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如何保持健康?
其实在炎热的夏天,北京人有“苦夏”的说法。因为太热,人吃不下东西,感觉厌食。每天除了一些带水的凉面,没什么吃的。这不仅是季节的反映,也是心理的反映。虽然初秋天气仍然很热,但人们并没有感到潮湿和粘腻。毕竟,凉爽的秋天来了。于是开始萌发做点好吃的来弥补夏天以来亏空的想法。我应该吃什么?最满意的是炖肉!通过吃炖肉来弥补夏天流失的脂肪,称为“贴秋肥”。不知道这个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直流传到今天。
初秋的每一天,你都可以看到肉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商品。回族买牛羊肉,汉族买猪肉。简而言之,每一个家庭不分民族都在这一天炖肉。不信你可以去北京任何一家调查,见到你的一定是炖肉。
北京人在这一天吃炖肉不用太讲究,尤其是汉族和满族。首先,家里的主妇会去市场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屁股尖,回家洗干净,在炉子上坐一盆。除了肉丁和水,她还会放葱、姜、蒜、花椒、大料、小包、酱油、盐煨。里面的包装不简单。由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冷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茴香、甘草等二十多种中草药香料组成。炖肉很香。可以说,这一天,整个北京城完全沉浸在了炖肉的味道中。
事实上,北京人在这一天吃炖肉,这不仅是一个悠久的习俗,而且有利于保健。由于夏季太热,人们会不自觉地引起偏食,这对人体的生态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和生物功能。这时,人们通过吃炖肉解决了这个问题,炖肉不仅补充了体内必需的营养、脂肪、蛋白质和各种微量元素,还起到了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同时,包裹中的各种中草药的中和作用,起到了祛瘟除湿,顺气止泻的作用。
除了立秋的“贴秋肥”,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人们相信在初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泻。清代张导的《岁时天津杂记风俗》中有这样的记载:“立秋吃瓜咬秋,可免泻。”在清朝,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在院子里放上甜瓜、蒸熟的茄子和香糯的汤,并在立秋时食用,以清除夏季的热量和避免痢疾。
立秋是农民重视的一个重大节气。有句俗语叫“立秋坐初,明年春饿”,提醒人们加紧干农活,争取丰收。农谚云:“下雨就下雨;下雨的时候,它会在初秋变干。”。还有一种说法是,万物七月有收获,六月秋有失落。这意味着在农历七月的秋季开始时,预计会有谷物收获;如果立秋是在阴历的第六个月,就会有歉收。再如“秋前北风吹,秋后下雨,秋后北风干河底”,意思是立秋前北风吹,秋后要下雨;如果北风在立秋之后吹,冬天可能会很干燥。对于过去依赖天气获取食物的农民来说,立秋的意义不仅限于吃。
立秋以润燥为主,小心粘上秋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经常会感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干燥感。因此,他们应该吃一些有营养、滋补、多汁的食物,少吃辛辣和油炸食物。秋季宜吃湿润、甘寒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甜食性油腻,有急、和、补之功。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的作用。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非常密切,应多吃能润肺生津的食物,如百合、莲子、山药、莲藕、平菇、番茄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立秋后,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定期和定量的饮食,润燥和强身健体。