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属于哪些城市?
该县住建局市政管理处处长张说:“2018年以来,印江投入8000多万元开展‘六绿’行动,绿化了县城主次干道和主要公园广场。绿化面积从过去的50多公顷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公顷,市区的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该县坚持“生态优先、文化引领、景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思路,按照“一街一景、四季分明”的要求,推进“六绿”攻坚和环城林带建设,抓好点、面、线的绿化美化,推进精致、特色、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绿化景观场地和配套设施。目前,市区林荫道路率为71.4%,绿化面积为419.7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81平方米。市民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度和满意度均在90%以上。
路越多越方便。早上6点,出租车司机田仁源从家里出发,有时会更早。出发前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车辆,把车内外“打扮”一番,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田仁源已经持续了18年,也见证了银江镇路网的发展变化。“以前县城几乎只有解放路、梵净山路、平型寨旧路、西环路,路面狭窄,坑坑洼洼。每年都要换两对轮胎,很多路都不合适。乘客几乎要走一段路才能到家。现在南环路和北环路像一条玉带环绕着县城。市区主次干道四通八达,笔直畅通,直通各个小区,方便市民乘车出行、生产生活。”田仁源掰着手指头,细数这些年银江的新变化。
穿过银江隧道,驶入额江大道,放眼望去,整个县城道路宽阔整洁,笔直向前。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高楼林立,风景如画。人们漫步在碧水映天的景色中,犹如置身于画中。
“随着胤祀高速公路的开通,思南和印江连接起来了,我们的生活将更加方便。”在印江生活了40年的张大爷再次登上观音沟湿地公园,俯瞰家乡,深切感受印江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前几年去观音沟的都是羊肠小道。现在山上有宽敞的健身路径、观景台、休息亭,危险路段安装防护围栏,上山下山的路都安装了路灯?极大地方便了公众,给了大家更好的登山体验。”张大爷说,观音沟湿地公园不仅有来锻炼的市民,还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该县致力于打造“精致、特色、宜居”的城乡环境,努力推进山水县城、美丽乡村、绿色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主次干道12条,主题公园6个,休闲广场10多个,同步配套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投资近4亿元建设4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85公里,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同时,投入上亿元进行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印江博物馆、琼江古镇、滨江景观、西南商贸城、县人民医院相继建成,东郊温泉小镇、胤祀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5.4%。
游客多了,活力多了。
县城很美,周围景点多,游客也多,我们的生意也比较火爆。“在县城西苑开发区开了23年的888酒店老板陈印告诉笔者,888酒店是198开始的。当时只有10的房间,单间15元,几乎没有外地游客入住。随着大圣墩景区、云商居景区、_顾江镇和几大公园的建成运营,游览印江的人数翻了一番。房间数量从10增加到20多个,房间价格也从15元增加到100元。他们大多数是外国游客。
近年来,市区人流量不断增加,开设的餐饮铺面越来越多,道路整洁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环卫工人敖顶着昏黄的天空开始了一天的清扫,整个县城还在沉睡?她似乎习惯了这样的忙碌,打扫过的道路干净整洁,迎接着游客的到来。敖石秀说,目前,大部分县城道路采用机械清扫和人工清扫相结合的模式,既减轻了环卫人员的工作量,又提高了清扫质量。
“印江坚持以文化立市,打造‘书法养生之乡印江’文化品牌。承载着_江厚重文化的印江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印江博物馆馆长王世江说。
近年来,该县通过大力实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着力挖掘范静山健康养生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佛教文化“三大核心”产品,推进京城、文婧、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五大产业”融合,打造了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佛教文化、休闲度假、民族风情“五大旅游品牌”体系,形成了一个。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景点、民族文化村的开发建设和修缮加快,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古树得到精心保护,印江文昌阁、颜故居、颜氏宗祠等一批具有典型土家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景点得到完善,城市呈现出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同时,通过巧妙打出中国名茶、书法、长寿“三张文化名片”,加快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的融合发展。
“我们将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市扩张、城市更新、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五大工程,不断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把银江打造成旅游花园、同城生活首选和医疗保健集聚区。到2025年,全县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全县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58%以上。”印江住建局局长刘刚说。(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