封部分同姓子弟为全国之王,希望以此确保刘氏天下。被封的诸侯权力很大。他们可以拥有军队,收税,铸造硬币,任命和罢免其管辖范围内的官员。后来诸侯势力太大,严重影响了中央的统治。

汉武帝在位后,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重新分配给子孙,建立诸侯国。这就是“恩宠法令”。当一个王国分裂许多侯耀宗国家时,其直接管辖的领土将会很小,而且不会有反对中央政府的力量。后来汉武帝先后取消了大量的君王和侯爵的称号。这样,经过长期斗争,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终于解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时期,儒生董仲舒为了适应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发展了儒学。

第一,主张天是万物之主,皇帝是天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所以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也要服从皇帝。这叫“大一统”。

其次,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张只提倡儒家,禁止其他一切学说传播,以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学说,很多信奉儒家的人在汉室做了大官。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其父为汉武帝刘启。恰好这一年是景帝登基之年。当他出生时,他已经是一个王子了。武帝的母亲是王美人,和美人是一个级别的妃子。后来据说是武帝的母亲怀孕的时候,梦见太阳往怀里钻。汉献帝听说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梦,预示着孩子将来会大有作为。

然而,刘彻的母亲不是女王,所以根据封建法规,她的儿子不能继承王位。然而,他最终如愿成为王子,最终登上王位。

四岁时,景帝封他为胶东王,其弟刘荣为皇太子。后来,武帝的命运转向了景帝的妹妹长公主的帮助。皇家公主有一个女儿名叫陈阿娇。起初,长公主想把女儿嫁给容。将来,当王子即位时,她的女儿将成为王后。但是王子的母亲李记却不领情,这使得长公主非常生气,从此与李记反目成仇。这使武帝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渔夫。

长公主把目光投向了武帝,武帝平时也很喜欢他,但是他的父亲景帝不怎么支持他。长公主试图让这一切发生:有一次,她故意在景帝面前问武帝是否愿意阿娇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欢阿娇。当他姑姑问起时,他大方地说:“如果将来我能娶阿娇为妻,我会亲手为她盖一座金屋。”景帝父亲看武帝和阿娇也很般配,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命运变成了王子。

长公主不是普通的公主。她在景帝时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对景帝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她的大力策划和帮助,以及武帝本人的表现,景帝最终选择了有才华的儿子武帝为太子,同时把武帝的母亲王美人提升为皇后。此时,汉武帝刚满七岁。

武帝成为太子后,更加努力学习,景帝请了很有学问的魏婉做他的老师。汉武帝学习的范围很广,包括骑马、射箭、经学和文学。

改革受阻。

到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正式继位。他雄心勃勃地要延续文景统治的盛世,但在初期遇到了阻力。这主要是当时的窦太后,即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的皇后。她当上皇后已经40年了,我们家在朝廷的影响力非常巨大。按照规定,有些分封的王侯要去他们在各地的封地,但窦的亲戚不愿意去那些偏僻的地方,留在了京城。官商勾结、违法违规的情况时有发生。对窦来说,她的治国思想也与武帝有很大的不同。

窦最喜欢的是汉初非常流行的黄老思想,即古代黄帝和现代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这是汉初“与民同息”政策中的基本治国思想,恢复和发展了国家的经济,促成了“治文景”的盛世景象的出现。但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封建诸侯反对中央,迫切要求加强中央镇压地方势力的力量。这就是武帝和窦太后的思想差异。

汉武帝即位后,开始推行自己的政治策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执掌朝中大权,比如让自己的叔父田粉当大尉,掌握军权。同时,很多儒生也被他看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梁武帝还下令全国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这在当时被称为“贤能正直”。著名的董仲舒在这次推荐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汉武帝召见他,询问治国良策。董仲舒把自己的一整套发达的儒家治国思想讲给武帝听,武帝非常欣赏。

然而,此时的武帝已无力与他的祖母都史抗衡,当他任命的重要官员赵婉建议都史不要干涉国家事务时,他惹恼了都史。窦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太尉也被迫免职,一些大臣被迫死在狱中。然后,窦最喜欢的人接管这些重要职位,并服从窦的命令。这对武帝是个打击,但武帝有年龄优势。他没有沮丧,而是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四年后,在公元前135年,都史去世了,这一时刻终于到来了。汉武帝立即遣散了所有都史的人,重用田蚡做了宰相。治国理念也采纳了儒家思想,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豪强。

从儒家学说中驱逐百家

董仲舒的儒学对原有的孔子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融合了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术的学说。还有的主张主权来自天赐,神化皇权,实行仁政,强调法制,即“道德为主,刑罚为辅”,先教育人民,教育失败再用刑罚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策,被汉武帝采纳后成为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

武帝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汉武帝的政绩主要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改革、经济制度和对外关系。

加强中央集权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汉武帝做了很多工作。

当时宰相掌管着文武百官的行政,权力很大,所以皇帝有时候权力还不如宰相,这是皇帝所不能承受的。因此,武帝即位后,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是削弱相对权力。

武帝削弱宰相权力还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以前的宰相都是建国功臣,现在基本都老了或者死了。汉武帝利用这个有利时机,让很多儒生代替长辈掌握国家权力,同时通过打击宰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让出身平民的儒生公孙弘做宰相,改变了以前贵族总是宰相的惯例。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措施是颁布“恩宠令”。汉高祖、刘邦时期,封了很多姓刘的王,称同姓王。但后来,这些王的同姓子孙在农村横行霸道,与中央作对,不服从中央的命令。为了彻底削弱藩王的影响力,梁武帝颁布了这道命令,其主要内容是,藩王的皇位可以由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可以以“推恩”的形式分封在这个国家(即传播恩让更多的人享受特权)。新的侯爵国脱离了原来王国的限制,在地理上独立,基本上被剥夺了政权,归地方县官管辖。这样,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就自动把权力交给了国家。之后,地方国王和王子只享受物质特权,即享受其封地的税收。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的权力,汉武帝派御史监督地方豪强和官员。公元前106年,梁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区,每个监区称为部,每个监区派出一个刺史,中央刺史称为李思校尉,其他十二州称为刺史。刺史从六个方面监督地方,即“六问六则”:一是豪强多占土地,欺行霸市;二是县令不遵守诏令法令,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腐化堕落;第三,县令审理案件不体恤百姓,漠视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痛恨;四是选官用人不公,排斥人才,任用小人为官;第五,长官的子女欺负别人,长官也为自己的子女向下属求情,使他们枉法;第六,县令不忠于皇帝,与地方豪强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了国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郡守与地方豪强相互勾结,与中央对抗,重演同姓王作乱的局面。同时,秘书处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被认为比较好的官员,也可以召回政绩不好的官员。

刺史在当时的地位相当高,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常年在外,在当地也有自己的办公室。就“历史秘书处”这个名称本身而言,已经具备了这种特征。“刺”的意思是刺死,也就是调查不法行为,“史”指的是皇帝派出的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